推动富硒农产品发展(推动富硒产业)

硒宝 05-24 18:13 108次浏览

完善机构体系建设。一是创新机制体制。成立贵州省首家硒产业发展中心,在各乡(镇、街道)成立硒产业发展组织机构,成立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贵州办公室,形成各部门、乡(镇、街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中共开阳县委 开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硒产业发展的意见》《开阳县硒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兑现办法(试行)》《开阳县硒产品标识标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打通硒产业发展奖补渠道,进一步规范硒产品标识标签使用。编制发布《开阳县硒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开阳县富硒产业战略报告》《开阳县硒产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硒产业发展方向。三是推进硒货出山。挂牌成立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生产加工富硒农产品;建成1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和百合联供应链公司乡村站点,助力硒货出山;成立开阳硒州商贸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全县富硒产品运营、品牌创建和商贸业务,搭建线上线下“开阳富硒品牌馆”开展品牌推介和产品展销。

完善产业发展基础。一是争抓政策帮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开阳发展硒产业,配合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完成《关于推动我省富硒产业发展打造富硒特色品牌的研究报告》撰写。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组织贵州省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企业创建贵州省富硒产品研究中心和贵阳市硒资源高值转化利用专家工作站,提升富硒资源高值化利用和富硒产品精深加工创新能力。与新腾数致公司、中国农业大学等签订《富硒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开阳教授工作站合作》等协议,实现富硒产业与产学研深度对接,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开阳。三是加强富硒基地建设。立足富硒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山地高效富硒特色农业发展,实现投产茶园面积16万亩,茶叶产量1.05万吨;水果基地22.01万亩,实现水果产量10.80万吨;完成蔬菜(含辣椒)种植面积38.68万亩,实现蔬菜产量59.4万吨;生猪出栏59万头,产量4.5万吨;家禽出栏105.85万羽,禽蛋产量0.825万吨;完成粮油播种面积52.8万亩、产量13.3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3亿元。

积极推进品牌建设。一是培育引进涉硒企业。引进富硒产业龙头企业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贵州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富硒产业相关的硒蛋白提取、富硒产品开发及提供全县涉硒企业相关技术服务工作。目前,贵州硒谷科技生物有限公司顺利通过硒食品原料生产线、富硒含片生产线、富硒代餐产品生产线等3条生产线4个产品的生产许可证现场核查工作,高硒西兰花粉、高硒猴头菇粉、富硒含片、富硒代餐谷物粉等产品获得生产许可。二是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申报省委重大问题调查1项(促进硒资源变硒产业打造贵州富硒特色品牌研究)、贵州省科技项目1项(生态富硒蛋鸡林下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贵阳市科技项目1项(贵州省富硒产品研究中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促进项目2项(“开阳富硒枇杷”和“开阳富硒茶”)。三是打造富硒品牌集群。坚持实施“富硒品牌强农”战略,以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抓手,聚力打造以“印象硒州”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特色品牌为支撑的富硒品牌集群。已培育“印象硒州”区域公共品牌1个,省市知名品牌、商标30余个;注册涉硒商标32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主持制定并发布涉硒产品标准16项;完成富硒产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4个、“天然富硒地块”认证4块1.4万余亩;建成生态“茶、菌、水稻、小麦、蛋、枇杷”富硒示范基地6个,省级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9个,有机茶基地3个,在省内外开设“印象硒州”品牌门店8家;完成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其中“印象硒州”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16.33亿元、开阳枇杷品牌价值达3.3亿元、开阳富硒茶品牌价值达1.7亿元,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富硒农产品拓展到18个大类、831个单品。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