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产品富硒的原因(恩施的富硒产品)

硒宝 05-24 10:06 45次浏览

恩施产品富硒的原因(恩施的富硒产品)-硒宝网

[摘要] 恩施州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山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无与伦比的富硒动植物资源,抢抓市场、政策、环境等机遇,定位于走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可再生资源为依托的发展之路,创造性破解发展瓶颈,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

[关键词] 恩施州 富硒绿色食品 路径选择

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誉,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培育和扶持,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恩施州第三大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2007年,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承续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态势,生产保持高速增长,效益水平显著提高,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生产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全州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产值(现价)17亿元,增长40.6%;实现增加值5.36亿元,增长38.6%,总量占全州工业的21.4%,增速快于全州工业1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精制茶2.19万吨,增长19.4%;大米2.3万吨,增长9.6%;软饮料2.3万吨,增长5.7%;白酒5760千升,增长13.8%;鲜冷藏冻肉产量3.32万吨,增长17.9%。

2.效益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全州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增长52.1%,总量占全州的25%;实现利润总额7731万元,增长47.6%,总量占全州工业的19.3%,增速快于全州工业27.7个百分点。

3.骨干企业发展壮大。2007年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增加到8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有37家,过亿元有3家,分别是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82亿元,增长17.7%;恩施市九州牧业有限公司1.48亿元,增长63.7%;巴东县恒兴肉类食品有限公司1.09亿元,增长5.5倍。

4.名优产品增多。全州200多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形成了“长友”、“华龙村”、“九洲”、“凤头”、“骑龙”、“翠泉” 等一批省、州知名商标。莼菜、茶叶、凤头姜等产品的10多个品牌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5.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恩施州已逐步建成以魔芋、莼菜、薇菜、蕨菜、山药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全省最大的无性系茶园推广区。魔芋改变过去农民自食、房前屋后种植状态,建成商品芋基地1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长友先后创办薇菜人工栽培、夏季蔬菜、香菇种植基地20多个,基地面积逾3万亩。

二、发展优势和机遇

1.恩施州富硒动植物资源无可比拟。恩施州拥有独立的硒矿床,被誉为“世界硒都”,通过植物、动物食物链的传递,恩施州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富含硒元素。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对癌症、克山病防治有特殊疗效。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22个省市和地区缺硒。恩施州海拔、土壤、植被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跨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3个气候带,平均气温16度~17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多雾寡照,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动植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得天独厚,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原料资源。

2.富硒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从国际市场看,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迎合国际市场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化、功能化的要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主要市场绿色食品价高量大,对富硒绿色食品的需求旺盛。从国内市场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广阔。恩施州现代污染轻,产品营养价值高,符合现代人“营养、多样、便捷、安全”的消费潮流。湖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农村流通环节不断完善,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湖北定位为我国中部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区,将食品行业列为“千亿工程”产业加以扶持,将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列为全省农业工作的重点。恩施州是湖北惟一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省给予富硒绿色食品产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技改贴息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资金、民族贸易企业贴息资金的扶持。为抢抓机遇,恩施州成立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办公室,指导和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将食品工业项目纳入全州十大工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从2007年开始,州财政设立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4.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经过多年的建设,恩施州在交通、通讯、能源、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交通方面,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开通,318国道、209国道、恩施机场改扩建,县乡公路改造升级,交通环境不断优化,推动更多富硒绿色食品走出山门。未来5年~10年,国家将有500多亿投向恩施州,使恩施州成为鄂西南地区乃至武陵山区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有望成为鄂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三、发展瓶颈

多年的重视和培育,恩施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相比,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然较大。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原料基地配套较弱。基地建设与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主要表现在:有产品无规模、有产品无批量。农产品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难以满足食品产业高速发展的要求。基地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布局分散,缺乏统筹规划,不仅提高了加工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而且导致食品企业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产品加工水平偏低。恩施州农业产业化链条存在“有产出无规模、有规模无龙头、有龙头无水平、有水平无市场、有市场无载体”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州六大类特色农产品中,除烟叶、茶叶、魔芋具有较高的加工增值外,其他产品的产业链发展极不完善,加工程度浅甚至没有加工,以原料形态进入市场。水果加工未很好启动,特色蔬菜也仅简单加工,火腿和仔猪加工工艺原始,茶叶中名优茶比重仅20%左右。据调查,部分茶叶厂家多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生产半成品供江浙客商做茶叶拼配原料,别人吃了“肥肉”,自己啃了“骨头”。从子行业来看,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比重较大,2007年产值占全州食品工业产值的67.7%,而精深加工且附加值较高的食品制造业、饮料业仅占32.3%,其中食品制造业仅占全行业的2.55%。

3.名牌产品偏少。恩施州坐拥资源优势,产品却“身不强力不壮”,全州仅7个产品获得湖北省名牌称号,而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仍是零记录。各类商标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缺乏,“满天星星难见月亮”。由于品牌经营不力,一些名噪一时的品牌还相继陨落,如幺妹子酒、稀世宝矿泉水、“州酒”三峡酒都有辉煌的历史,在市场大潮中起起落落,如今暗淡无色。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中缺乏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作支撑,各品牌各自为政、良莠不齐,制约着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4.企业质量不高。从全省范围来审视,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存在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问题。2007年,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6.44%,单个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1906万元,利润分别为91万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3.9%、35.8%。从龙头企业看,最大的企业湖北长友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与省内一批过20亿元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

5.营销体系不健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富硒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形象不响、认知程度不高,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难度较大。近年来,一批企业走出州门,打开国内市场,但多数企业仍守在家门口,不善于走超市、农贸市场等渠道,全国各地专门销售窗口罕见。同时,国际市场营销体系模式单一,转口贸易较多,对国际市场波动抵抗力较弱,如2007年,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食用植物出口同比下降2.9%。

四、发展路径

面临独特而良好的优势和发展环境,恩施州规划到“十一五”期末,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以上。达到上述目标,要按照“念山水经,打优势仗,唱特色戏”的经济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从以下方面突破发展瓶颈:

1.加快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实行基地建设企业化,带动农民规模种植,既可避免高价低质原料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又可以扩大基地规模,确保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纽带联系,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形成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局。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生态、产业布局,参照全州区域经济布局,有重点的实行整体开发,在各市、区构建各具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区域。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州将建成绿色食品基地7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45万亩,这些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2.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品精深度,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大幅增长,能达到原值的数十倍之多。如鲜魔芋亩产2千公斤,收入仅4千元左右;加工成作食品原料、添加剂的魔芋精粉,产值升至6千元~8千元;制成各种凝胶食品、仿生食品、饮料等,产值增值40%以上。又如生姜,原姜每吨1千元~3千元,加工成糟姜每吨1.2万元,开放出速溶姜汤每吨9万元。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不仅能提升企业效益水平,而且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跳出“原料仓库”和“加工车间”的初级价格的圈子,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化链条,做到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依托工业园区,加强产业引导,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延伸壮大产业链。

3.实施名牌战略。抓产品就要抓质量,抓质量就要抓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关键要在产品质量、包装、规格等方面做到国际化、环保化。重点在产品加工环节上下功夫,切实改变“优质产品、初级包装、大路价格”的状况,提高产品档次和价格。恩施州要针对产品特点找准发展方向,推进茶叶品牌整合和加工技术创新,推进魔芋快餐食品的系列深度开发,推进畜产品资源整合和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品牌奖励制度,对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质量体系、绿色食品等各项认证,建立HACCP质量安全体系。

4.培育市场主体。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既要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要形成一大批“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一方面,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产业主导性突出、带动能力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实行龙头带动、系列开发,发展订单农业,逐步推进和完善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要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总量和素质。

5.完善营销体系。一是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富硒绿色食品宣传,树立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良好形象。二是继续搞好产品外销,在巩固日韩、我国台湾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打开欧美市场,增加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份额。三是探索在中心城市设立富硒绿色食品配送店、展示厅,鼓励龙头企业在大商场、超市设立绿色食品专柜,在主要城市建立富硒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特别是日、韩客商和台商投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携手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开辟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网站,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构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祥春:浅析恩施硒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机遇[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卷第22期

[2]曾小玉:魔力产业链:从我州食品加工业看产业链如何延伸[N].《恩施日报》,2006年8月3日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