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富硒蛋产品批发(桃源富硒蛋价格)
多年来,桃源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而且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为了解桃源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桃源县统计局联合县乡镇企业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到漳江镇、枫树乡、陬市镇、漆河镇、茶庵铺镇等地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对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桃源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据调查了解,目前,桃源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并且初具规模。一是从农副产加工业的个数及营业收入看。2009年有农副产品加工业559家,到2013年发展到608家。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2009年为45.67亿元,2013年达到90.65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二是从最近五年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看,呈逐年增长态势。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009—2013年分别为 12.45、15.04、20.41、26.10和33.45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9.8%、10.0%、11.6%、13.3%和15.1%,所占GDP份额逐年增加。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经过多年培育,桃源县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万福生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桃源县明月油脂厂、湖南省古洞春茶叶有限公司、湖南省三尖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滕琼野茶王有限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大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为桃源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市场,打响知名度提供了保障。如湖南省四喜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湖南省唯一的一家与中粮集团合作的养殖企业,产品出口港澳地区。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效益明显。一是经济效益明显。首先是对财税贡献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9年的0.6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33亿元,五年间增长接近1倍。其次解决就业人数增多。2009年吸纳就业人数12243人,到2013年解决就业人数19057人。五年间年均增长55%。再次为农民增收。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原材料种养水平较高,收购时价格相应的也高出许多,种植业以2013年粮食收购为例,由于基地种植采用优良品种,或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收购时每百斤比常规品种高出30多元。养殖业以蛋鸡养殖为例,添加了富硒元素饲料喂养产出的鲜蛋,每公斤价格比未填加的高出1.2元。二是社会效益明显。满足了人民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出更多的绿色食品,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截止到2013年底,每年为全县城乡居民提供95万吨放心粮、12万吨的放心油、17万吨的放心肉、21万吨的放心果、25万吨的放心菜。三是生态效益明显。首先提供清洁能源。桃源华星湘西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有牲猪4500头,其中母猪1459头。2013年利用养殖业的粪便产生沼气2万立方米,供附近 105个农户使用,沼渣沼液提供给3所学校菜地种菜。其次产生有机肥。桃源县于2012年底在陬市镇畲田村建了一家生物有机肥厂,可化解全县蛋鸡养殖所产生的鸡粪,年产有机肥6万吨。再次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由于对基地原材料供应要求严格,生产中减少了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较好的协调了人口、土地与产业的关系,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增添了“催化剂”。陬市镇是桃源县的一个小城镇,在这里聚集了万福生科、佳奇食品等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解决了 4000多人就业,带动了住宿餐饮、装卸运输、商贸物流、广告创意、房产开发、医疗学校等服务业发展,并且以陬市镇为起点,向枫树乡、青林乡、漳江镇延伸直至漳江工业园区,形成常桃公路农副产品加工业示范带,沿路有四通养殖、国钦棉业、义哥牛肉、泰香米业、三尖农牧、金虹茶油等众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以及许多就地取材形成的小微型农副产品加工业。这条路把沿线的工业园区、农村、城镇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了“常桃交通轴+加工业葡萄串+生态农副产品基地”的发展模式,拉近了城乡的空间距离。
(四)农副产加工业产业化雏形已现端倪。桃源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经过长时间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副产品补贴力度,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已形成产业化。在南路片以茶安铺镇为中心,集聚了古洞春、滕琼、百尼茶庵等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企业。在北路片以常慈公路沿线为中心,集聚了兴隆米业、双溪口羊肉、明月油脂等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些公司大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产业形式,规模和经营水平逐年提高。如辣妹子食品有限公司和金鹰柑橘合作社在马鬃岭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到每年10月,对全乡柑橘进行统一收购,并且给采摘人员开工资,解决了丰产年份贱价卖、低产年份抬价卖的问题。
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利弊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产业扶持政策利好。首先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其次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优先支持发展的产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500亿元以上,要推进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深加工,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加工企业和产能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聚集。再次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桃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始终将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明确提出培育稻米深加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茶叶加工、竹制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功能性食品,着力打造食品产业集群,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入驻工业集中区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
2、特色资源供给丰富。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县,一是农副产品生产种类多、规模大。形成了水稻、油料、茶叶、畜禽、水果、蔬菜、楠竹、用材林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其中粮食、油料、生猪位居全国百强,先后被确定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油料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21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83万亩,生猪发展173万头,茶叶种植规模已达9万亩,蛋鸡存笼量突破 1000万羽,年产鲜蛋7.4万吨,全县有林地面积373.8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16万立方米。二是注重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发展。桃源县于1994年被评为全省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今年来,又全力推进枫树万亩水稻、马鬃岭万亩柑橘、茶庵铺万亩茶叶、四通10万头生猪、三尖100万羽蛋鸡5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相继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无公害茶油、菜籽油生产示范基地,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三是注重农副产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利用桃源县是全国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发富硒农副产品,提高硒元素含量,进一步增加产品特色,并且产品不愁销路。桃源县兴隆米业的大米,在基地种植过程中添加了硒元素,2013年湖南大米因为“镉”超标影响销量整体下滑,但兴隆米业销售业绩却逆势上扬。
3、产业发展基础稳固。一是交通便捷。桃源县素有“滇黔孔道”之称。国道319线,省道1848、1801线纵横全境。两条高速公路常张(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长吉(长沙至吉首)高速公路呈现南北呼应穿境而过、常桃(常德至桃源)高等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石长铁路桃源站已经全面启用。黔张常铁路即将动工。沅水黄金水道过境99公里,逆水至贵州,顺水入洞庭至长江各码头。桃花源机场距县城15公里,可起降波音737客机。桃源在省内率先建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相配套的现代交通网络。桃源县境内到村公路已全部硬化,并且条件允许的村镇,路面硬化已到住户,极大的解决了原产品的供应运输车辆通行。二是劳动力供给丰富。桃源县是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大县。劳动力约56万人。三是能源供给充足。桃源县是电气化试点县。境内有两座装机容量较大的水电站,(即凌津滩水电站和桃源水电站),一座火电厂(即创元火电厂)。小水电建设名列全省前茅,小水电年发电量2446万千瓦时。
4、产业科学底蕴较浓。一是专利技术方面,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二是加工技术方面,获国家技术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4项。其中。万福生科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稻米深加工高效转化与副产物综合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经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专家组鉴定,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稻米葡萄糖结晶技术等方面具国际领先水平。三是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全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10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2.87%。四是产学研合作方面,全县有17家企业拥有专门研发机构,有5家企业获国家获省级科技成果奖,有6家企业为省、部认定的高新科技企业。
(二)不利因素:
1、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一是企业个数有待增加。截止到2013年底,桃源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608多家,但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只有5家,农副产品加工业过亿的只有4家,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总额才10.33亿元,平均每家才2.07亿元。企业的规模不大,财税收入后续支持乏力。二是精深加工企业不多。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少,大多处于初级阶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指标表中规定: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要达到2.5:1,但桃源在2013年才达到0.32:1,实现程度仅为13%。如粮食加工只去壳卖米,畜禽加工只宰活体卖肉。全县柑桔面积大,大部分都外销。精深加工少,处于低端加工环节,导致规模难大难强。
2、产业品牌有待进一步创建。桃源县虽然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或省级品牌、商标、地理标识19个,市级知名商标8个,45个产品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无公害产品。但是缺乏像旺旺、唐人神、金健等这样带动力强,能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的品牌。现在产品的竞争点就是品牌竞争,有了品牌附加值撑腰,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自然增强。据桃源县商务部门监测统计,做贴牌生产,利润率不到1%;做贸易,利润率不到5%;作自主品牌生产,利润至少在10%以上。桃源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商标多,品牌少,叫得响的品牌更少的尴尬局面。
3、产业融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虽然国家和相关金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但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生产周期、市场需求、价格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投资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加大许多,金融部门往往不想抛“橄榄枝”。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套用工业企业的金融产品服务,小的企业普遍反映获取资金的审批时间长,借贷时间短。向证劵市场直接融资门槛高。向民间资本融资利率不小。所以资金不足困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农副产品丰收季节,急需大量资金购买原材料。
4、产品营销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的发展是为生产产品,但产品的销售是为产业的更好发展。组团参加农副产品博览会,可以面对面的推销产品,介绍产品,但是时间长,难以获得大的效益。每个企业跑销售,浪费人力资源,网上销售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但是桃源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数还是依靠传统批发零售模式,真正触“网”,实行网上销售的很少。互联网年销售额突破500万的只有2家,并且网上销售总部设在省城。
三、促进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龙头企业培育。一是对现有小型企业从资金、技术、设备等各方面进行扶持,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如食品企业中,鲁胡子辣酱和章鸭子、津山口福等企业可以从原料供应、技术制作进行合作,进行资源互补,使熟食食品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通过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现有农产品加工力量,统一商标、统一包装、同一品牌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桃源县的富硒食品在全国有名,可以由兴隆米业等大米加工业牵头,成立桃源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使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利用。三是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新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工程度越精深,增值幅度就越大。
(二)着重提升品牌价值。企业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造品牌和提升品牌价值上,促进产业升级,将制造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品牌优势,而品牌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努力,需要打持久战准备。桃源县委、县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及保护。企业本身也要注重产品质量安全,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优势赢得市场。
(三)完善多种营销手段。电子商务发展涉及到交易平台、仓储物流、支付结算等方面,建议桃源县委、县政府将电子商务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同时尽快完善《桃源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领,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加大扶持引导。强化项目建设,夯实重点服务平台。强化资源组合,打造人才培养基地。
(四)借力资本做强产业。首先是政府设立引导资金。政府设立投入发展基金,对推动农副产品转化和产业化实行财政投入,而不是急求利润,当企业步入良性发展后,政府资金撤退。其次只有看到产业发展效果后,社会资金才敢“吃螃蟹”。再次金融部门从全力支持的角度出发,根据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征、发展潜力、区域优势来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产品。
(五)发挥人才支撑作用。首先注重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引进一个领军型科技人才,就是引进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发展。如桃源漳江工业园的迪文科技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培育懂经营、会管理人才,企业只是生产产品,如何将原材料、工厂、人力等要素组合在一起,发挥团队作用,创造出最佳效益。再次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并形成长效机制,为留住人才创造最佳环境,为做强产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供稿:桃源县统计局龚超英王丽君]
[审核:刘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