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能补硒吗(浅表性胃炎能吃硒吗)
已详细阅读了你发来的病史资料和胃镜图片,该患者可明确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度肠化生,轻度异型增生,肝血管瘤,2型糖尿病。
胃镜检查显示胃窦后壁一大片黏膜微隆起加微凹陷,胃角一片黏膜轻度凹凸不平,边界都清楚,胃窦、胃角局部活检病理都示:中度肠化生,轻度异型增生(非典型增生)。
目前公认胃癌发生过程: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该患者的病情已到了非典型增生阶段。
肠化生,就是胃黏膜出现了像肠子一样的细胞。它是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发展到萎缩后机体的代偿性表现,往往发生于老年人,是机体老化的表现。
该患者胃镜报告只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甚至病理也只报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伴中度肠化生,但肠化生是在萎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尤其是中重度肠化生,可以说没有萎缩就没有肠化生,该患者之所以病理没有报告萎缩,可能与活检部位有关。
目前公认肠化生是胃癌前病变,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为非典型增生,再到胃癌。
肠化生分为轻中重度,又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大肠型和小肠型肠化生。
目前的研究认为,不完全性和大肠型上皮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但目前临床上肠化生没有进一步分型,只用于科研,但研究发现不完全性、大肠型肠化生往往出现在中重度肠化病人。
病理示轻度非典型增生,这是胃癌前病变,较肠化生又进一步了。非典型增生分为轻、中、重度,重度非典型增生依日本标准就是早期胃癌了。
据研究非典型增生的10 年癌变率:轻度非典型增生2.5%~11%,中度非典型增生14%~35%,重度非典型增生 10%~83%。
据研究胃黏膜剥离术治疗后的病人,251个被活检确认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非典型增生又叫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非典型增生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经内镜切除后病理证实100个病灶的病理结论发生了改变,其中51个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9个被诊断为腺癌,5个被诊断为胃炎。
类似的研究比较多,一般认为病变大小≥10mm,表面发红、结节、凹陷和糜烂,可能提示术后病理升级,就是活检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但胃黏膜剥离术后不是低级别而可能是高级别或者就是胃癌。之所以会出现病理升级,主要是活检只能取到很小的一点组织,是不能反映病变全貌的。
当然在糜烂处的非典型增有时可能不是真正非典型增生,也就是说有可能因细胞炎症糜烂而引起的异变,经过治疗后部分能够好转。
该患者胃部病变局部微隆起,或轻度凹凸不平,边界清楚,表面发红、糜烂,病理示中度肠化生、轻度非典型增生,很有可能术后病理会升级,必须高度重视!建议患者正规治疗3个月后精做胃镜,就是做放大胃镜,并染色,以仔细观察病变情况,能更加精准活检。若3个月治疗后局部病灶变化不大,病变边界清楚,活检病理仍有轻中度非典型增生,建议做胃黏膜剥离术。
之所以治疗3个月,因为就算是早期胃癌3个月变化也不大,目前主要是由于炎症的存在很难完全确定边界,还有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会好转。如果不放心,可以现在的治疗1个月后就做放大胃镜加染色,若也高度提示病变情况不好,可立即做胃黏膜剥离术。
胃黏膜剥离术,是微创治疗,就是在胃镜下把病变处胃黏膜整块剥下来送病理检查,既能明确病情,是早癌还是癌前病变;又得到治疗,如癌前病变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早癌,胃黏膜剥离术后都能得到治愈。
但即使做了胃黏膜剥离术治疗后,对于一个中度肠化生的患者,目前建议每年胃镜复查一次,因为患者的病变是多灶性的,其它部位仍有癌变倾向。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的原因之一,当然并非唯一原因,还有其它很多原因,如遗传、长期饮食不当、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过大、药物等等,而幽门螺杆菌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首先予以根除,这对防止发生胃癌很重要。但遗憾没有看到该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检查结果。
建议
1. 雷贝拉唑片20mg早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日一次,尿囊素铝胶囊2粒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以抑酸、护胃治疗3个月。
可继续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以调节内脏敏感性,但在症状控制并稳定后需逐步减量至停用。
若患者上腹胀、胃纳差,可加用:莫沙比利片5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以促进胃动力治疗。
2. 上述治疗后3个月复查胃镜,需做放大胃镜+染色,并同时做幽门螺杆菌检查,若病灶变化不大,病理仍示轻度非典型增生,建议进行胃黏膜剥离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