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孕期间能补硒的药(备孕可以吃硒片吗)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舌尖上的备孕,除了饮食和营养素补充,还得说说吃药。
妇产科生殖门诊,经常会碰到各种非妇产科问题:“大夫,我感冒发烧了,能吃药吗”?“大夫,我被狗咬了,能打疫苗吗”?“大夫,我智齿发炎了,可以去拔牙吗?还是咬牙挺着?”别以为她们走错了诊室,她们都是在准备怀孕期间,身体出现了各种不舒服的情况,担心用药或治疗会对可能的怀孕造成影响。那么,准备怀孕期间,如果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如何掌握治疗及用药原则?
图片来自搜狐号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药物的妊娠危险性分级。按照妊娠期用药的标准进行危险评估,把药物分为5级。我们按照此标准,对准备怀孕者参考用药,相当于高标准、严要求了。我们分别列举在备孕期间,因身体不适经常要用到的代表性药物来帮大家理解。
图片来自新浪网
A级
在妊娠妇女的对照研究中,没有发现对胎儿有危害的证据,或者对胎儿的危害影响甚微。常见的比如,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叶酸、左旋甲状腺素等。这类药物,备孕期间可以安全服用。
B级
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未发现或发现有副作用,但没有妊娠妇女的对照研究中得到证实。常用的比如,解热镇痛类药:扑热息痛、泰诺林、必理通、布洛芬等;抗生素类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红霉素、阿奇霉素、甲硝唑、(外用)克霉唑等;抗过敏药有:扑尔敏、氯雷他定等;内分泌治疗药有:胰岛素、拜糖平、二甲双胍等。这类药物,备孕期间身体不适,如病情需要,可选择使用。B级药物该用则用。
C级
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胎儿的利大于弊后方可使用。比如,多数抗结核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用药。还有一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属C级。这类药,通常是治疗痊愈后停药或替换了更安全药物后才准备生育。只有利大于弊时才用,有更安全级别药物则不用。
D级
孕妇处在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情况下,如果其它较安全的药物不能使用或使用无效,考虑使用本类药物的利大于弊后方可使用。比如,常见的抗焦虑、抗抑郁药,链霉素、四环素等。这类药的使用,必需由专科医生指导,评估病情,权衡利弊,在患者有条件随访,知情同意时方可使用。属不得不用的药。
X级
本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者将妊娠的妇女。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植入或口服的长效避孕药等。备孕期间,这类药物禁用。
疫苗
目前,除了个别的减毒活疫苗,绝大部分疫苗都是经病毒灭活,已经没有致病性,它们的妊娠危险等级属于C级。对照用药原则,在备孕期间,如果有更安全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可以不用接种。但高危人群或紧急情况下,需要特殊对待。比如,前面说的那位被狗咬伤者,还在纠结打狂犬疫苗会影响怀孕。毫无疑问应该及时接种疫苗,因为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接近100%,而疫苗接种相对安全,权衡利弊后作何选择,显而易见。
图片来自觅元素
接下来,我们按照月经时间,来了解一下用药对卵细胞或胚胎的可能影响。
如果以平均28天为月经周期计算,一颗卵子从开始发育到成熟排卵,平均经过84天,排卵后受精到胚胎着床查出怀孕约2周,共历时约3个月时间。
在此期间用药,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
1、近三个月还没有尝试怀孕,只是孕前准备和检查。
这期间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一定要积极治疗,争取早日痊愈。大多数常用药物这期间都会被代谢分解出体外,个别有潜在生殖毒性的药物,停药3个月后也基本不会影响到卵细胞了。如有正在服用的药物或者慢性病治疗,趁此期间要和经治医生沟通,在孕前做好剂量调整或改换更安全剂型。特别提醒一下,备孕期间,建议就诊齿科,对牙齿做全面检查。因为怀孕后随着体内的激素变化及血流量增加,牙龈组织可出现肿胀,刷牙时易出血。如果细菌在牙龈上积聚,可增加感染机会,引发疼痛、肿大,感染的细菌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身体其它部位引起发炎,危及母胎安全。因此,备孕期间,牙疼看病,不疼也要看医生,防患于未然。
2、本月已经开始尝试怀孕,目前尚未到排卵期,还没有胚胎形成可能。
与用药对卵细胞的可能影响相比较,病情严重时对身体的影响会更明显。因此,在可选择安全用药前提下,还是要积极治疗。例如感冒发烧,如果高热不退,病情加重,势必会影响卵子,这种伤害可能远超过退烧药或抗生素等的影响。因此,不要避重就轻,该用则用。
3、本月排卵期已过,有可能怀孕,目前还查不出怀孕。
此时胚胎可能刚形成,或刚刚着床。这期间用药,对胚胎通常是“全或无”的影响。要么完全损伤了胚胎,使得怀孕不能发生;要么就不会伤害到胚胎。这时用药,需要权衡利弊,如果必需用药,则谨慎选择相对安全药物。
备孕期间用药基本原则:
A级药可以放心服用;
B级药如病情需要,该用则用;
C级药只有利大于弊时才用,有更安全级别药物则不用;
D级药是非用不可才用;
X级药备孕禁用。
孕产期保健基本原则:
母亲健康,孩子安全。
备孕期间如身体发生不适,一定要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谨慎选择妊娠危险性等级低的药物,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要怀孕,所有的病痛都忍着,所有的治疗都暂停。
吃对药、防患于未然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