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科学补硒(科学补硒势在必行)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据估计,全球有1/3以上的人口感染乙肝病毒,约5%是病毒携带者,其中约25%的携带者可发展成为慢性,肝、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我国是甲、乙、丙型肝炎的高发区,其中甲肝病毒的感染率比较高,灰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是世界乙肝大国。
我们在第十四章曾重点讨论过硒防治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问题。这一小节重点就硒防治甲型和乙型肝炎作一简要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在江苏省某市开展补硒防治肝癌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人员在该市两个乡做实验:一个乡居民服用硒盐,另一个乡仍A按照原来习惯吃盐,未服硒盐,并从1984年到1990年跟踪观察6年。这期间的1987年,恰逢该市甲肝暴发流行年。全市各乡甲肝发病卞”4.55%。〜46.54%〇。可是服用硒盐乡的居民甲肝发病率为全市敁仍.(4.55%〇);而另一个未补硒乡的居民发病率大大高于补硒乡(8_1〇%«)..这一发现向人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补硒既可以预防肝癌,又对预防1丨1丨丨丨有一定效果(李文广,于树玉,等,1993)。
中国医科院肿瘤所的科研人员还在江苏省某市对乙肝表面抗丨^(HBsAg)阳性的高危人群进行了干预实验。患者连续服用亚硒酸钠3年,每年的HBsAg转阴率分别为10.8%、18.56%、19.43%;患者肝功能有叫改善效果;患者体内乙肝病毒x抗原(HBxAg)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丨|丨癌发病率也明显下降,3年累计下降约50%。这为硒阻止乙肝患者向肝抬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石乃玉,夏弈明,等,2005)。
江苏省某市肝癌防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了题为“慢性乙肝患者补硒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10年追踪”的科学研究。
这项研究成果显示,补硒在一定时期内使乙肝患者HBsAg转阴率柷?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明显增强,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在-.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但是,患者在停补后1年和停补后7年时,经2次杣样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单位比较,他们的谷觥甘肽过氧化物酶沾力单位与没有补硒的对照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单位基本相似,原来补硒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增强的情况已不复存在(愧正平,等,2007)〇
这个追踪实验说明,硒的生物半衰期很短,不能在体内长时间存积,
期坚持补充硒,才能使血液维持一定的硒浓度。研究人员认为,病毒复制时要消耗较多的硒来合成病毒自身的硒蛋白,进而导VMH.休硒的缺乏。
研究人员认为,乙肝高流行区出生的人群,乙肝病山他染率高达70%~85%,乙肝病毒感染呈现慢性化、重症化的趋势,Hiij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常用的抗药物疗效都不是十分满意,而近些年来,将硒制剂用于治疗慢性肝硬化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所以,补充禾存富硒麦芽粉可以预防某些病毒的复制,还可能预防或调节病毒性病的病程。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