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的元素符号(碘元素符号怎么读)
柠檬不在元素周期表里,乱入啊。
我国化学是在19世纪的清朝末年从欧洲传入的。一些化学元素汉语的名称氢、氧、钾、镁、钠等就是由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修订并出版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中明确规定:“元素定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避免同音字。元素的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的金属元素,从金;固态的非金属元素,从石”。简单的说,我们看到一个化学元素的名称,带“气”字旁,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带“氵”字旁属于液态非金属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汞是金属元素,是唯一的例外。
1、谐声命名
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大部分是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或第二音节音译过来的谐音造字法命名的,再加以汉子部首大致区分元素的类别,如锂的英文为Lithium,第一音节是Li—,音“里”,因为它的单质为金属,就添加“金”字旁,成为“锂”;钠拉丁文Natrium,第一音节na—音“纳”,改为“金”字旁,成为“钠”。另外,如钙、铍、碘、硒、镍等元素的名称都是根据这一原则创造的。
我国对元素符号的拉丁字母读音习惯上是按英文字母发音。而新造汉字读音,一般是读半边音,如氪(克)、镁(美)、碘(典)。但并非完全如此,如氙(仙)、钽(坦)、氯(绿)等。
2、会意命名
会意造字时根据元素单质的特征造字。如:
氮—拉丁文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我国曾译作“淡气”,意为冲淡空气。后以“炎”入“气”成“氮”。
氯—拉丁文意是“绿色”。我国曾译作“绿气”,意为“绿色的气体”。后以“录”入“气”成“氯”。
氢—拉丁文意是“水之源”。我国曾译作“轻气”,其单质是最轻的气体。后以“轻”的右半边入“气”成“氢”。
氧—拉丁文意是“酸之源”。我国曾译作“养气”,后根据“养”谐声,造为“氧”。
3、沿用旧名
化学元素中除了采用新创造的汉字,还有一些元素的命名是沿用了古名,如金、银、铜、铁、锡、铅、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