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婴儿微量元素参考值(婴儿微量元素检测标准)

硒宝 03-18 18:47 104次浏览

据悉,我国在2013年发布了第八版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为第九版。

“2023版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相关概念和数值制定程序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杨月欣教授介绍,2023版纳入近10年来国内外在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功能、评价、需要量、安全性以及慢性病预防等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并且纳入更多以中国居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10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营养领域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本次修订将我国科学家的大量研究成果囊括在内。”杨月欣表示。

以蛋白质为例,2013版指出,成年男性每人每天所需蛋白质约为65克。“老年人需要的量是否更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以中国老年人为对象,使用更先进的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研究。”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介绍,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比普通成年人蛋白质需要量更高。

“根据研究结果,换算到日常膳食中,老年人比普通成年人每天所需蛋白质的量多7克左右。”杨晓光说,这对老年人的膳食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6月婴儿微量元素参考值(婴儿微量元素检测标准)-硒宝网

为促进改善膳食结构、提高膳食质量,2023版对老年人蛋白质参考摄入量的修订体现在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最大和最小适宜摄入量之间的范围,常用占能量摄入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上。“2023版推荐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占能量摄入量的15%,这比2013版提高了5%。”杨晓光表示。

“还有许多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本次修订提供了依据。”杨晓光介绍,比如,与婴儿相关的膳食营养素推荐量,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母乳成分数据库”有关研究,更符合中国婴儿的实际情况。

02

贯彻精准营养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百姓对合理膳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杨晓光说:“过去制定营养素需要量时主要关注预防营养素缺乏,现在除了预防缺乏以外,还要注重预防慢性病。”

“国人目前的营养健康水平如何?营养素摄入多少算是缺乏?多少是过量?怎么吃可以预防慢性病?随着研究数据越来越多,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杨月欣介绍。

杨月欣表示,2023版制定修订了中国人群的基础参考数值,包括年龄分组、体重代表值、母乳成分参考值、孕妇体重增长推荐值、身体活动水平等。“不同人群对于钙、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素的需要量,不是直接算出来的,2023版在对这些基础数值进行分组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符合国人体质的基础数值。”杨月欣说。

“同时,2023版通过参考这些基础数值的标准和各类研究结果,把每种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定量反映出来。”杨月欣说,2023版突出以数值为中心,让公众能够更明确地对应个人情况找到一些具体数值,比如多大的儿童吃多少钙和蛋白质,孕妇吃多少,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吃多少等。

“这贯彻了精准营养的理念。”杨晓光表示,2023版尽可能地把年龄组、人群组划分得更细,并根据男性、女性性别差异进行分类设置。比如,2023版建议不同人群关注叶酸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青岛大学营养健康研究院院长马爱国介绍,计划怀孕的育龄女性和孕妇,由于自身生理代谢需要以及胎儿快速生长,应关注叶酸营养状况;老年人因其生理特点及肠道吸收代谢能力下降,要更加关注叶酸摄入;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而言,补充叶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6月婴儿微量元素参考值(婴儿微量元素检测标准)-硒宝网

03

可应用在生活方方面面

随着国民营养计划与合理膳食行动持续推进,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加强,膳食营养健康行为逐渐形成。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指出,我国超重、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也有所上升,这与居民吃得不科学不健康、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关。

“在我们的饮食中,动物性食物占比较高,动物性脂肪摄入量过高,水果和蔬菜等摄入量低,微量元素摄入量不足……”丁钢强表示,希望2023版能指导公众做到合理膳食、平衡膳食。

“翻开这本书,能够看到密密麻麻的数据,每一个数值都是我们实现膳食营养健康的目标值,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马爱国介绍,除了指导个人和家庭日常饮食,2023版对于食堂一日三餐的营养保障和膳食安排也有指导作用,包括指导营养从业人员在幼儿园、学校、养老院更好地安排膳食。

“此外,对于食品产业来说,2023版对婴幼儿食品、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等产品的研发和营养标签制定也有重要指导作用。”马爱国表示。

一般人群如何了解自己的营养健康状况?“2023版有一章为‘营养状况评价’,在此可以找到每个营养素或者成分的相关指标。”杨月欣介绍,简单来说就是3个方面:一是参考膳食摄入,通过计算日常摄入了多少来推测是否缺乏营养;二是对照生化指标,即抽血、检验的一些直接或间接指标,来判断营养状况;三是观察是否有营养素缺乏的一些典型症状。

“大家也可以去医院临床营养科接受专业营养筛查,了解营养健康状况,更好地完善膳食结构。”杨月欣说。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