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补硒酵母的作用(硒酵母片治疗肝病吗)
硒是人体必需营养元素。
人类对硒的认识,经过了从毒性元素到人体必需营养元素的历程。
1817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首先发现了元素硒,它早期一直被认为是有毒元素;1934年美国报告了动物吃高硒植物的中毒症状:碱毒症、瞒跚盲;1943年报告了高硒小麦和含硒杀虫剂可引起大鼠肝癌;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将硒定为致癌剂,并严格禁止在动物饲料和食物中添加使用硒。
直到20世纪中后期,科学家才逐步获得硒是动物和人体必需营养元素的研究证据:1957年,美国Klaus Schwarz报告了硒是阻止大鼠食饵性肝坏死的第3因子的主要组分;1966年,第一届国际硒会确认硒是动物必需微量元素;1969年,芬兰开始在饲料中加0.1ppm硒;1974年,美国FDA也批准在饲料中加硒;1973年,美国学者J.T. Rotruck 等发现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必需组分,揭示了硒的第一个生物活性形式;1979 年中国发表补硒可有效预防人群克山病文章,为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Klaus Schwarz
硒中毒性脱发
(高硒地区)
克山病
(硒缺乏地区)
硒与癌症的关系
硒与癌症关系及其防控研究是硒防控慢性病中研究最早、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硒防癌作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许多动物体内外模型研究证实:超营养剂量(超过体内硒蛋白表达需要的硒量)硒具有防癌功能。
但是,补硒并不是对所有癌症的预防控制都有效果,也并非补硒愈多、防癌效果越好。补硒效果与硒的数量、种类、癌症类型、受试人群基线硒水平、种族甚至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证据基本认同和支持:补充适量的硒能预防低硒和适宜人群中某些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而补硒不当反而会诱发癌症和糖尿病等风险。
国内在硒预防癌症研究领域,早期贡献最大的是于树玉采用硒防控低硒人群肝癌的临床前和人群系列干预研究,并因此在1996年获得Schwarz奖。
近二十年,杨文婕和邓大君等科研工作者,在硒形态与癌症和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证实了某些小分子硒在实验性胃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国外关于硒预防癌症影响力最大的包括两大人群试验:NPC和SELECT实验。
NPC试验是1996年报告的、由Clark负责完成的一项长达13年的人群补硒防癌试验,受试人群包括1312名皮肤癌患者,8-10年随访发现:补硒组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每天补充硒200gSe可降低总癌症死亡率,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发生率,这成为倡导补硒防癌宣传的重磅支持文献
但在2007年,研究者采用更科学的统计方法再分析NPC实验结果,发现补硒组和安慰剂组志愿者的总癌死亡率、肺癌、结直肠癌并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低基线硒水平组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2009年,在更大规模的试验(SELECT)中,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健康人群,单独补硒(每天补充200gSe(合成硒蛋氨酸))、对前列腺癌无作用。分层分析发现,在低基线硒水平人群组(总人数少),硒可能具有预防前列腺癌风险的作用,与NPC试验再统计结果吻合。而对于基线硒水平高的人群,不但没有防癌效果,反而提高其发生2型糖尿病风险。
总之,低硒和部分适硒人群选择补硒预防癌症可能受益,但适硒人群中哪部分适合补硒、哪部分不适合尚未确定。所以,补硒应慎重,宜根据防控目标癌症类型、人体基线硒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并严格控制补硒量、科学选择补硒种类。
硒来源及应用
膳食是最基本的日常硒来源,肉类产品是日常膳食硒的主要提供者,包括畜禽肉、动物肝脏、某些海产品,但是普通蔬菜和水果含硒量低。因此,合理搭配膳食有助于满足日常硒营养需求。
富硒农产品也能提供硒。目前,我国市场上富硒植物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植物对硒的累积、转化和耐受性差异很大,富硒农产品又无统一标准,未达到硒标准产品和硒超标产品共存,很难满足消费者定量补充硒的要求。
国内农产品制定标准和宣传时,常常以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50~250g/d(甚至400g/d的UL值)为补硒剂量指导范围,但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上限值偏高。国内外研究发现:对于膳食硒适宜人群,长期补充200g/d已存在过量风险。
鉴于目前富硒农产品生产和应用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即使是专业人员,也很难给予针对性的补硒用量指导。因此,在选择富硒农产品时,更需要强调关注个体可能摄入的最大硒量,不建议同时食用多品种以及长期盲目食用,尽量避免硒过量风险。
总结起来,硒营养补充剂、富硒保健食品和药品等硒产品都能够定量补充硒,大众要注意的是根据补硒目的,合理选择补硒剂量、补硒时限和补硒形态,建议最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