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

硒宝 02-25 18:15 116次浏览

很多人觉得自己气虚,去看医生十个有九个都贫血。于是很多人在日上生活中吃点红枣补血,但是红枣真的补血么?贫血就一定是缺铁么?日常生活中哪些食材补血的效果好呢?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为什么会产生缺铁症状?

·铁摄入不足

当长期食物选择不当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时,影响了摄入食物的种类与数量,从而限制了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最终会导致长期的膳食铁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膳食铁的生物利用率低

食物中的铁的含量吸收率低,是铁缺乏最主要的原因。铁的生物利用率受多种膳食因素的影响。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机体对铁的需求增加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增加,而摄入或吸收的铁量未达到相应数量是,会造成机体铁缺乏。如处在生长发育周日的儿童,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及组织的铁需求量也会逐步增加。

·某些疾病

如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或过多服用抗酸药时,会影响铁离子释放。慢性腹泻、胃大部切除以及钩虫感染等影响铁的吸收。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缺铁有何危害?

·贫血

当身体缺铁时,铁损耗及危害是一个由轻到重的渐进过程。长时间的铁负平衡,会导致体内铁储备减少,以至耗尽。

·食欲下降

体内缺乏铁时,引起含铁酶减少或铁依赖酶活性降低,使细胞呼吸障碍,从而影响组织器官功能,出现食物低下,严重者可能有渗出性肠病变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机能不适

铁缺乏的儿童容易烦躁,对周围不感兴趣,成人则冷漠呆板,儿童少年身体发育受阻,体力下降、注意力与记忆力调节过程障碍,学习能力下降。

·损害儿童认知能力

铁缺乏还会损害儿童的认知能力,且在补充铁后也难以恢复,同时会出现抵抗力降低。已有研究表明,缺铁可使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反应缺陷,淋巴细胞转化不良等症状。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不同年龄层需要铁摄入量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关于补血,这些误区要知道

·大枣

100g红枣含铁量才2~4mg,而且红枣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会更低。

·阿胶

其实阿胶是用驴皮熬制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根本就不含铁。而且阿胶的胶原蛋白是生物性高分子的纤维性蛋白质,跟我们平时说的可以分解为氨基酸的蛋白质还是不一样的。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红糖

红糖的主要成分是未经精炼的糖,其中96.6%的成分都是糖,同时每100g红糖中铁含量仅有1.4mg,如果靠红糖来补血,几乎达不到任何效果。

·铁锅炒菜

如果一定要说炒出来的菜含铁量,那铁锅炒出来的菜含铁量确实是是一般的锅要多,但是这些铁是非血色素性铁,这种铁人体的吸收率非常低,所以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铁锅炒菜。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哪些食物是含铁王者?

食物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它的有效吸收率为 15% ~ 35%。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非血红素铁主要来自于植物性食物和乳制品。它的有效吸收率只有 2% ~ 20%,远低于血红素铁。因此补铁还是动物性食物更优质。下面给大家将分类细化一些,哪种类别中,哪些食材铁含量丰富。

·肉类

研究发现,在含铁量相同的情况下,红肉的血红素铁含量会略高于白肉,吸收率也高于白肉。所以补铁还是红肉更好些。不过肉类铁含量高的部位通常脂肪含量低,吃起来口感偏柴,在烹饪的时候可以稍微用一些心思哦~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肝类

从含铁量来看,禽类肝脏整体会比畜类更高。从安全性看,禽类肝脏重金属蓄积的风险也更低于体型大、生长周期长的畜类肝脏。

因此选择用肝类时候多选择禽类肝脏,或畜禽类肝脏混合食用的方式来降低重金属风险。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血类

血类中鸭血含铁量最高,其次是鸡血、羊血。在选择血类制品的时候,建议看看配料表,选择低钠的鸭血,更健康哦~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海鲜

水产品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锌和 DHA。但我们常常会忽视它们含铁量也很高。尤其是贝类,铁含量简直可以傲视群雄。不过研究显示海鲜类食物铁的吸收率不如红肉,但胜在量多,一次炫一盆的,肯定有在座的各位。

但是海鲜类制品嘌呤含量较高,虽然补铁,但还是要注意食用量哦~

不伤胃的补铁药有哪些(补铁的药伤胃)-硒宝网

食疗永远都是起到辅助的效果,已经身体已经出现贫血症状或已经确诊贫血,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剂,再搭配食物哦~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杨月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