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过量(过量补钙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说到预防骨质疏松,很多人首先就想到了补钙、买钙片吃。但目前市场上钙片种类多种多样,到底选哪种好呢?
钙的作用
钙是身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参与骨骼的形成、骨组织的重建、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同时还具有调节和维持细胞功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等作用。另外,钙在血液凝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血清中钙离子含量维持在正常含量,才能保证心脏与血管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饮食来补充每日固定流失的钙,如牛奶、酸奶等奶制品,鱼虾等海产品,还有绿叶蔬菜、豆类、粗粮等。如果食补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可以选择服用补充剂——钙片。市面上的钙片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各异。从钙源组成来看,总得来说可以分为三类:无机钙、有机钙、有机酸钙。
1.无机钙
无机钙主要包括碳酸钙、氯化钙和磷酸钙等。其中,碳酸钙居多,需要借助胃酸分解为钙离子才能被机体吸收。无机钙含钙量高,但消化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胃酸,吸收率低,容易产生沉积。所以胃功能不太好、有胃病或者长期胃酸的朋友会有恶心和不适的反应的人应避免选择。
2.有机酸钙
有机钙包括柠檬酸钙、醋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虽然含量不如无机钙,但吸收不需要胃酸的参与,对肠胃刺激较小,更容易被人体吸收。适宜老年人、小朋友、有吸收障碍的人群、以及胃酸缺乏症的人群服用。
3.有机钙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氨基酸螯合钙,是指每两个氨基酸分子与一个钙离子通过螯合技术,将其螯合在一起,这样做能提高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其特点是重量轻、易溶解、易吸收,吸收率高。
钙过量的危害
钙片可不是随便吃的。吃不对,不仅效果没到位,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其他负面影响。
适当补充钙片是有益健康的,可以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饮食上合理补钙也会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而过量补钙不仅可能会导致肌力松弛、便秘、恶心等不适,还会干扰锌、铁吸收,造成锌和铁的缺乏。严重过量的钙摄入还可出现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导致肾结石、血管钙化,甚至引发肾衰竭。过量补钙,血钙浓度会骤然增加,使血管硬化,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有研究显示:和每天钙摄入量在 600~1000mg 的人相比,钙摄入量在 1400mg 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上升 49%,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上升114%。
因此,吃钙片的首要条件就是自己缺钙。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钙?最直接准确的方法是去医院进行血钙含量测定。但要注意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血钙增高,导致测量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体内钙含量,因此还需进行骨密度测量。
我们也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症状, 进行初步自我诊断。
婴幼儿:不易入睡、不易进入深睡状态;入睡后爱哭、容易惊醒等。白天烦躁、坐立不安。牙齿排列稀疏、不整齐、不紧密,牙齿呈黑尖形或锯齿形等。
青少年:出现生长疼、易抽筋、乏力、烦躁、容易疲倦、牙齿发育不良等。
成年人:特别是中年女性,当经常性出现倦怠、乏力、抽筋、腰酸背疼、易过敏、易感冒、牙齿松动等症状,应警惕是否是缺钙问题。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而出现钙流失的现象。常表现为脚跟疼痛、腰酸腿痛、颈椎疼痛;牙齿松动、脱落;明显的驼背、易骨折;食欲减退、消化道溃疡、便秘;多梦、失眠、烦躁、易怒等。
补多少钙?怎么补?
不同人群的钙需要量不同,一般人群每天推荐摄入量为 800mg/d。
如何保证摄入足够的钙?
从天然食物中补钙是最理想的。如果每天摄入足量奶制品、大豆制品、蔬菜、坚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是可以获得一定量的钙。
均衡饮食,日常吃些奶制品
奶和奶制品是补钙的最佳选择。成年人的奶和奶制品每日推荐量为 300~500 g。不过,我国多数居民都存在奶和奶制品摄入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不到50克/天。奶类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钙摄入不足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
适当补充小剂量钙片
在饮食摄入钙不足的情况下,建议适当补充钙片。在钙含量上,建议选择小剂量的钙片,比如每片钙含量不超过 300mg 的。身体处理起来也比较轻松,吸收利用率较高,更小剂量的还可以每天多次补充。
不要选择一片钙含量特别大的,比如每片钙含量超过 500mg 的,吃下去相当于被强制塞进去 500mg 的钙,处理消化吸收起来很有压力,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一两片也容易超量。
注意补充维生素 D
过度防晒是维生素 D 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补钙产品中都会添加维生素 D。维生素 D 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两者同时服用,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如果补钙产品中没有添加维生素 D,建议单独吃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