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产品的急性毒性(急性毒性产品硒含量)
毒性简单来说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但是实际上是分为四种的:
1)急性毒性
2)亚急性毒性
3)亚慢性毒性
4)慢性毒性
这四种之外还有一些别的特殊毒性,比如皮肤、粘膜的刺激性/腐蚀性,比如致敏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还有对生殖系统的损害,以及致癌性。当然这些其实也可以归类到上述四类之中。
要完整的评价一种化学品,或者简单来说,一种物质的毒性,是需要一整套严谨的实验体系来辅助的。一般来说对于一种化学品的毒性评价实验需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分开来说。
第一阶段,对于急性毒性,现在的鉴定技术已经可以做到比较好的量化了,那就是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也就是分别对实验动物进行单次的吸入、皮下和口服三种给药实验,然后受试动物死亡概率为50%的给药浓度或者给药量。对同种动物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进行一样的给药实验,LD50或者LC50越低的化学品,其急性毒性就越高。
但是急性毒性实验并不仅限于此。对一种化学品做急性毒性评价不仅仅是看能不能弄死实验动物,还需要做皮肤刺激性/腐蚀性实验和眼刺激性/腐蚀性实验。有些化学品可能不至于致死,但是会有极大的皮肤或者眼部的刺激性/腐蚀性,这在化学品毒性评价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还需要做的就是皮肤的致敏性实验,如果某种化学品能够诱导变态反应,那么同样需要有特殊的一些处理方式。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现在化学品以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这样区分的,都仅仅是指的化学品的急性毒性。
进入第二阶段。那么对于亚急性毒性呢?其实是接触化学品时间段的区别。亚急性毒性指的是实验动物在两周~四周的时间里,每天接触化学品试样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这就需要做一个短期实验,在14/28天里对实验动物每天定量给药,观察实验动物的健康损害情况。
在第二阶段同时需要进行的是致突变性实验,这个一般都是拿细菌或者动物细胞在体外做。同时还需要评价的是免疫毒性,即化学品对免疫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不良影响;以及神经毒性,这个不多说了,就是字面意思。
第二阶段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束之后,进入第三阶段,对亚慢性毒性的评价。亚慢性毒性指的是实验动物在不超过其寿命的10%的时间段里,每天接触试样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这边需要评价的除了亚慢性毒性之外,还包括对后代的致畸性,以及生殖毒性,和生长发育毒性。这些实验的试验周期就更长了,有些还需要做两代动物实验。
第四阶段是试验周期最长的,对慢性毒性的评价。慢性毒性指的是实验动物在其正常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接触试样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这一阶段就还需要评价化学品的致癌作用。
对于非急性毒性的评价,也有量化的标准。即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指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者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有受试样品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剂量或者浓度)和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指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受试样品引起的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等发生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当然这些数据都是动物实验的数据,将这些实验数据换算到人身上时,还需要根据已经发生的人的中毒情况的资料推定一个安全系数,然后再依据换算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化学品的使用原则。包括:日允许摄入量(ADI,终身每日摄入化学物而不引起可检出的健康损害效应的剂量);致癌物的实际安全剂量(VSD,化学品引起致癌率有99%的把握低于10^-6的剂量水平);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的浓度)等等。
所以说,其实评价一种物质的毒性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系统的工程,对于平常没有多少机会近距离接触化学品的普通人来说,需要关注的是有可能接触到的物质的急性毒性;而非急性毒性的评价,更多的是为各种化学品制定使用规范以及为那些必须要中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品的人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