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农产品怎么种植(种植含硒的农作物)
“中宁”牌枸杞南下广州,出现在普通市民的靓汤里;“香山”牌硒砂瓜直上北京2008奥运会,摆在了世界体育健儿的餐桌上;“沙坡头”牌蔬菜一路西行,进入俄罗斯的超市;“宁夏红”枸杞酒更是红透大江南北,热销世界各地……这是宁夏中卫市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六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
中卫市地处宁夏平原前套。尽管气候干旱,但得益于黄河,中卫市“旱而有水”,充足的光、热、水、土资源条件,使得中卫市农业出产丰富,枸杞、瓜果、蔬菜等作物品质十分优良。自2004年建市以来,中卫市大力实施品牌兴市战略,制定了《中卫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五年规划》,着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截止到目前,中卫市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宁夏名牌产品11个,品牌集群效应已初步形成。
“提升老品牌,打造新品牌,近几年由于实施农产品品牌集群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中卫有了名气,添了人气,带动城市各业大发展。”中卫市市长徐立群一席话,激发记者奔赴宁夏中部干旱带,探究感受这个西部年轻城市的品牌发展之路。
提升改造老品牌,新兴品牌走高端,做大做强区域品牌———
凝心聚力创品牌
“提升改造老品牌,新兴品牌走高端,做大做强区域品牌。实地采访,你会听到看到几年来中卫市品牌发展路径。”中卫市农牧局局长刘仲虎侃侃而谈。
中卫市中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其枸杞粒大色艳、皮薄肉厚等优秀品质,明代即被列为贡品。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使中宁枸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品牌。然而长期以来中宁枸杞的主要产品是干果,基本没有下游产品。单一产品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枸杞营养保健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枸杞品牌形象已显老态,亟须升级改造。
如何实现对老品牌的升级改造?中宁县主要抓了三点。一是走规模化种植之路。近年来,中宁县通过制定种植规范、加大补贴力度等措施积极鼓励农民种植枸杞。截止到目前,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18万多亩,占宁夏枸杞种植总面积的30%以上,满足了做大产业做大品牌的需求。二是走深加工之路。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壮大深加工企业队伍,研发枸杞系列产品。截止到去年底,全县枸杞深加工企业已达80多家,涌现出以宁夏红为首的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家,开发出枸杞果酒、枸杞籽油、枸杞茶等6大类十几个深加工品种,年加工枸杞2万余吨,品牌形象得以更新。三是建立统一的营销网络,提升品牌影响力。6年来,中宁在各地举办“中宁枸杞产品推介会”,投资2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国枸杞商城,年交易干果5万吨。目前,中宁县已在136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并在国内58个大中城市枸杞园设立200多家“中宁枸杞专卖店”,相关销售人员达5万人,品牌营销能力大幅度提高。
通过升级改造,中宁枸杞品牌得到了质的提升。2009年4月,中宁枸杞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农业部“地域公用品牌”评估中位列国内百强品牌第19位,品牌价值达29.63亿元!
刘仲虎告诉记者,在中卫市的环香山地带,有一种很独特的西瓜。几百年前,当地农民在洪积扇上种西瓜,利用冲刷下来的石子压在上面来保墒,这种从石缝里长出的瓜,个大味甜,含有丰富的硒元素,且具有耐储藏、耐运输等优良品质,当地群众称这种唯一能在干旱地区成活的作物为“硒砂瓜”。鉴于这种瓜的高品质和稀有性,中卫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其定位在高端品牌,走高端市场。
为迅速将硒砂瓜产业和品牌做起来,从2004年春天开始,中卫市委、市政府开始强力推动。一是通过干部帮扶、机关包种、无偿提供压砂、贴息贷款等措施,当年即形成了20万亩的种植规模,至2010年,达到了108万亩。二是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筛选出了个大、瓤红、汁多,且富含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的金城5号等优秀品种,提高品质优势。三是创建了硒砂瓜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产品的质量统一和绿色无污染;四是出击高端市场,强化营销攻势。
几年来,通过在大中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展洽会等方式,中卫市先后将硒砂瓜推广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入沃尔玛、家乐福超市,占据了当地西瓜的高端市场。2008年,“香山”牌硒砂瓜以其超群的品质被北京奥运会选中,摆在了世界体育健儿餐桌上。
同时,近年来中卫市将蔬菜发展战略定位在区域品牌,主打西北市场。为做好这一区域品牌,中卫市采取走出去,即带领农业技术干部及部分种植大户到山东寿光学习取经;请进来,即在全区率先引入世界知名的种子公司建立新品牌试验示范基地、工厂化育苗中心,让最先进的品种在中卫投入生产。通过抓技术、抓基地、抓质量监管等措施,中卫蔬菜由2004年的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0.8万亩、年产量65万吨,“沙坡头”牌蔬菜畅销西北市场,还销往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已显现出“地缘名牌”的特征。
老品牌焕发青春,新品牌闪烁光芒。目前,中卫市农产品已经形成了品牌高低搭配、合力开拓市场的有利格局。
特色产业规模扩大了,农民收入增多了,城市竞争力增强了———
集群凸显发展优势
“农产品品牌集群发展给中卫带来了什么?”中卫市副市长吴汉宝回答,“这里特色产业规模扩大了,农民收入增多了,生态环境改变了,不仅仅这些,由于名气大、人气旺,近两年我市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工业大项目纷纷落地。”
品牌带动产业发展。2004年,中卫市仅有设施蔬菜3万亩,产品却严重滞销,政府派了大批干部考察市场,却仍然不能有效开拓市场、提高价格,部分菜农发生亏损。
“关键是没有品牌,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吴汉宝告诉记者,如今,有了“沙坡头”牌这个知名品牌,20.8万亩、65万吨的设施蔬菜仍然满足不了客商的需求,就连当地市民都感觉“菜太少”,价格连续三年创出新高,平均每栋二代日光温室的收入高达2万多元,蔬菜大棚成了广大菜农的“绿色银行”,在品牌的带动下,目前中卫市形成了100万亩硒砂瓜、100万亩马铃薯、20万亩设施蔬菜、30万亩枸杞、30万亩经果林、700万只鸡的大产业。
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品牌给农产品带来了好价钱。在市场上,如果其他牌子的西瓜每斤卖1元钱,‘香山’牌硒砂瓜则卖到了每斤3元钱,价钱相差好几倍,而且不愁卖!”中卫市喊叫水乡白卷子村村民田自仁高兴地告诉记者,2006年他家种了40多亩硒砂瓜,当年即收入2万多元,一举脱贫。到今年,累计收入已逾10余万元。2009年,中卫市种植硒砂瓜102.03万亩,平均亩产达1.068吨,总产量108.42万吨,总产值达8.4亿元,基地农民户均收入11960元,来自种瓜的收入占基地农户收入的95%以上,过去生活靠救济的喊叫水乡白卷子村一年就新增小车16辆,香山硒砂瓜真正成为了中卫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而枸杞品牌年加工产值已达到15亿元,枸杞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8%。
据统计,实施品牌战略6年来,品牌产业带动中卫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为140%。
品牌带动生态极大改善。除了自然条件优越的卫宁平原,中卫境内绝大部分是环香山干旱带和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被列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2004年以来,中卫市在干旱带上发展了100万亩的硒砂瓜、100万亩的马铃薯,在沙漠上发展了30万亩的经果林,建起了沙漠大棚蔬菜基地,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中卫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市已连续3年没有出现沙尘暴天气,降水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
品牌相互借力,相得益彰,显著增强了中卫市的竞争力,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此,刘仲虎表示,今后中卫市将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壮大产业集群:
一是挖掘资源潜力,打造新的品牌。去年以来,中卫市依托优越的光热水等自然条件,率先在国内建设了沙漠大棚,生产无污染、高品质的瓜果和蔬菜,品牌定位在高质、高价、高端,目前正在开拓市场。
二是加强品牌保护工作,建立品牌农产品档案,做好认证产品登记备案,每年至少集中组织一次品牌农产品现场检查,严格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标识管理等方面进行审查,及时发现、纠正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全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社会公信力,树立品牌农产品的良好形象。
三是做好品牌宣传创意和营销工作,保证品牌形象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