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蔬菜的标准值(富硒蔬菜的国家标准值)
柳青
提起甘肃兰州,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读者》、牛肉面、黄河风情线。如今,兰州又打出了第4张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片——富硒高原夏菜。
6月23日,在兰州富硒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与兰州当地约70家蔬菜生产合作社、流通企业、经销大户进行对接。初步统计,双方共签订蔬菜贸易合同26份,实现成交量30万吨,涉及金额6亿元。
兰州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海拔在1500米—3300米之间,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且属于高碱环境富硒地区,造就了兰州蔬菜优异的先天品质。近年来,该市做大做强“兰州富硒高原夏菜”品牌,蔬菜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蔬菜产业产值达2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23.2%。预计今年蔬菜产业产值达27.6亿元。
高原夏菜有“安全档案”
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村民景正红每天在地里忙活的时间比其他农户要长,因为她是“联户联保”监督负责人之一。景正红告诉记者,除了管好自家的菜地外,她还负责9户农民的生产技术指导、投入品购买使用和“三册一表”的填写。
在景正红给记者看的“三册一表”档案袋里,装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监督“联户联保”登记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种植户农药购买使用情况登记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热线服务联系电话一览表》及《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每户配发一个,既为农户提供了技术资料‘明白袋’,又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档案。”
据榆中县农牧局副局长白守孝介绍,2009年,兰州市在全国首创“联户联保”组织化管理模式,即每10户确定为一个组织单元,每个单元推选一名“联户联保”监督负责人,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每户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原始档案,互相监督农药使用,一旦某个农户的某种蔬菜发生质量检测问题,将累及10户菜农的蔬菜销售。目前,仅榆中县就有13个乡镇、157个村、1.35万户、5.55万菜农实行了联户联保制度。
兰州市农委主任石镜如告诉记者,在国家农业部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进行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兰州已连续6年名列全国前列。多年来,兰州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2002年,兰州开始实施“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包括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在内的90项地方标准,让全市绝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标可依。截至目前,兰州已建立了从种植环节的产地环境监测认定、产品经销环节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终端消费市场市场准入制度等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认定通过178.5万亩,占兰州市农业用地面积的59.3%。
今年,榆中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试点县”之一。在顺源蔬菜产销合作社的净菜车间,记者看到,每一个蔬菜包装上,除了产品介绍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名片大小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上面列有产品的产地、经销商、电话、产品追溯码以及追溯查询方式。顺源公司董事长蒋德辉告诉记者,有了这张小小的标签,想鱼目混珠都很难了。
据了解,到2012年底,兰州市所有蔬菜经销企业和供销商以及蔬菜生产村都将推行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运行体系。
村村有科技特派员
6月21日,当记者穿越兴隆山,来到海拔2100多米的榆中县新营乡红土坡村时,远山近坡的田地里一片片青青菜畦取代了一路上光秃秃的土山。
“过去我们种小麦,一亩收成也就400元—500元,现在种上蔬菜,一亩能收入4000元—5000元左右。”43岁的红土坡村村民温宗虎告诉记者,他家种了11亩的高原夏菜,年收入达到5.5万元,而他所在的红土坡村高原夏菜的种植面积达到近2000亩。
红土坡村年降水不足500毫升,是真正的看天吃饭。一切变化是随着科技特派员李斌的到来开始的。采访当天,正赶上李斌在田间进行常规的科技指导。李斌笑着说,2004年,他来到红土坡村推广蔬菜新品种,并没有得到种了一辈子小麦的农民的认可。可李斌自有办法,他在当地种下了一块甘蓝示范田,让农民自己看效果。结果是蔬菜不仅卖出去了,而且价格还高。从此,村民们在李斌的指导下,种起了蔬菜。在兰州,像李斌这样的科技特派员一共有230多位。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在榆中县的三角城乡、新营乡,还是皋兰县什川乡,连片的蔬菜地里总有一块示范地,里面种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蔬菜新品种。兰州种子管理局高级农艺师羊小琴告诉记者,新品种好不好,不光是我们说了算,农民更可直接看效果做选择。并且我们实行梯次播种多类蔬菜,形成了梯次上市。
爬上红土坡村海拔2400多米的坡地,记者见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山坡上覆盖着地膜,地膜上挂着亮晶晶的水珠,点播的花椰菜、西兰花、娃娃菜刚刚出苗拔节。“别小看这层膜,起大作用了。”在田间劳动的范玉库大爷说起这种全膜覆盖双垄三沟旱作栽培新技术头头是道:地膜积聚了充足的水分、提高了地温,解决了蔬菜生长难题。
据石镜如介绍,全膜双垄三沟技术突破了蔬菜种植的海拔高度,实现了兰州高原夏菜从川区向高海拔二阴山区的延伸。今年,兰州将重点推广全膜双垄三沟旱作节水栽培技术,建设10万亩二阴山区冷凉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兰州市每年列出专项资金500多万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农民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00期以上,参训农民达到12万人次。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100多个,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年示范推广新技术40余项,农业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近几年,兰州形成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中心园区、农业专家热线和农业专家直通车四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模式,实现了科研、推广和生产良性互动,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统一“着装”闯市场
“好酒也怕巷子深”,兰州地处偏远内陆,面对山东、海南等农业大省的激烈竞争,高原蔬菜同样面临着“销售难”的困境。对此,兰州市委市政府有清醒的认识。
2006年,兰州将蔬菜产业品牌统一命名为“兰州高原夏菜”,并在统一品牌的前提下,在箱体包装、标识标志、商标使用方面创新思路、放活机制,保持“高原夏菜”统一大品牌,企业使用子母商标,目前兰州高原夏菜有子商标320多个。统一“着装”闯市场让高原夏菜成为国内农产品市场上迅速崛起的品牌明星。
从2007年开始,兰州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亲自挂帅,市农委组织人力,赴外省“上门”推销,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兰州高原夏菜”推介宣传活动。同时,每年举办一次兰州高原夏菜对接会,吸引客商来兰州。
由此,组建蔬菜产销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保鲜冷库等一系列延长蔬菜产业链的活动也开始兴起。
在位于定远镇蒋家营村的瑞泰保鲜库,记者被热闹红火的场面所吸引。菜库里,经纪人来往穿梭、商谈交易,农民工麻利地掐叶去皮、整理打包蔬菜,经销商则将一辆辆装满鲜菜的大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经理蒋建炜告诉记者,为扶持蔬菜保鲜企业,兰州积极向省市物价部门申请,使省上对农产品冷藏企业的电价由原来的每度0.737元大幅下调为0.389元,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蔬菜保鲜库成了调剂蔬菜市场的‘蓄水池’,菜价高时,将菜农们的蔬菜源源不断运往外省;菜价低时,将蔬菜收贮冷藏,根据市场行情,延期销售卖出好价格。”
从定远镇至蒋家营村4公里内,记者大致数了一下,共聚集了18家蔬菜保鲜库,它们不仅带动了包装、运输、餐饮、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兴起,每年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余人。
据了解,目前,兰州高原夏菜基本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建成榆中宛川河流域等5个大规模无公害外销产业基地、二阴地区绿色蔬菜基地及秦王川等5个设施生产示范基地,拥有104家专业合作社、47家加工外销企业,兴建蔬菜保鲜库82家,形成了以定远镇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