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富硒蔬菜基地(澄迈富硒地瓜第一村)
澄迈突围农业“王牌不王”,不断探索求新推进现代高效农业
挺进王牌
■ 本报记者 孙慧 通讯员 宋祥达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鞭策着改革者的脚步……
新年伊始,澄迈县福山镇。伴随“轰隆隆”一声巨响,有20多年历史的福山咖啡老旧厂房轰然倒下,代之的是新的花园厂区。
“新进3条咖啡生产线,既可保持恒温46℃烘干咖啡豆,还可使用木炭烘焙咖啡豆,保持品质稳定。”福山咖啡负责人徐世炳说,此次引进的生产线,规避了阴雨天气对咖啡加工的影响,福山咖啡从此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迈进。
同一时间,一棵棵橙子树在福山镇一家果园里闪着光,果农吴先忠马不停蹄地采摘今春最后一批橙子。偶尔停下来歇脚,他一手掐腰,一手挡在额前遮太阳。
与冬日的暖阳一齐让人感受热量的,无疑是今年的福橙市场,行情看涨,地头收购价卖到了12元/斤,吴先忠家今年收果20万斤,全部是客商登门自取。“根本不愁卖,只愁供不够。”老吴话里透着股骄傲。
10年间,福橙从2004年上市的3元/斤卖到了如今的12元/斤,包括福橙、福山咖啡、无核荔枝、桥头地瓜等在内的一批澄迈农业拳头产品,书写着澄迈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惊人之变。
新年新开局。在澄迈,一条农特产品的走势曲线势头强劲,跃跃向上,见证一个农业大县向王牌挺进……
“纵横式”发展打造农业王牌
省委书记罗保铭在省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指出,要下大力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成为富足海南农民、服务全国人民餐桌的一张王牌。
对于这张王牌,澄迈人体会尤为深切。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王牌的力量:去年,澄迈全年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金额达6.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50%!
在老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流水线加工的罗非鱼产品每年以10万吨的出口额在悄然增长,鲜有人知道,这个数字,已占到中国罗非鱼出口总额的20%以上!澄迈的罗非鱼产业链,从最初的鱼饲料加工如今已发展到罗非鱼的育苗、养殖、加工为食品后出口欧美等20多个国家,成为澄迈农业工业化的一大招牌。
澄迈在这片富硒土地上探索着农业发展之路,打造了“富硒”“有机”“长寿”多个高含金量的农业品牌标签。
澄迈农业之所以有这样的“跨步”,是澄迈人对农业王牌认识的不断深化:
要打造农业王牌,关键是有政府常年不懈的深入扶持。澄迈开展“商标富农”战略,率先于全省出台《澄迈县商标富农工程扶持办法》。为扶持产品品牌,澄迈县由政府出资,主动为桥头地瓜、无核荔枝、福橙等农产品“换新衣”;凡是县主推的热带高效作物,政府在土地流转、资金帮扶上均给予重点支持,每亩扶助力度从300元至1000元不等,为农民种植解除了后续投入之忧。
要打造农业王牌,重点还在于不断拓展岛内外营销。每一年,澄迈县政府都会率领种植大户、经销商组团北上,对接岛外各大冬季瓜菜市场,组织各类农产品推介会。
已连续10年受邀参与冬季瓜菜考察的澄迈瓜果菜运销协会会长王美志感慨,“北上考察让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好建议,回来后,种植便有了更明晰的方向!”
面对“十三五”新开局,澄迈人对如何擦亮这张王牌,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思路。
不久前闭会的澄迈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上,县委书记杨思涛表示,澄迈将进一步深化理念,以“纵横式”发展打造农业王牌。
纵,即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拉长,提升农业品牌价值;横,即通过品牌市场影响力,横跨三次产业,实现协同发展。
围绕特色农业,澄迈擦亮了前行的目光,澄迈人知道:卖出的是产品,落地的是产业。
在“十三五”规划中,澄迈按照中央对“三农”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部署,构建“农业园区、市场主体、规模经营、体制保障、产业支撑”“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澄迈正在加紧制定品牌农产品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在做优原有无核荔枝、福山咖啡等品牌的同时,再度升级打造一批农业新品牌!”杨思涛表示,确保县财政对农业总投入每年都有增幅,且农业投入占财政年度支出的比重绝不低于10%。
从引入工业理念到借力“互联网+”
全国326家电商每天同步售卖澄迈农产品,这是什么概念?
借力“互联网+”,澄迈推广农产品再次走到了前列!
“互联网+”的背后,瞄准的是拥有巨大消费需求的全国市场。两个月前,值“冬交会”举行之际,澄迈县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电子商务协会——澄迈县网点协会,以协会为电子平台,整合农产品资源,并以采摘、试吃等线下体验来宣传农产品。短短两个月时间,会员已增至千人。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地销售澄迈农产品电商突破300家。
从“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到熟练运用“互联网+”推介特色农业,澄迈对农业王牌的理念不断深化。
事实上,近年来,在澄迈扎推出现的“明星农产品”中,始终涵盖着4个关键词:产业、标准、品牌、国际。
为诠释这8个字,澄迈用了10年时间。10年前,澄迈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开始缩小,发展的方向有争议,有质疑。但澄迈人坚信,没有标准化的种植,农业分散且规格品质不一,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无从谈起;只有定下严格的生产标准,实施规模化的经营,塑造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才有生命力,才有更大的增值空间,也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月正是冬季瓜菜的丰收季,瓜菜大户许泉8000亩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里,地块分别按规划种满了各类瓜果蔬菜,田间竖起一排排低灌水龙头,田头标牌上注明了每块地的产品名称、种植时间、农药喷射量。
作为目前海南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之一,基地全部按照澄迈县事先制定的种植规划,从播种、种植、灌溉、施肥、采摘,生产全程标准统一。
在供港蔬菜基地,垂挂枝头的嫩绿黄瓜只要扫扫“二维码”,即刻便可知种植日期、产地等相关“户籍信息”;桥头镇沙土里拔出的桥沙地瓜俏得很,市场上论个卖到8至10元仍然抢手……
“我们福橙为啥好卖,不光品质,还有追溯机制,不好吃,我们以一赔十!”澄迈福橙协会负责人指着福橙包装自信地说,包装上质检证、生产者、电话地址一应俱全。
不仅是福橙,无核荔枝、福山咖啡等特色农产品全部由县政府制定统一生产标准、包装,以及质量可追溯制度,各种植合作社严格按照生产标准种植管理。针对大宗重点农产品,县里还集中优势主攻,比如无籽蜜柚,去年8月,在县政府支持下,蜜柚研究所在洪安无籽蜜柚种植基地揭牌,研究所大力引进研发专员,为做强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很快,澄迈无籽蜜柚便成了省内外响当当的特色农产品。
就像工厂标准流水线生产工业产品一样,这是澄迈所理解的“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这一理念引导下的澄迈农业10年,最终使农业成了农民的金饭碗。如今,“互联网+”将农业品牌擦拭得更亮,“走出去”的农产品,附加值日益攀高。
火热的田野与春天一同跳动,与春天一同勃发,澄迈向王牌挺进的步伐更加铿锵……
(本报金江1月19日电)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