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好粮富硒大米(富硒大米好在哪)
历史上,嘉祥县仲山镇胡契山村有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面积达1400多亩。村支书李爱文说,地面上总是挂着一层白霜,就跟下了雪一样,种上粮食总是减产甚至绝产。
三年来,党支部带领村民不断改良这片盐碱地,目前,560亩已经改良成功,今年这560亩水稻亩产超过1200斤,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然而,三年以前,这块低洼盐碱地主要种小麦、玉米,小麦亩产300斤左右,玉米基本绝收。
2021年11月,时任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济宁市嘉祥县总队队长张先华来到嘉祥县驻村帮扶,召集济宁市农科院专家多次到胡契山村调研,将盐碱地改良纳入工作清单,并对胡契山村盐碱地改良进行全程科学指导。
“从2021年开始,我们村就按照专家的建议,从洙赵新河提水压碱。在整个水稻的生长周期内,一年共提水20多次。就这样,年年提水,年年压碱,一干就是三年,每年测产,村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李爱文比着手势说。这块盐碱地主要由胡契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嘉祥县胡契山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来经营,李爱文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胡契山村盐碱地。
盐碱地变“聚宝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合作社的不懈努力下,这560亩盐碱地不再那么“桀骜不驯”,而是逐渐给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越来越丰厚的回报。李爱文激动地说,2021年,这片盐碱地水稻亩产只有600斤,2022年达到了近900斤,2023年平均亩产超过了1200斤。而2023年的小麦亩产也超过了1000斤。
“真不敢相信,我们这片盐碱地能打这么多粮食,足足1200斤水稻、1000斤小麦呐!与三年前没有改良时只收300斤小麦相比,今年一亩地一年多收1900斤粮食。算下来,这560亩地多收1064000斤粮呢!。”李爱文掰着手指说,脸上挂满喜悦。
胡契山村县派第一书记刘述篇告诉记者,他们把本村产的大米送到上海检测发现,这些大米均为富硒大米。这一消息令社员们激动不已。
村支书李爱文(中)与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刘述篇(左)、仲山镇组织委员董倚天(右)。
“在省派嘉祥县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我们改良盐碱地质、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了党建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打造了‘生态胡契山’品牌,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正变成群众致富的‘聚宝盆’。”嘉祥县仲山镇组织委员董倚天说。
下一步,村里打算自己建加工厂,打造“生态胡契山”这一自主大米品牌,带动全体村民受益。目前,在省派工作队的协调下28亩建设用地已经批复完成。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