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昌化富硒大米(万安富硒大米)
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6月12日将在京杭大运河举行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杭州市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
临安两项省级非遗上田十八般武艺和马啸滚灯将在活动中精彩表演,把旧时勾栏瓦舍中的优秀传统体育类项目,原汁原味地引入现代大都市舞台。
目前,临安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浙江省级非遗名录19项;杭州市级非遗名录34项;临安区级非遗名录93项。
01
国家级非遗
鸡血石雕
昌化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宝玉石品种,素有“国宝”之称,产于“浙西大峡谷”的玉岩山,因矿区归属原昌化县,故名昌化鸡血石。昌化鸡血石雕技艺独特,中华石雕一绝。
石雕艺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昌化鸡血石较为独特的巧雕风格。巧用材质的不同色、纹、形,巧施技法使雕刻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将自然美与工艺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200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昌化鸡血石雕名列其中,榜上有名;2008年,鸡血石雕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鸡血石雕的传承、弘扬、保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02
省级非遗
玲珑山传说
玲珑山的传说,以玲珑胜境古迹为基础,集佛道儒为一体,汇山水林泉之灵气,贯历代文人墨客的交脉,聚摩崖石刻之精品,成为天目之美景,浙西之玲珑册,临安之宝山。
玲珑山的传说代代相传,世世叙述,从口头的、诗文的、戏曲的、故事等不同形式演绎着玲珑山的变迁,名人墨客的生动故事,诉说着经久不衰的人间沧桑。
昌化民歌
昌化民歌历史悠久,历经1100余年,昌化民歌属浙江歌谣,其源于古老的“吴歈越吟”,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征和文化底蕴。
昌化民歌以花鼓调、莲花调、民歌调居多,歌词涉及人民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婚姻爱情、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歌词贴近生活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曲调短小精炼,歌词朗朗上口,易唱易学,歌者舞者,吹拉弹唱遍及乡村山坞,普及程度相当高。
神兽花灯
据湍口镇周氏家谱记载:北宋真宗皇帝为表彰周氏家族的祖先北宋大文学家周敦颐(著名散文《爱莲说》作者),特赐12只花灯——神兽花灯由此而来。
周家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每隔五至十年出灯巡游乡里,神兽花灯上灯、落灯都要有祭祀仪式,上灯时祭天地、请众神、拜老狼,下灯在正月十八深夜举行仪式后焚毁以送驱魔鬼,祀求平安,祈祷丰收吉祥。
马啸滚灯
据《临安县志》记载,马啸滚灯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当地老百姓为迎接明孝惠皇太后回乡所创作,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马啸滚灯每遇龙年(每十二年)出灯表演一次,后曾一度中断。1983年,经马啸路口村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挖掘后,马啸滚灯重新恢复。
马啸滚灯独特的道具,有着与余杭、海盐等地区滚灯完全不同的表演风格,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我国江南乃至全国少有的被誉为江南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
横街草龙
横街草龙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经历稻草龙——绢龙——竹编龙的发展历程。其表演形式为民间舞蹈。舞蹈内容分16节,原来为18节,因青龙升天和部分老艺人已失传,现正在逐步恢复中。
1960年草龙代表董德锦参加全国文教系统先进代表大会,受到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99年草龙被中央电视台七套拍成专题片。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毛狮子
湍口镇迎丰村凤凰山脚自然村座落于湍口镇城镇范围内,红毛狮子(变型狮)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每年腊月底至正月十八这段时间,为红毛狮子演出的大概时间。凤凰山红毛狮子,无论是制作狮具还是舞狮技巧,都具有上一代舞狮人独特的创意,无论是南狮北狮,此狮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变型狮,演绎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着村民平安幸福。
五凤朝阳
太阳镇太阳村的民间老艺人汪正太(1919-2007)在2005年时介绍:“五凤朝阳的传说,代代有传,且《汪氏宗谱》亦有记载。”《五凤朝阳》舞蹈道具新颖、奇特,是节庆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的民间灯舞动情感人的民间舞蹈。
灯舞《五凤朝阳》除了参加本地的节日活动以外,还多次被邀请参加大型民间艺术演出,2010年,《五凤朝阳》还被德国方邀请参加第27届欧洲民间艺术节。2012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田十八般武艺
上田十八般武艺,是一种由十八般古兵器及各种流派的武术表演演变而成,集竞技、表演、观赏、健身于一体。经过三百多年传承与发展,上田十八般武艺表演形式不局限于十八般兵器和武术的表演,还与舞狮、人龙表演相结合。
1980年,在上级政府和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视下,挖掘整理,重新组建上田十八般武艺及红毛狮国术团,表演队员100多人,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屡获金、银奖。上田十八般武艺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千洪桃花纸与宣纸制作技艺
浙江临安千洪制作宣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天国以前,可谓历史悠久。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要求极高。
天平
千洪宣纸生产原料以青檀皮、桑树皮等韧皮类为主要原料,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漂白后筛除杂质,锄皮、打浆,借以搅拌分离纤维,再加水稀释,放入一定比例黏剂成浆料后,进行制作。2009年千洪宣纸桃花纸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目云雾茶制作技艺
天目云雾茶又称天目青顶,分布在太湖源镇东坑村。天目云雾茶制作工艺精细,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条,叶质肥厚,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天目云雾茶,早在唐代就称为上品,明代时列为贡品,历史悠久。现在,天目云雾茶在近二十年中又获得各类殊荣二十多项,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2009年天目云雾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青柯鸟笼制作技艺
临安青柯鸟笼制作技艺源自苏州鸟笼世家,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师“虎字”牌南笼创始人颜虎金的嫡传,是国内南笼的代表。青柯村的鸟笼特别之处首先是选材地道。选用的都是高山竹,长在海拔400米以上,生长期5年以上,竹竿直径12寸以上,竹节均匀,竹皮清爽。
其次是雕刻工艺。做鸟笼最耗时间的就是这一步。工匠们在小料表面用刻刀雕刻花纹和图案。档料上可以雕刻罗汉图、回纹、花脚、双龙戏珠、花鸟虫鱼等。
竹盐制作技艺
竹盐制作技艺于民国初期传入临安。国内只有杭州临安三和园竹盐食品有限公司掌握该项技艺。
竹盐制作技艺具有费时费工、选料讲究等特点,还与传统医学中阴阳五行相合,具有较高的价值。2016年,竹盐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化竹编
昌化竹编历史悠久,历经2500多年,凭着历代竹编艺人的口授手传流传至今,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中典型代表。2009年被省文化厅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编制品是当地民间常用的生活用品,并且竹编工艺精美细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昌化竹编艺术的传统代表作品有果子篮、毛泽东像、四伟人像、佛像等。现代竹制品工艺以家居用品为主。昌化竹编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彭祖养生文化
据史料记载:距今四千余年前,我国商殷时代,彭祖千里迢迢来到天目山下隐居养生。传说他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享年八百岁。
彭祖的养生之道经过后人不断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一套彭祖养生文化。彭祖养生文化有四大术、五大纲,提出保持健康的因素有四点: A、合理膳食、平衡营养;B、调理;C、导气(重在呼吸、调理四气)等理论。
彭祖养生文化开创了我国人类生命学的先河,奠定了我国人类生命学的基础,是研究人类健康长寿、繁衍生育、人居环境的重要历史文献。
天目山中药文化
天目山中药文化是祖国中药文化的一朵奇葩,以药源丰富、制作精湛、悬壶济世而名扬中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天目山的100多种药材。
尤其是天目石斛这一名贵药材,在清光绪《於潜县志》和《天目山志》均有记载。国家质检总局将铁皮石斛界唯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桂冠授予了产于浙江临安的“天目山铁皮石斛”。
太阳东平王庙会
太阳庙会,始于南宋时期,是临安太阳镇的一个民间民俗祭祀活动,保留着太阳镇纪念唐朝大将张巡这一历史人物而建庙的民间信仰为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
每年农历十月廿四日这天,来自四面八方数万百姓聚集于太阳参加庙会活动。祭祀当天,举行东平王、东平娘娘神像的巡游活动。巡游活动持续两天为“抬菩萨”活动,第三天在庙地活动一天。如今,太阳庙会随着时代变迁,举行时日改为七日。
过半年
每年农历6月,洪岭各村都过“馒头节”, 并举行隆重仪式,祭拜祖宗和天地山神,辅之以文艺活动和商贸交易,“馒头节”成了传统民俗与喜庆色彩相映生辉的节庆活动。
“馒头节”一到,当地村子里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做馒头,蒸馒头,邀请亲朋好友吃馒头,走门串户,迎亲送友,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当地人称为“过小年”。2012年过半年(民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临安文旅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