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大米盈利模式(富硒大米市场分析)
12月18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脱贫有产业致富有路子——于都县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脱贫攻坚掠影》的通讯,重点报道了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瞄准蔬菜、脐橙、肉牛等现代农业产业,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产业、致富有路子的经验作法。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2017年12月18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
日前,于都县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暨第三次流动现场会召开。县委主要领导带领该县各乡镇、县直各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百余人,现场考察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并根据考察情况进行打分和排名,总结经验、鼓励后进、查找薄弱环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
这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于都发起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总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于都县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瞄准蔬菜、脐橙、肉牛等现代农业,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产业、致富有路子。
2017年10月29至10月31日,于都县召开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暨第三次流动现场会
龙头带动,
让百姓搭上“顺风车”
连片的大棚绵延十余公里,大棚内蔬菜瓜果青翠欲滴,大棚外货运车辆接踵而至,带着富硒土壤种植的幸福果实,带着百姓脱贫致富的希冀,运往四面八方……近日,记者走进梓山镇万亩富硒蔬菜基地,高科技种植带来的勃勃生机,成了冬日里323国道旁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梓山镇万亩富硒蔬菜基地。
“我们引进苏利、金瑞盛、怀德等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流转土地,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富硒蔬菜,在发展壮大蔬菜首位农业产业的同时,采取多种运营模式,让贫困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梓山镇人大主席王荣福介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镇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使贫困户从原来收取土地租金的单一增收模式转化到“土地+劳务+自主经营+入股分红”的多维模式,增强了产业基地的发展动力和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
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该项目还划出专区免费转包给贫困户,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农资,并以保护价收购,扶持贫困户种植蔬菜。同时,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与蔬菜基地建设有机融合,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9个,带动千余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增收。
▲段屋乡富硒蔬菜基地。
▲罗江乡苏坑富硒蔬菜基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于都加强产业布局和规划,围绕蔬菜、脐橙等农业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解决技术、销售等方面问题,有效联结广大贫困户,让百姓搭上产业发展‘顺风车’。”于都县委常委刘春林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于都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主要抓手,从做强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入手,确定了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支撑、区域特色农业为辅助的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探索多种合作方式,用活用好“产业信贷通”等,让贫困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强链补链,
助农民持续自主致富
最近,江西栖岭农牧有限公司设在岭背镇录田村的家庭合作农场肉鸡养殖基地,第一批出笼的4.8万只肉鸡销售一空,让68岁的贫困群众胡荣勋高兴了好一阵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胡荣勋于今年5月投入4000元加入合作社发展肉鸡养殖,他盘算着,第一批肉鸡出笼他就从中获利700多元,一年下来,除了收回成本外,还能获得5000多元的盈利,加上在基地务工的收入,一年收入近3万元。
▲岭背镇肉鸡养殖基地。
如今,岭背镇90%的贫困群众都和胡荣勋一样有着同样的期待。今年11月,随着阳田村肉鸡养殖大棚的建设完工,岭背镇26个村实现村村均有肉鸡养殖场,贫困群众不需远行就可在家门口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3年免息贷款8万元,可建设鸡棚1000平方米,一批可养殖肉鸡1万只,年均出笼3.5批、3.5万只,每只纯利润2.1元,仅此一项一年就有利润7万余元,加上鸡棚建设奖补每平方米41元,养殖奖补5000元,投资第一年,在收回成本的基础上可获得盈利3万余元,第二年起每年可盈利7万元以上。除这部分收入外,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还有80元的工资。”岭背镇党委书记王曲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告诉记者,至今,该镇已发展肉鸡养殖大棚80个,养殖规模达80万只,3018户贫困户中有2799户入股,农户总获利209.34万元,贫困群众获利占92%。
▲岭背镇贫困户喜领股权证书。
2016年3月,岭背镇引进江西栖岭农牧有限公司,带领农户建设家庭合作农场,发展肉鸡养殖产业。该公司提供从搭棚到养殖、防疫、销售等的一条龙服务。在公司的带动下,该镇在每个村建设合作家庭农场。资金方面,农户只需支付鸡棚建设的费用,鸡苗、饲料、疫苗等支出由公司垫付并统一提供;技术上,公司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保证平均上市率95%以上;销售上,公司按合同价统一回收。
“缺技术、难销售,是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忧虑。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将小农户养殖作为关键环节嵌入到产业链中,在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同时,让他们持续致富、自主致富。”岭背镇党委副书记谢慧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征地50亩,计划投资3500万元建设年产20万吨饲料厂、农户技术培训中心、生产技术中心楼及面积1500平方米的肉鸡周转中心,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后劲。
用活资源,
以最小风险获最大收益
钢架温室大棚搭建紧锣密鼓,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近日,记者在禾丰镇尧口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地感受到,火热的建设场景为冬日增添了一股暖意。据悉,该项目是于都县与山东省寿光市鲁盛农业集团合作建设的蔬菜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园之一,至今已完成土地平整2322亩,铺设主干道6.5公里、机耕道7.8公里,修建灌排水沟渠25.3公里,搭建钢架大棚150余亩。
▲禾丰镇尧口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地。
“项目建成后,鲁盛集团每年将向项目所在的村委会缴纳每亩80元的管理服务费,仅这一项村集体每年可增收近20万元。同时,贫困户将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将股金入股到鲁盛集团,贫困户每年领取固定分红,不承担市场风险。”据禾丰镇党委书记杨俊刚介绍,如今,该项目已吸纳1700多户贫困户入股,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0%。
驱车行进在于都乡村,记者发现,同样的建设场景处处可见。据悉,2017年,于都县引进鲁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蔬菜产业精准扶贫种植基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在银坑、禾丰、新陂、罗坳等乡镇建设5500亩温室钢架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在全县约100个村发展蔬菜种植13618亩,1.2万余贫困群众将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于都鲁盛公司蔬菜产业精准扶贫禾丰产业园鸟瞰图。
“县政府与企业签订蔬菜产业精准扶贫基地项目开发合作协议,组织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产业信贷通’资金入股参与项目建设。贫困群众将贴息贷款入股后,第1至3年享受8%固定分红,第4至6年享受7%固定分红,3年后由公司负责归还本金。”于都县扶贫办主任张武华介绍说,该项目将按照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发放农资、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方式,在全县约100个村发展蔬菜种植,建设“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他说,这种合作模式,让贫困群众在几乎“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利,既使贫困群众收到土地租金和固定分红,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天可获得收入70元至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