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蟹田富硒大米(蟹田大米好不好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曼玉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千里之外的北大荒,青年们一直在用实际行动、用学识和青春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而努力。
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要用专业知识的星星之火,点燃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蓬勃发展的熊熊火炬。”何培雄说。
2006年,来自甘肃张掖普通农家的何培雄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圆了小时候的梦,“以前,我在电视上看到农用飞机、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机车在田间作业,总是非常羡慕,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驾驶着大马力机车在一望无垠的田间驰骋”。
在北大荒,何培雄利用所学知识,研究出一款遥控装置——水稻户远程用手机操控电井。这既为水稻户提供方便,又能提高管理区的工作效率。
如今,何培雄发明的遥控装置已经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范围内的54万亩水田、1800眼电机井上广泛使用,每年可节约劳动成本270万元,节约电力资源16.5万千瓦时,节约水资源300万立方米。
“不是说环境变好了我们就止步了,拼搏精神和北大荒精神还是原来的模样。无论是创新工作,还是在田里种地,都是在为农场的建设服务。”何培雄说。
何培雄的梦是为农业服务,也正因如此,他将和几个青年大学生一起创立的创新工作室命名为“曲辰”——这两字合起来就是繁体的“农”。
工作室的几个年轻人开展技术研发、农机售后服务和农机培训工作。他们相继开发出水田池埂轨道小车自动转弯系统和催芽棚箱苫布自动收放设备,使水稻生产进一步机械化、现代化。
2013年至2016年,这一工作室还攻克了植保扬肥一体无人机的难关,从而在蓝天上耕云播雨,成了“空中农夫”。
用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助力
在七星农场研发中心,裴鑫宇正在进行谷物外观分析。他把大米放到仪器中,接通电源,不到1分钟就可以统计出米粒大小、着色粒多少等情况。
在这个占地500亩的研发中心,像裴鑫宇这样的年轻人有34个,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2岁。这群年轻人都是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业人才,在研发中心从事科技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带动、成果转化示范等工作。
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苑丽介绍,现在,农民在家里通过手机就能直接了解一些信息。比如,到了秋季,科研人员根据化验检测的结果形成建议卡,通过互联网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在七星农场进行全面积的推广应用后,肥料利用率提高了,农场每年投入的肥料减少了,既节省成本,又让稻米品质更加绿色健康”。
王丹是土生土长的北大荒第三代,她2004年从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前进农场做技术员。王丹记得特别清楚,一个老技术员曾叮嘱她,值班时一定要“保持清醒”,蒸汽催芽的机器一般运作48-60小时就需要按时添水,否则不仅完不成任务,还可能导致生产事故。
如今,催芽早已实现全机械化,王丹团队先后做了栽培、新机械、植保等上百种试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手推播种器、盖帘覆土到电动播种覆土器,从木槽子浸种、土炕催芽到芽种工厂集中浸种催芽,从经验施肥到测土配方优化施肥……有物联网现代农田管理技术系统,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托管”,农民用手机就能操控管理。
在青年们的努力下,农业生产标准提升了,产量增加了,效益上来了。
不仅仅是粮食供应基地
红旗岭农场有30多个外来大学生,他们每年冬天农闲时节就组织当地人学习农机、种植技术。“大学生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也在农场重要岗位上,带动当地年轻人一起学习新技术,共同成长。”红旗岭农场第一作业站站长郑超说。
垦区45岁以下的青年有46万人,基本都在生产一线和农业经营一线。从2014年开始,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开始着手对青年进行电商培训,3年培训了4万多人,仅2017-2018年度就培训了3万多人。农垦总局团委采用现场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请专家教授以及在电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创业青年典型现场教学。
八五五农场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青年,通过培训开了微店,自己设计包装、定制农产品,解决了收入问题,不再需要靠低保生活。
垦区还涌现出一批创新产品,如胜利农场有机水稻,绥滨农场富硒有机大米,庆阳农场有机“鸭稻”“蟹稻”等。创新者们引领和促进垦区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户持续增收。
前期开拓青年的眼界,后期培训技能实操。在此过程中,青年创业者逐渐成熟进步。有些青年创业者、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为北大荒产品多元化营销开辟了一条新路,青年也因此更加了解市场,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如今的黑龙江垦区,已成为耕地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北大荒的现代化农业也对周边农村起到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百余座新型农垦小镇,在祖国东北边陲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