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光碳富硒大米(富硒大米有用吗)
巍巍太行山赋予了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奇山秀水。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前来云台山景区欣赏奇山秀水的游客达到21.9万人次,创造了该景区“五一”假期接待历史新高。
太行山脚下,就在游客前往景区的道路旁的农田里,修武县连创19项全国高产纪录,拥有了享誉全国的粮食高产品牌。同时,修武县持续发力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了全国一流的云台冰菊、云台金谷稻米等特色农产品,走出一条品牌化的优质农业之路,以优质农业之美,拓展新时代乡村振兴发现之路。
“吃”油菜的冰菊
跨过一座郑州至云台山的高速公路桥,就来到了修武县郇封镇后雁门村,列入科技部星创天地、农业农村部创业创新基地的云台冰菊种植基地就在这里。
“你来晚了,开花的油菜刚刚就地粉碎过。”焦作市云台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龙一边把记者引向地边,一边遗憾地说。
集中连片的1000亩冰菊,从育苗移栽到采收加工都按照详细的生产技术规程操作,由郑州大学药食健康研究院教授秦广雍团队、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教授姜成林等技术团队提供菊花高效种植、高质量规模化生产技术支持。
“把不住种植技术关,种下金子也只会长出石头。”宋晓龙指着平平整整的田间里一个个诱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介绍,与零化肥、零化学农药投入对应,基地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采用了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治虫防虫等新技术。
为了培肥地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该基地大胆尝试,在千亩菊花基地种植油菜,油菜花开供观赏后就地粉碎入土作为绿肥,肥了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土壤中蚯蚓数量显著高于周边其他地块。
这些被誉为“在沸腾的开水中盛开的鲜花”的系列产品,让群众尝到了增收的甜头,还带给后雁门村整洁的村貌和越来越多的观光游客。
种稻米种出生态文化
“我在修武上高中的时候,走过五里源乡的很多村庄。那时,村庄是贫瘠的,田园耕作是单一的。我看不见天上的白鹭,找不到水里的游鱼,更望不见金黄的稻田,闻不到清幽的荷香。”这是武陟县实验中学教师闫趁意的散文《情牵金谷园》中的文字。作者就是被“生态、富硒、观光”等词语吸引,专程赴修武参加了一场为稻米举办的“金谷园杯”文学笔会。
出生在五里源的袁小全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他通过修武县益源农林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一起种粮食,还购置了两台每天烘干200吨粮食的烘干设备,但是,几年下来,只是让群众简单通过高产增加收入的方法,遇到了瓶颈。于是,袁小全依托合作社新成立了金谷园农业庄园,重续五里源中断了40年的水稻种植,把曾经的“贡米”种植成绿色富硒大米,通过发展优质农业帮助农民增收。
经过微生物发酵的传统有机肥和光碳核肥为水稻主要补充肥料,通过微生物技术给水稻“穿上保护衣”以有效杀虫防病害等,袁小全的庄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但是,还是有人担心:这样搞,能产出好稻米吗?
去年7月,一群群白鹭不期而至,栖息在600亩富硒稻田,许多人闻讯前来观赏。让袁小全期待的由河南省绿色农产品办公室委托的第三方鉴定结果也终于出来,富硒稻米多项指标超过国家规定的营养健康标准。
“板凳局长”盯得紧
瓜瓤彩虹色,个小真是甜。5月7日,已脱贫的南庄村举办了一场推销彩虹西瓜的“瓜宝宝认亲”活动,当天,1288箱“瓜宝宝”被认领。
在前去参加这次活动的路上,修武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局局长杨法谊专门拐道,到城关镇新街村吕根孬的地里拔了两颗富硒洋葱带在身边。在南庄村地头见到村里的蔬菜种植技术员吕怀明时,杨法谊把一截葱叶吃进嘴里,把另一截葱叶递给吕怀明:“你尝尝富硒的是不是口感味道更好。”
为了实现粮食高产,今年54岁的杨法谊曾经在每年粮食播种的关键期,带着农技骨干在35个村的重点示范田来回查看,一次次催促上农家肥、一遍遍强调用深耕犁、一句句叮嘱要控播量,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奔波劳累让他在2009年患上了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疾病,腿疼得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总是随车带着小板凳下乡,坐在田间指导农民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两年前,杨法谊病情略有好转,不用再带板凳下乡,但群众还是亲切地称他“板凳局长”。
路上,杨法谊还打电话给在修武县城关镇秦厂村承包土地搞富硒草莓、西瓜的白黎明,让他到南庄村观摩。
今年36岁的白黎明在家乡修武做了几年生意,为了有个好收入,又到郑州打工做销售4年。看到家乡发展优质农业的好势头,他毅然返乡创业,第一年搞了3个温室大棚,尝到了甜头,3年时间就发展到了今年的72个温室大棚。
(本报记者 崔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