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富硒大米价格(丰城富硒大米价格)

硒宝 01-29 18:14 116次浏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口支援于都县工作纪实

“晴日暖风生稻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仲夏时节的于都乡村,万顷沃野,满目青翠,微风轻拂,绿浪翻滚。置身其中,吮吸着青禾散发的芬芳,让人不由畅想着丰收在望的喜悦。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紧围绕“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的发展目标,开启对口支援帮扶于都之旅。十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帮扶于都成功创建“于都富硒大米”品牌,协力打造“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全国油茶重点县”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等,帮扶之初擘画的蓝图渐成现实。

藏粮于地,下好“种”功夫

今年3月,于都首座水稻全程机械化育秧中心在段屋乡严岗村建成投入使用。经过培训,村民肖卿惟在育秧工厂内负责操作育秧机。看到智能化育秧机又快又好又省力,他忍不住称赞:“想不到水稻育秧也可以用机器,太神奇了!”

于都富硒大米价格(丰城富硒大米价格)-硒宝网

记者看到,严岗村的育秧工厂规模不大,但智能化设备一应俱全。除了育秧机,还建了带有蒸汽加热设备的催芽室,若遇持续低温也可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与人工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周期缩短了,秧苗质量有保障。”严岗村党支部书记肖有盛说,智能化育秧从放盘、铺土、播种、覆土、秧盘输出到叠盘等一系列工序,十几秒就可完成。智能化流水线每小时育秧600盘,可实现单季供秧服务面积早稻3000亩、中晚稻各5000亩,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提供保障,极大提升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于都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圈定的富硒农业产业综合开发适宜区,“打好富硒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县先后在梓山、段屋、车溪、银坑、仙下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开展富硒水稻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农户一起打造富硒农业,发展生态产业链,引导农户种植观念由重“量”向重“质”转变。

“以前耕地出现撂荒,一个重要原因是田块分散,农民不愿意去种。”车溪乡罗坑村党支部书记肖香军说。近年来,村里通过开沟、修机耕道、添置“铁牛”等方式,将群众不愿耕种的贫瘠地变成肥沃田,村里1200多亩农田都种上了水稻。

十年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倾情帮扶下,村民种粮积极性稳步提高。据统计,2021年,于都县发展粮食种植面积71万多亩,水稻种植面积达61.2万亩,共发放补贴15.5万余户,补贴总面积50多万亩,补贴总金额5623万余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9万亩。此外,该县在贡江、银坑、仙下、岭背、梓山等11个乡镇建设大豆制种试验示范基地2万亩,并全方位支持农户发展富硒大米、油茶和梾木果等产业。

于都富硒大米价格(丰城富硒大米价格)-硒宝网

“我们去年梾木果产量超过10万斤,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说起梾木果油带来的收益,宽田乡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刘称生喜笑颜开。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于都建立富硒水稻示范基地2万亩、富硒脐橙示范基地1万亩、富硒蔬菜示范基地1万亩、富硒茶叶示范基地1000亩,并成功获评“中国富硒脐橙产业基地”。

藏粮于技,做好“管”文章

“有了高科技,我们种粮更有底气,更有干劲了。”这是记者在于都走访时,当地农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有了无人机帮忙,一天就能完成1000亩水稻的施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6月8日,在田间忙碌的仙下乡石陂村党支部书记易和平说,有了智能机械的助力,村民们一改往常不愿种地的想法,甚至有很多村民到附近“借”地种。

于都富硒大米价格(丰城富硒大米价格)-硒宝网

于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福说,为做好“管”文章,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推动下,于都坚持向外引智强农,着力打造数字农业,推进富硒水稻生产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逐步实现生产体系现代化;引入遥感巡田、气象分析、病虫害预报、动态演示等现代农业和数字农业新技术,从科学和技术层面加强富硒水稻种植的管理与服务;借助智慧农业系统,搭建起农业生产档案记录平台,做好富硒水稻长势及生产过程全记录,为后端质量安全溯源提供数据支撑,并开展富硒稻谷产品认证,实现粮食提质增产和优粮优价。

“我们稻谷烘干厂日处理能力500吨。”走进位于银坑镇冷水村的稻谷烘干厂,该厂负责人黄俊杰告诉记者,烘干厂不仅解决了本镇2万亩富硒稻的烘干问题,还可为其他乡镇的种植户提供稻谷烘干服务。

罗江乡种粮大户朱福建说,前几年,稻谷收割后要用车运到泰和等地去烘干,路途远、成本高,如今家门口就可完成烘干,种粮成本大幅降低。

见记者到访,仙下乡党委书记钟见芳坦言,随着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升级,村民种粮积极性倍增,如今仙下全乡是“村无闲田,家无闲事”。

“每斤18元,不愁卖。”银坑镇年丰村村民潘连生说,得益于村里机械化代翻地、包种子等“一条龙”的扶持举措,他家去年种的油菜喜获丰收,100公斤菜油几天就卖光了,油菜收割后又不影响水稻种植。

于都富硒大米价格(丰城富硒大米价格)-硒宝网

近年来,于都积极与北京中农硒科研究院、中化农业、江西农大、赣南科学院、南京功能农业农创园等专家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合作,强化富硒产业技术支撑;联合国际硒研究学会、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等业内一流单位,编制富硒农业标准,于都县收储公司富硒大米企业标准获评国家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

整合县内检测资源,全面推进富硒农产品质量抽检工作,累计送检230余个样品,推动“于都硒”“雩都大米”商标注册,引导经营主体完成商标注册5个,完成富硒农产品认证51个,建成1个以上富硒水稻乡、50个以上富硒水稻村,全方位打造区域品牌。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高位推动下,2017年,于都被列为首批“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

藏粮于民,念好“卖”字诀

今年年初,段屋乡以村集体合作联社的名义注册成为国家粮食网上平台交易会员,并成功实施了一次粮食网上模拟交易,拓展了线上售粮新渠道,打通了流程,扩展了客商,为后期开展早稻、优质中晚稻和富硒大米线上交易积累了经验。

段屋乡党委书记谢慧告诉记者,借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口支援的优势,段屋乡与南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密切联系,探索粮食网上交易新路径。去年,得益于富硒稻米的增产增收,段屋乡严岗、围上、康梁3个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50万元大关。

借助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国家粮食科技活动周暨全国功能粮油产业发展大会、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籼稻专场交易会等时机,于都各粮油参展商大力推广宣传“于都富硒大米”,打响“于都硒”品牌,倾力推进粮食优质工程。“品牌打响了,我们的富硒大米不愁销路。”梓山镇张军村党支部书记曾太贵说,去年张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

建设粮食储备库,夯实安全“压舱石”。2015年,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协调下,于都在仙下乡石陂村建设了占地51亩,集粮食清理、输送设备、电子计量、机械通风、电子监测、粮库智能化等配套设备设施于一体的粮食储备库。“我们的大米加工厂和低温成品库日加工稻谷能力120吨,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方便周边群众储存、出售。”该储备库负责人邓常华说。

开展对口支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支持于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全面修复5个库点的10栋仓库,累计赠送农户科学储粮仓1.5万套。2020年,日烘干能力90吨的稻谷烘干厂投入使用;2021年,日加工能力120吨大米加工厂完成建设并投产。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下拨绿色储粮改造提升项目资金,专项用于于都县工业园粮食储备库“四化”粮库建设。目前,于都县现代化有效仓容6万吨,粮食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大幅提高,在县级层面,硬件设施水平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软硬件双升促跨越式发展。于都入选2021年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于都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入选第三批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共建示范基地,拓宽江西、上海等地销售渠道,不断加快“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全国油茶重点县”打造步伐。

“有了国家部委的牵线搭桥,我家生产出来的茶油品质好,不愁卖。”靖石乡渔翁村村民汪金长右手残疾,一家人靠着打理60亩油茶,不仅成功脱贫,还走上致富道路。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第四批挂职干部姜超表示,将满怀对苏区人民的深情,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加快完善于都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提质增效,提升县域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粮食“储得好、调得出、用得上”。(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宋嘉华)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