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河富硒大米包装(富硒大米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

硒宝 01-29 18:08 169次浏览

推动转型升级

自动化+智能化,大米加工满满“科技范”

稻谷离开了稻田,如何变成大米?走进龙门县云鹏双丰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丰鱼”)的加工车间,这里满满的“科技范”会颠覆人们对稻谷传统加工方式的认知。

透过车间一面面巨大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由气压自动胶辊砻谷机、谷糙分离机、色选机等各种机器组成的现代化全自动大米加工生产线,从倒入金灿灿的湿稻谷开始,依托PLC智能控制系统,洁白饱满的大米就会自动“生成”,日加工量可达160吨。再配套全自动的包装生产线,加上码垛机器人的助力,工人只需要用叉车把码放整齐的大米送入仓库,整个加工和包装的过程“一点都不费劲”。

双丰鱼成立于1986年,30多年间,从一家粮食加工小作坊发展成龙门大米行业领头企业,再到如今入驻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一家集粮食生产、开发、销售、科研创新、生产示范、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惠州水稻产业化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惠州把建设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共推动建设建成龙门、惠城、博罗三个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依托产业园平台,越来越多的大米(粮食)加工企业进驻园区,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加工能效,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壮大,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龙城、平陵和龙田3个镇街,总面积463平方公里,产业园实施主体共12家,于2020年3月基本完成建设。龙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入驻产业园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3家,其中6家是产业园创建后新增的。同时,园区大幅提升稻谷加工能力,新增自动化加工生产线6条,稻谷日加工量达800吨,日烘干量达720吨。

已全面建成的惠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水稻和蔬菜为主导产业),培育了以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惠州市年年丰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的稻谷烘干、稻米加工集群,新增稻谷仓储能力16.5万吨/年,年精加工大米20多万吨。

2021年12月28日获批立项的博罗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范围包括石湾、园洲、石坝、公庄4个镇,总面积677.21平方公里,共有5家实施主体。在位于石湾镇的产业园核心区,记者看到三栋厂房已经完成建设,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和设备安装等,建筑主体用途涵盖水稻烘干、加工、收储、质量检测、丝苗米产品和农耕文化展示等。

惠州伴永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伴永康”)是该产业园的牵头实施主体,三栋厂房中的一栋将建成伴永康丝苗米现代化加工中心。该公司总经理谢永佳介绍,公司成立于1991年,这次进驻园区,将建设全自动的加工和包装生产线,目前正在加紧安装第一条生产线,日加工大米可达300吨,加工中心还预留了安装第二条生产线的空间,届时加工量将翻番。“接下来,我们想借建设产业园的东风,逐渐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推动大米年产能从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粮食仓容量从3万吨达到10万吨,完成从省级农业龙头向国家级农业龙头的升级。”

联农带农增收

科技赋能+利益联结,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眼下正是水稻的灌浆期,在伴永康智慧稻田里,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不到1个小时就能完成100亩稻田的施肥。“现在我们公司1200多亩稻田不仅实现了插秧、施肥、收割等全程机械化,还开始向智能化发展。”谢永佳介绍,智慧稻田里装了远程监控和相关的天气预警设备,农业专家可以对农田进行在线“望闻问切”,企业也可以根据天气预警采取应变措施。

依托产业园平台,惠州水稻烘干、加工、仓储能力不断提升,也带动上游水稻生产种植逐步走向适度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2022年,惠州水稻播种面积127.7万亩,总产量47.69万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4.64%。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实际上,如今不仅是龙头企业,即使是农户自己种田,也可以实现机械化。为破解农村散户种田“缺劳力、缺机具”的难题,惠州近年来探索建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水稻生产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

“我种了13亩水稻,如果手工打药要一天时间。无人机也就半个小时多点就喷完了,不仅效率高,而且喷洒更加均匀。”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村民简秀英为镇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科技助农的效果点赞。

“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就是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将生产环节委托给专业化机构,由机构来当‘田保姆’,在采购农资、育秧、插秧、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收割及销售等环节,统一实行规模化经营。”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服务模式可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成本10%至20%,提高粮食单位产量5%以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帮农民解决了“不会干、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问题,产业园和龙头企业则通过不断完善及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实施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并以高于市场价10%~20%的价格与全县约1100户脱贫户签订了粮食收购协议。同时,产业园会向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并联合专业的合作社不定期上门为签约农户提供各类服务,帮助解决种植难题。目前,产业园累计带动农户5228户,产业园农民收入显著增长。

在龙门县龙田镇沙塘村,村民邓绍坤是小有名气的种粮户,七八年前种了水稻30亩左右,近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至六七十亩,亩产能达800斤。“我选的都是优质的品种,新鲜碾出来的大米很好卖。”邓绍坤说,龙田是丝苗米专业镇,也是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有产业园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让他更加觉得走种田致富的路子是对的。

补链强链延链

做强“粮头”摆活“食尾”,推动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龙门丝苗米文化体验馆通过VR技术了解农耕历史、走进工厂参观大米自动化生产线、参观展销中心了解龙门大米各种品牌、进入稻田体验水稻收割……今年暑假,一批批学生走进龙门开展研学活动,双丰鱼推出的这种“工业+农业+旅游”的模式,颇受市场欢迎。

一粒米,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正在满足着游客望山看水忆乡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种植基地、加工车间以及农耕文化体验馆等,开展农文旅和研学活动,既拓展了农业功能,又延长了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如今,水稻产业链条仍在不断延伸,聚焦做强“粮头”和摆活“食尾”,“一粒米”的附加值持续提升。

今年夏收时节,龙门县鸿远种子有限公司在位于龙田镇邬村村的试验田,种出了2米高的“巨型稻”,引发关注。“‘巨型稻’是运用传统育秧技术培育而来,为非转基因水稻。”该公司董事长邬宝华介绍,“我们引进了6个品种,目前有2个品种在龙门试种成功。”作为龙门首家有资质的种子经营企业,该公司专注推广良种良技,其引入的全自动化育秧播种流水线,比传统人工培育效率高10倍,且秧苗成活率更高,生长更壮。

在“食尾”这一端,稻谷除了被加工成大米,还有许多新产品涌现。

惠州市惠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发“一米爱”米粉、河粉系列产品,选用龙门富硒大米、纯大米精制而成。“我们不断改良,让产品吃起来口感更好。”该公司总经理李慧文介绍,目前年产干河粉、干米粉300吨,市场反响良好。

去年12月,伴永康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签约共建丝苗米水稻产业研究院,双方围绕丝苗米新品种的选育、示范推广、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全链条研发合作。“目前我们已成功研发出养生米茶,即将推向市场。”谢永佳说。

在惠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有企业对大米初加工后产生的“边角料”进行深加工,将一粒大米“吃干榨尽”。如通过综合利用稻米副产物及稻谷谷壳等,开发了米糠饼干、米糠固体饮料、萌芽糙米奶以及谷壳餐具等产品,以科技赋能,提升粮食附加值。

无论是大米还是其他精深加工产品,对市场而言,品质和品牌才是核心竞争力。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惠州市把农业生产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惠州大米产品可追溯体系,同时强化品牌建设,申报原产地标记保护等品牌标识,打造惠州大米“金字招牌”。

如今在惠州乃至华南和全国市场上,“矮陂丝苗米”“水中鲤”“年年丰”“双丰鱼”“伴永康”等大米品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罗浮山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门大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都是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随着品牌推广的深入,将持续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奏响惠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侯县军)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