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富硒大米(富硒大米市场前景)
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全球“抢米大战”还在继续?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数据,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已涨至129.7,为近12年最高点;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8月份全球大米价格环比上涨9.8%,达到15年来的最高水平。从世界最主要大米出口国印度宣布“大米出口禁令”至今,过去了两个月时间。
9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国内大米价格没有明显波动,米价能“稳住”吗?国际大米往往价格低廉,这次接连涨价,有人作出假设,我国大米是否会迎来出口良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米袋子放在哪里?本期《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再生稻省级专家组组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唐启源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国内米价保持稳定,口粮绝对安全
“国内大米够吃,我们一般不进口大米,”两位嘉宾都认可这个简单的分析。
湖南再生稻省级专家组组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启源介绍,我国稻谷产量非常稳定,大米进口量很小。少量的大米进口集中在“高端米”和主做饲料的“碎米”,随着国内高端稻米品质提升,“进口高端米”的需求也越来越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不会传导到国内,因为大米供需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每年进口大米只有200-300万吨,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国内过亿的稻谷产量。“口粮绝对安全,我们是毫不含糊的。” 今夏北方的水灾对于大米主产区影响几何?专家表示,从秋粮收获情况看,北方稻田受灾有限,南方的大多数稻米产区都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全年粮食稳产可期。
今年以来,国内稻谷收购价小幅上涨,该如何理解?两位嘉宾都提到,以人工成本为主的生产成本上涨是主要原因,生产资料、土地租金也都在上涨。唐启源解释,让种粮农民提升种稻的效益,是市场应有之义。劳动力成本无法回避,农田建设改造也会明显提高大米背后的成本。这种“小幅涨价”对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国际米价未必持续上涨,周期性回落可期
7月20日,印度宣布,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即日生效。8月,印度又两度出台大米出口相关限制措施。各方分析都认为,印度限制出口是国际米价“飞涨”之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一般而言,印度出口大米数量约占大米全球贸易量的40%,以往,印度大米一直生产过剩,鼓励大量出口。但今年以来,印度国内遭遇恶劣天气,国内米价持续上涨,大米出口被迫受限,自然造成了这轮国际米价波动。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大米生产国的米价应声上涨,“米价上涨”范围波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唐启源分析说,印度出口减少在先,全球气候干旱更加剧了大米供给不平衡,地缘冲突也是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全球大米会一路“涨”下去吗?李国祥解释,米价涨跌也一般遵循“农产品周期性波动”的规律,一轮上涨之后往往紧跟一轮下跌,而供给端的波动往往对消费端影响不明显。这也是中国百姓至今对国际米价“无感”的原因。“波动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不会长时间上涨。”专家介绍了“大米应急机制”,大米生产过剩国家可以拿出一批大米来“低价出售”,稳定市场。这一轮国际米价大涨,中国、韩国等也借这种应急机制低价出售了一批大米,“大米价格应该很快能稳定下来”。
中国大米“立足国内”,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李国祥强调了中国在粮食方面的主要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李国祥坦言,国际上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产量如此之高,储备粮如此之大,国际粮价高企,为什么不出口?他解释,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应对自然灾害的需要随时存在,“中国有我们自己的逻辑,国际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我们少进口就是对国际的贡献。”
唐启源说,“中国在世界粮食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保证我们国家的口粮安全。一切都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作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再生稻省级专家组组长,唐启源到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尽管有些国家耕作水平、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的技术输出要一步一步地走。”有过多年技术援助经历之后,唐启源说,理念输出同样重要,希望更多发展中国家理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观念,各国粮食种植还有更大空间。
联合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李国祥说,中国能处理好粮食安全问题,排除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污名化”,坚定实现全世界“零饥饿”目标,人类梦想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记者王娴 杨昶 闫乃之 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