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

硒宝 01-28 18:10 122次浏览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古老国度,

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在中国,

每个地区的农业发展

都有属于自己的农耕文化!

今天,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定安的农耕文化!

说起定安的农耕文化,

第一个想到的,

肯定是富硒大米

定安耕地面积70多万亩,

天赐约一半土壤富硒富锗,

不论岁月如何流转,

定安人总会愿意用自己的双手,

体会那份收获的喜悦。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海南是一个移民岛,移民迁入的登陆点大多选择海口,然后顺着南渡江逆流而上,深入海南内陆腹地,至定城又分别沿着巡崖溪、潭榄溪、大底溪、龙州河进入定安腹地,他们占据着定安北部的平地,过着农耕生活。

迁居定安的移民几乎是清一色的汉人(有少量苗民),他们大多来自广东、福建沿海,也有远至河南等中原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岭口镇封浩洋。

农耕文明依靠耕作土地获取生存果实,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定安(指现定安县)的土壤类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

江河沉积物发育而成的黄赤土(硅质砖红壤),这类土地主要分布在定安北部江河密布的新竹、龙州 、定城、仙沟、雷鸣、居丁一带,为沙质土壤,土层松墒情好,极利农事;

第二种

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红赤土(黄色砖红壤),分布在金鸡岭及周边地区的富文、坡寨、龙门。这类土壤下雨一脚泥,无雨硬梆梆,且砂砺含量高,耕地辛苦,农事稍为不利;

第三种

火山岩发育而成的幼龄赤土(砖红壤性土),主要分布在定安南部的岭口、翰林、龙河,因经过火山高温烧烤,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容易分解成易被植物吸收的金属离子,这些物质随着火山灰被雨水冲入低洼地带,经过年代久远的造田运动,形成大片大片可供耕作的水田,水田中矿物质微量元素特别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磷、钾含量高,腐殖质(有机物质)积淀厚,土壤结实肥力强,生产出来的大米筋道高粘性好,品质上乘,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定安的粮仓。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驾驭大自然的能力有限,只能按地情墒情,天时节令安排农事。北部土壤疏松、透气好,入冬后已无暴雨浸水,适宜喜湿却又怕泡水的蕃薯生长,早薯晚稻便是这里的农业特色;南部土壤结实不松,不利蕃薯块茎生长,但降雨量大,季节分布较均匀,早晚两造皆以水稻登场,中西部砂砺地水田田块小,以坡地庄稼为主,有坡光稻、竹稻、粟、黍等。

定安农业发展历史

定安古代农业基本上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至于瓜菜那是自给式的家庭种植;水果是野生,长在谁的地块就是谁家财产;经济作物如槟榔、胡椒也是零零星星,全没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定安农耕文明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文明。这种文明在明朝就已相当发达。据《康熙定安县志》记载:“东门溪埠在东门河下,琼山盐虾河船装载至此发卖,本县那危,南雷等乡牛车谷米至此搬船,东往南渡,至白沙上海舟”。这里说的“那危,南雷等乡”指的就是现在龙门、岭口、翰林一带,自古就是稻谷生产大乡,他们用牛车把谷米拉到定城东门埠,上船顺着南渡江运到海口的白沙港,再换上大船渡海运至大陆出售。据此可见,当年定安的粮食生产已自给有余,部份余粮还当成商品远销大陆。

定安北部是蕃薯的主产区,面积大,产量高,自己吃不完,就晒制干品储存起来,一年两年不坏,每当遇上旱、涝灾害,水稻失收年头,粮荒米贵,这蕃薯就是救命粮。据老一辈人说:每当这时,就会有文昌、乐会、会同的人家一拔一拔的到定安来求购蕃薯,没钱就带来他们的特产,如文昌鸡、嘉积鸭、鱿鱼干、马鲛鱼到农家交换蕃薯,艰难岁月,定安养活半个海南,贡献真不小。

农业生产离不开温、热、水。海南地处亚热带,温度、光照可满足作物全年生长,有没有好收成全看在一个“水”字上,海南是台风重灾区,每年都有几个台风光顾,如果遇上强台风,往往会带来大面积大强度降雨,江河水满为患,水田大片大片浸泡,水稻生产大受影响,粮食收成大打折扣,如是灌浆时候泡水,那是颗粒无收。定安历史上重大的一次洪灾发生在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据《康熙定安县志》记载:“霪雨半月,水涨滔天。山崩岸裂,淹木伤屋,沿江居民死者无数。东江水中猪犬浮者万计”。又,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飓风大作,八九月,霪雨,田禾多没。第二年春大饥,“斗米银三两,遍野饿殍,死者数千,田荒户耗,实始于此”。顺治年间定安总人口12696人,不含黎民,死者数千,尽管我们拿不准数千是几千,但用田荒户耗记述当时的境况,实在是怵目惊心。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洪水猛如虎,让人惧怕,但无水干旱也是致命。据《光绪定安县志》记载:道光四年(1824年)“自去年癸末至本年七月,亢旱(即大旱),小熟失收,杂粮亦绝。自四月初八日起,至闰七月,斗米钱八百文。民多流亡,鬻(卖)男女”。而更可怕的是干旱过后又来了秋蝗:“群飞蔽天,落地盈寸,所至之野,禾稼一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弱小的,要想生存下去,一看上天,二看自己。洪水、干旱,我们阻挡不了,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灾情,提高生存概率。 这概率便是多产粮食储好粮食,备荒济灾。定安名士王仕衡在这方面就有很大贡献。王仕衡,1455年生,1477年考中举人,曾官至中书舍人,他在山东青州任官时,细心考察当地的农业生产,致仕回家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劝麦文》,竭力推广种麦。他指出:“及还,见吾本处百姓平日所力种者,唯稻一谷而已,正统间才添一鸭脚粟”。品种单一,又受自然制约,水稻只能种一造,因而他指出:“每年春夏之间,旧谷既没,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我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尝得饱足。”为了推广种麦,他自己种了一块地,以做示范:“寒家近在前秋曾得麦种一升,种于拥粪沙地,及熟之日,形色全与青州好麦一般”。他还指出种麦很容易很省力,而且又不脏手脚。“种于干地,手中不沾泥水,锄块而作孔亦可种,犁地而撒种亦可种,是麦之事甚易也”。王仕衡除了大务推广种麦外,他还从山东引进红豆、黑豆、黄豆、珍珠麦及狗尾粟等作物品种,老百姓可供选择的种植品种更趋多样。同时,他还把山东先进的生产常识引进到定安,教导本地百姓作坝壅水,挖大水坑车踏、斗戽;掘井取水,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确保大旱之年也能获取好收成。为提高产量,他强调应增加肥力:“苏松去处,终年备办粪土,家积人粪如惜金玉”,而“今本处全然不复以粪为事,其视人粪轻弃如土”。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王仕衡看到浙江一带一年三造作物轮种,“苏松熟,天下足”。而本处百姓“全不知耘为何事,间有知者亦仅耘得一遍,田间野草反多过于苗”,故而,他指出:“莫怨天,只怨家无三等田”,“只见人懒,不闻土懒”。故而,王仕衡劝导大家只要相互指导,勤于耕作“兼之种艺得法,盖无不获其利。”

当时,蕃薯尚未传入中国(16世纪始传入),王仕衡主张在春夏旱季种麦,实现两造轮作,增加粮食产量,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无疑是一场革命,定安农业日后走在全岛的前头,不得不感谢这位先人。

定安人发展农业的悟性似乎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从王仕衡提倡种麦,到种蕃薯、种甘蔗(龙门万亩甘蔗基地曾受到中央肯定,刚果共和国总统曾亲临现场视察),再到现在的冬季瓜菜、黑猪、草鹅养殖。定安人总抢先一步。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翰林镇万亩田洋种植着连片的富硒水稻。

2005年,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对海南全岛土地进行勘查时,发现定安南部火山区域竟然是一块富硒土地。硒,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搞癌解毒,预防心血管病和保护视觉器官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种植于此的水稻汲取大地精华,硒元素参与了大米淀粉和昼白质合成与运转全过程,与外施硒肥突击性增加大米硒含量相比,天然富硒大米被人体吸收的效率和安全性要高得多。这一天赐的宝贵资源,又再一次掀开定安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岭口镇岭尾村农民喜获丰收。卓昌斌 摄

话说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因宫廷斗争失败,元太子图贴陸尔被贬谪海南,寄居在元帅府陈谦亨家,他看到一女子名叫青梅,通词翰,善歌舞,声色并丽,意欲图之,青梅不就。满腹郁懑的元太子茶饭不思,形容渐瘦,便离开元帅府出游,至定安南雷时,峒主王官殷勤接待他,王官端上用当地大米蒸制的米饭,太子吃后胃口大开,心情转好,随后王官又出金三百两为太子聘娶青梅,在这里居住下来,三年后,太子应诏回京,不久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天历(1328年),第二年,把定安升格为州即南建州,封王官为世袭知州,迎青梅晋京为妃(抵浙江病逝),据说,当年青梅带入京都的贡品就是元太子喜欢的当地大米,至今,当地百姓仍自诩生产过贡米。

海南定安富硒大米(赣南富硒大米)-硒宝网

每年的“冬交会”,定安富硒大米都成为畅销农副产品之一。

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聪明的定安翰林良星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把这一文化内涵和富硒大米结合起来,推出富硒“翰林贡米”,通过注册商标投放市场,大受消费者特别是高端消费青睐。2015年,定安大米经相关部门审查合格,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定安的农业品牌化发展再一次迈出重要的一步。

远古飘来稻谷香,弥久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