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富硒大米品种(东北富硒米多少钱一斤)

硒宝 01-28 10:11 136次浏览

3月24日

《江门日报》刊发题为

《“黄金粮仓”扛起“国之大者”

——“广东第一田”的前世今生》的报道

东北富硒大米品种(东北富硒米多少钱一斤)-硒宝网

全文如下

↓↓↓

南海之滨,沃野流金。台山都斛、赤溪、斗山、端芬、广海等地连片约1.6万公顷的沃土良田,千百年来丰盈着“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的沉甸粮仓。斗转星移,“广东第一田”的美名广泛流传。

多年来,“广东第一田”改变了大多数人对江门农业乃至广东农业发展的印象。在寸土寸金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如此规模连片的“黄金”耕地,实属难得。瞄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江门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以粮食安全换取高质量发展安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要求下大力气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并多次提及“广东第一田”“狂飙”等“江门元素”。作为优质“粤字号”粮食主产地,新时代的“广东第一田”如何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上担当更大作为、释放更多动能?恰逢春耕时节,记者走进“广东第一田”找寻答案。

厚积薄发

“广东第一田”一鸣惊人

四季轮换,序年更替。“广东第一田”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早在隋代,便有史书记载了这里开展作埂(田埂)、筑基、筑堤围海造田种水稻的事迹。时至今日,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广东第一田”丰厚底蕴。

“我在‘广东第一田’种了40多年地,自打我记事起,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水稻,整个村子一半的人都下田,每到农忙就特别热闹,那时虽然条件苦,不过大伙都干得有劲,勤劳才能致富嘛。”台山都斛镇莘村位于“广东第一田”核心区,谈起村子种水稻的历史,村民李永祥如是说。

东北富硒大米品种(东北富硒米多少钱一斤)-硒宝网

“广东第一田”土质肥沃疏松、日照充足,产出的大米均是佳品。李驹荣 摄

“区位上,‘广东第一田’基本由冲积平原构成,土质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且是富氧状态,水稻根系沁氧充分。气候上,‘广东第一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日照充足。地质上,‘广东第一田’大多属于填海区,土壤富硒量高,达到国家一级、二级土壤标准。综合以上种种优势,这里产出的大米自然是佳品。”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郑向华说。

大国好米,台山丝苗。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广东第一田”孕育了素有“中国米中之王”称号的丝苗米。早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宁县志》就记载有黄粘、油粘等丝苗米品种。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第一田”开始种植新四粘、木新粘等优质水稻品种。20世纪70年代,产自“广东第一田”的大米成为香港市场高端大米。本世纪以来,“广东第一田”开始推广齐粒丝苗、五星丝苗、齐丰占、象牙香占等优质品种,大米品质、产量双提升,并作为主产区推动台山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20世纪90年代,由省领导担任总指挥发展台山都斛镇万亩粮食(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即“广东第一田”核心区),这也是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时间追溯到1994年,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都斛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给予“广东第一田”美誉。“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场景的照片至今还保存着,领导们到田地里,翻挖地里的泥土,称赞我们这里是种粮的好地方!”李永祥说。

东北富硒大米品种(东北富硒米多少钱一斤)-硒宝网

台山中国农业公园。牌匾上的字为袁隆平院士所题。毕松杰 摄

千百年来的厚积薄发,换来“广东第一田”的一鸣惊人。自此,“广东第一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平均每年投入建设资金超100万元,成为目前全省连片水田占耕地面积比例最高的片区和广东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并获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字。“广东第一田”所属的台山也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称号。

“广东第一田”名号打响后,台山大米价值水涨船高。“我们选用‘广东第一田’出产大米,开发推出‘珍香’品牌等4个系列42个品种105个规格的优质大米,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四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等重要荣誉,大米年销售量3万多吨、年产值2亿多元。”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副总经理陈茂新说。

敢为人先

喝上“共享农机”“头啖汤”

一年之计在于春。记者穿过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字的中国农业公园牌匾,行进在宽敞的机耕路中,看到两旁是热闹的春耕场景:植保无人机空中实施播种和精量施药飞行作业,实现“一机抵百人”的高效作业;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排兵布阵”,办田、插秧等一系列“春耕动作”行云流水……

“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地还是原来的好地,干活的却从人变成了机械。同样大小的地,以前得数以千计的人忙前忙后,现在不用百人就能将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时代不同啰!”李永祥说。

东北富硒大米品种(东北富硒米多少钱一斤)-硒宝网

“广东第一田”核心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高。都斛镇政府供图

台山是广东首个“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广东第一田”核心区更是广东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高产示范片。先进代表着先走一步,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第一田”就出现了农机奔跑的身影。

“那时好多地方种粮基本还是靠人工,我们村集体却早早地把目光放在农机身上,主动向上申请支持,没多久我们光东方红拖拉机就有10多台,私人购买的手扶拖拉机更是多达20多台,相较附近好多地方,生产效率领先不少。”李胜业也是都斛镇莘村村民,20世纪80年代他便开始喝上“共享农机”模式的“头啖汤”。

“我现在都记得,1985年我买了台手扶拖拉机,花了2000多元,在当时是笔不少的开销。当时请人办田每亩地只需要几元。”李胜业在貌似疯狂的举动背后,算了一笔经济账,“有了机械,自己的田很快就可以搞好,我还可以向周围提供服务,‘广东第一田’面积这么大,不用多久就能回本”。

李胜业的想法很快得到印证,“共享农机”大受欢迎,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农机服务的决心。“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随后,各种农业机械出新我都会抢‘鲜’购买,更新农机服务。后来我索性成立了合作社,还建了烘干设备,实现种植、收割、烘干一条龙服务。”李胜业还不断扩大自身流转土地,今年他的耕作面积高达113公顷。“这放在以前绝对是天文数字,在农业机械的帮助下,现在却可以轻松应付并做得更好。”李胜业说。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从李胜业的经历不难看出,“广东第一田”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出现民间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此基础上,2011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在“广东第一田”推广使用,标志着更加先进的“点餐式”托管服务正式启用,农业现代化更进一程。

记者在“广东第一田”看到,田间地头安装有多个“虫情测报”“红火蚁监测”“气象监测”等监测设备,实现对植物、昆虫动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并对田间苗情、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储存,自动上传至智慧农林物联网平台,形成为水稻生产全过程服务的数字化监管系统。“有了数字农业技术加持,水稻的耕、种、管、收全程实现了数字化监管。经过科学测算,每亩可增产约40公斤,每亩节本增收约175元。”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尧东说。“未来,我们还将发挥好江门农业控股集团作用,高标准建设智慧农机装备产业园,提升高端智能农机装备自主研发生产水平,进一步赋能‘广东第一田’生产。同时,加快建设无人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打造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智能智慧的全国种粮示范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三产融合

禾海稻浪成为“诗和远方”

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广东第一田”从春天出发,迈开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0年,台山市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作为产业园的主产区,“广东第一田”也“搬”进了新家,走向“接二连三”发展融合之路。“产业园由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合众食品、新喜象仓储、长球储运和天禾农服五大农业企业共同打造丝苗米标准化仓储和精深加工核心区,重点解决台山标准仓储库容缺口,提升加工转化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发展、三产融合发展。”台山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李文安说。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让“广东第一田”的人干农活不再忙,却让“广东第一田”的地“闲”不住了。冬种时节,在新东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一排排、一片片种植整齐的蔬菜瓜类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工人们正在收割、挑选、分拣、打包……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该合作社负责人雷柳娜介绍,该蔬菜种植基地是2021年4月成立的,占地面积约50公顷,主要供应大湾区各大市场。

东北富硒大米品种(东北富硒米多少钱一斤)-硒宝网

都斛镇引导农户在“广东第一田”利用冬季闲田种植菜花等特色蔬菜。都斛镇政府供图

“2021年起,我们在实行双季稻轮作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利用冬季闲田种植菜花、辣椒、甜豆等特色蔬菜,创建标准化、规模化的万亩‘稻稻菜’生产示范基地,以稻菜轮作方式提升经济效益和耕地土壤肥力,增强‘广东第一田’品牌价值。”台山市都斛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梁家杰介绍,2022年该镇冬种蔬菜面积超过800公顷,总产量达2.5万吨,产值达1.38亿元。

“今年我们计划引进智慧农业项目,将‘广东第一田’打造为现代农业新高地。一是加快建设都斛镇智慧农场项目(育秧工厂+无人智慧农机展示厅+‘稻稻菜’种植基地),围绕工厂化育秧,试验高产优质品种,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探索‘水稻+禾虫’的绿色种养模式,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探索试验,增加种粮效益。三是引入北大荒集团做强全程社会化服务,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优势,规划设计彩色稻田画,进一步提升‘广东第一田’形象。”都斛镇党委书记谢永斌说。

当前,国家正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近年来,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转向生态、绿色、安全消费,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黄金期。现在大家都重视个性化消费,“广东第一田”本身就是一件大农业艺术品,更是不可复制的优势,广东首个中国农业公园更是为“广东第一田”提前打开农文旅融合发展大门,禾海稻浪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我们一方面计划在台山中国农业公园游客服务中心附近空地打造台山大米主题餐厅及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展示台山大米从农田到餐桌的文化元素,陈列、销售不同品牌的‘广东第一田’大米;另一方面计划打造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区,在现有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增设农业科普长廊,增加二十四节气不同景观感受、不同农作物品种认知、现代农业智能生产管理、未来农业科技展望、农事体验操作、互动游戏课堂等多种展示形式,有机融合农业科技元素。”谢永斌说。

登上“广东第一田”观景台,这里日月不变,古今辉映。一代又一代勤劳人民在此精耕细作,形成璀若明珠的农耕文明。从过去到现在,“广东第一田”这座“黄金粮仓”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奋进新征程,“广东第一田”将更有力地担当“国之大者”,绘就更多丰衣足食的幸福底色,让新时代的“江门粮”,更有“文化嚼头”、更加“精神饱足”。

“稻”说江门

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连续4年“全省优秀”

近年来,江门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到镇到村,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的重要角色。江门以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5的肉类和1/8的蔬菜。

2022年,江门实现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连续4年“全省优秀”,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18.67万公顷,累计复耕复种撂荒耕地2933公顷,粮食产量突破99万吨,创近12年新高。生猪出栏222.1万头、家禽出栏1.18亿羽、蔬菜产量199.27万吨、水产品产量93.06万吨。

2023年,我市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证粮食种植面积较去年只增不减,计划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18.73万公顷,其中早稻面积不少于8.33万公顷。此外,在建成高标准农田13.42万公顷,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基础上,我市今年将提质改造3553公顷农田。

挖掘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潜力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重要举措。我市今年将在完成1公顷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866.7公顷基础上,主动作为复耕复种1公顷以下撂荒耕地。鼓励土地流转发包、推广全程式菜单化托管服务、出台财政奖补措施加强政策导向,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撂荒治理,最大限度扩大种粮面积。

“侨”见名家

两位“水稻泰斗”的“江门缘”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离不开稻田“守望者”。

江门粮食事业名家荟萃、人才辈出,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出生于开平市百合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功不可没。从1949年开始,黄耀祥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从事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直到2004年,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躺在病床上的他仍惦记着地里生长的水稻。

2万个日与夜,黄耀祥只专注于水稻育种:1959年他成功育成“广场矮”,成为我国第一个人工育成的高产稳产的杂交矮秆籼稻品种。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黄耀祥水稻育种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年种植面积高达1000万公顷,其中“广陆矮4号”为矮秆品种之冠,“桂朝2号”最高亩产达1045.4公斤,是全国第一个亩产超吨粮的水稻品种,创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黄耀祥还是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他育成的“胜泰1号”被遴选为我国首批超级稻示范品种之一。

江门的米,还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关注。2016年夏天,袁隆平到访江门,称赞江门的农业生产条件很好,要在田头尝尝江门的米。约一个月后,广东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江门,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南方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2017年袁隆平得知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欣然提笔题字。他认为,台山创建中国农业公园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很有希望打造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具有岭南、华侨、水稻等文化特色的中国农业公园。

袁隆平和黄耀祥都是我国水稻事业发展的伟大人物,他们在五邑大地上留下了传奇的故事。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和他们志同道合的人,都怀揣着一样的稻田赤子心,躬耕农田追逐粮食事业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