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耕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生产技术)

硒宝 01-28 10:06 124次浏览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10月6日召开第73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崇义上堡梯田成功入选。这是上堡梯田继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后,获得的又一项世界级荣耀。这方用客家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开垦出来并传承至今的“深山碧玉”,漾着浓浓乡愁,一跃成为世界“双遗产”、网红“打卡地”,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来到上堡,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依山成形 因水而兴

“高山顶上水淼淼,白鹇拖拖过山坳;石咕咕水上跳,千顷梯田尽妖娆。”这首从赣南深山飘出的古老民谣,传颂的就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崇义上堡梯田。

上堡梯田依山成形、因水而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堡梯田的早期开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一代代客家先民依山建房、开山垦田,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奇迹。这里的山水之间、田畴之上,不仅保留着古老的农耕文明,更浸润着不灭的客家乡愁。

10月6日,崇义上堡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喜讯传来,该县水利局局长卢鑫平难掩激动。他说,上堡梯田灌溉工程以简易的工程设施、极少的维养管护,实现了有效灌溉,推动了当地土地垦殖和农业生产。上堡梯田不仅有着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而且有着“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农业生态体系,包含了灌溉系统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梯田系统的统筹规划与开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实践典范。上堡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实至名归。

“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卢鑫平说,客家先辈们尊崇自然法则,修建坡地配水系统,使得每一块梯田都如同一个蓄水池,也是一个保土床。因此,纵使长时间持续干旱,上堡梯田的沟沟渠渠也难见干涸。

上堡农民沈伦明说,今年久旱,附近不少地方缺水严重,但上堡梯田水源依然充足,加上旱天少雾、光照充沛,今年稻谷颗粒饱满,取得大丰收,梯田大米平均亩产近千斤。

生态农耕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生产技术)-硒宝网

农耕遗产 文旅融合

“家人们,我现所处的地方是江西崇义的上堡梯田。你们看,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太壮观了,太惊艳了……”近日,记者在上堡采访时遇到从深圳自驾到此游玩的岑女士。她站在八卦田观景台俯瞰梯田,顿时被眼前的景色给迷住了,立即拿出手机开启直播。

上堡梯田的美,确如众多游客所赞。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四季俯拾皆景:春来水满田畴,夏到嘉禾吐翠,秋至稻穗沉沉,冬临瑞雪飘飘。金秋时节,丰收与美景交融,更是观赏最佳期,置身高处俯瞰,但见翻滚的稻浪如同一匹匹金色绸缎镶嵌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间,接天连地,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大美田园,正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上堡归来不看田。”

上堡梯田有颜值,更有内涵。农耕文化、客家乡愁,是上堡梯田的“根”,是上堡旅游的“魂”。在上堡水利灌溉工程系统、山林农业生态体系形成之时,山林祭祀、农事庆典、农耕礼俗、乡规民约等客家民俗文化也在这里孕育发展。“比如这里的民间祭祀活动’舞春牛’,既体现了客家人对耕牛的图腾崇拜和感恩,又表达着期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的美好心愿。”崇义县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诚告诉记者,不光“舞春牛”,在长期耕作过程中,黄元米馃、艾米馃、九层皮等传统客家美食,以及传统灯彩、戏曲歌舞、山歌民谣、刺绣木雕和竹制工艺品等客家艺术也得到传承和繁荣,为上堡梯田生态美景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我早就听说上堡梯田很漂亮,今天实地看了这层层叠叠、金浪灿灿的丰收场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真是太美了!”赣县区退休教师刘于云穿梭于梯田间,端起相机不停地变换角度拍摄。

依托秀美风景、客家民宿和特色美食,今天的上堡梯田,已打造成为集农耕文化、客家民俗、高山梯田、非遗传承、研学探秘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从空中俯瞰,上堡梯田宛如大地上的一枚彩色指纹,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促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大动能。

传承保护 破茧成蝶

生态农耕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生产技术)-硒宝网

今天游客所见的上堡梯田气势恢宏、形态万千,恰似人间仙境,不输天上瑶池,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追光逐影的天堂。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上堡梯田也曾经历过一番撂荒景象:那时,外出务工大潮兴起,因地处深山、交通闭塞,种田收入低,当地村民纷纷外出谋生,导致不少梯田一度无人耕种和管护。

如何尽快改变这样的状况,抓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激发乡土文化活力,建设诗画田园,成为摆在崇义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崇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水明告诉记者,挖掘和传承当地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工作。为此,县委、县政府持续推出系列抢救措施:对客家文化习俗、农业生态环境等“家底”展开摸底排查;激励恢复稻作,组建梯田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培养文化从业人才;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编制宣传画册,建立梯田博物馆,创建摄影文化基地……

近年来,县里又创新开展上堡梯田公益众筹活动:采取“旅游+梯田米”模式,以公益众筹为切入点,通过融入观光、露营、古耕体验、民俗休闲等旅游功能,推动“卖梯田米”向“卖梯田米又卖风景”转变,实现种植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有机叠加。同时,创新推行“托管式+闭环形”运作模式,“托管式”即由投资认筹者把认种的田托管给上堡梯田农业开发公司进行耕种,不参与田间种植;“闭环形”即通过社会民众(企业)投资认筹、农业开发公司代为耕种管理、原住民古法耕作、崇天然公司专项运营“四方联动合作”,对梯田统一流转、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实行闭环运营、分工负责,做优众筹服务。

有了县委、县政府的激励支持,一度沉寂的上堡梯田浴火重生,并于2018年4月19日获颁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申遗成功,标志着上堡梯田得到全球瞩目和认可,外出谋生的村民从中看到了商机,纷纷返乡再拾锄头、重操旧业。“农业开发公司与我们签订了高于市场价格3倍的稻谷收购保护价,平均每亩可增收1400元。现在,村民们种粮积极性都很高,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当地村民张书福说,今年他种植的15亩有机富硒水稻喜获丰收,又有一笔不小的收入进账。

生态农耕富硒大米(富硒大米生产技术)-硒宝网

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发展,如今的上堡梯田,好一派“云间有梯田,农人似神仙”的美丽田园风景,成为游客竞访、人气爆棚的网红“打卡地”。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上堡梯田景区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

公益众筹活动的持续开展,“托管式+闭环形”的模式创新,也使上堡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丰富了产业形态,打响了产业品牌。

——“小田”变“大田”。县里在此发展高山富硒有机大米示范基地500亩、联动基地5000余亩。同时,联动发展水稻鱼、梯田鸭、竹林鸡、生态猪等综合养殖业,丰富产业品类,扩大富民产业规模。“土鸡土鸭都被游客提前订购,再也不用担心销路了,每年可给我带来5000元的额外收入。”上堡农民沈伦明开心地说。

——“田地”变“田园”。该县积极打造集乡村旅游观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于一体的客家梯田农业综合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梯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聚区,并将上堡整训旧址、冰川遗迹、万丈山观光茶园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到一起,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进梯田景区旅游开发,投资改扩建了8个板块民宿;打造“春夏秋冬”景观带,引入“舞春牛”、相约过大年等系列民俗活动,增强旅游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荒田”变“金田”。该县积极打造梯田有机富硒大米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打响上堡梯田大米品牌,拓宽营销渠道,开发旅游产品、节庆产品、特色产品、定制礼包。“目前,上堡有机富硒大米年销售额达1200吨,市场单价提升至每公斤40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村民恢复水稻生态种植,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就业增收。”该县三产融合办负责人李复金说。

据悉,为进一步用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两张名片,崇义县委、县政府正强化引导和激励,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依托生态和文化优势,形成和扩大品牌效应,特别是在优质农产品生产、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方面,带动资金、项目、人才回流,力求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而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记者余书福 特约记者李启峰 通讯员郭坚 钟水旺)

附件: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