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田舍富硒大米(富硒大米多少钱一袋)
于都县长征宾馆原创
“新长征宴”——“江西名宴”
“新长征宴”取全县各乡镇特色农产品,汇各乡镇传统美食,将扶贫产业成果搬上餐桌,一乡一特色菜,一菜一故事,让您在享受“味觉旅程”的同时,品味长征红色文化经典,体会“五美”乡村振兴建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 五美乡村——
什锦盒头——铁山垅土果子
红军长征出发时百姓除了拿出大红薯、大豆、鸡蛋等食品,还特意制作了烧卷子、云片、辫酥、米果叶、花生、豆子等,目的就是要让红军兄弟们在长征路上吃着干香酥脆的家乡味道能胜利平安归来,呈现出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场面。如今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新的推动下,“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人心齐”老百姓依然把果子做成精美的什锦盒头,家家户户用它招待宾客,共叙老区人民感恩情怀。
—— 幸福330——
梓山富硒丝瓜
2019年5月20日总书记来到于都,在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330号大棚看到翠绿的丝瓜“白玉霜”长势喜人、听到富硒蔬菜销量好十分开心,特别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此道菜选用的于都富硒蔬菜基地的富硒丝瓜,在具备普通丝瓜的营养价值基础上,还富含人体所需的硒元素。丝瓜翠绿鲜嫩、口感清香脆甜是老少幼孕皆宜的蔬菜。
——块块红 ——
宽田香猪肉
食材出自于都县宽田乡扶贫产业成果香猪,香猪具有“一小、二香、三纯、四净”四大特点。香猪体格小、肉嫩味香、近亲繁殖基因纯合、以放牧野食为主,是纯净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 古村寻味 ——
葛坳酸炒东坡
酸菜炒大肠是于都的传统名菜,流传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特别是葛坳乡的炒东坡尤其出名。其特点是色泽素雅,味道酸美,入口滑嫩。相传苏东坡途经江西赣州时,初尝此菜时就被其独特的风味倾倒,回去后念念不忘其特有的韵味,每饮必以此菜佐酒。后人为纪念苏东坡称此菜“炒东坡”有“读东坡诗词耐人咀嚼”之寓意。如今葛坳的澄江村是我县保持较完好的古村落,吸引着各地游客前往参观。
—— 丝丝乡愁 ——
马安鱼丝
鱼丝又称谐音“余思”,是于都马安乡的传统特产。传说有位聪明的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而忘了家,便仿效制粉丝的方法,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精心制成鱼肉粉丝,并取名为“与你相思”,让丈夫带着在路上食用。从此,丈夫每吃到鱼丝,就会想起美丽的家乡及贤惠的妻子。左邻右舍们,纷纷向船工妻子取经,鱼丝的做法便流传开了。现在丝丝乡愁这道菜同时也寓意着我们开展乡村建设依然不忘乡愁。
—— 栖岭二脚黄 ——
岭背肉鸡
食材选自于都岭背镇扶贫产业肉鸡养殖。因其养殖的肉鸡有个明显的特征:鸡的两只脚特别黄,因而得名二脚黄。这些鸡常年生长于广阔山林和鱼塘间,生长周期长,每日四处奔跑觅食,肌肉纤维细,肉质鲜嫩,富有嚼劲。肉中含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是真正绿色无污染的健康食物。
—— 苦尽甘来 ——
仙下棕花炒肉
乡间,几乎每家都习惯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棕榈树。待到春天,摘取棕榈树上的花苞,搭配瘦肉爆炒,鲜脆可口,食时微苦,食完甘甜,唇齿留香。棕花有清肝明目,清凉解毒之效。因棕花珍贵,棕花炒肉也是于都人民对远方的客人最尊贵的招待。入口的苦味也提醒新一代的长征人忆苦思甜,不忘初心。此道菜获得全省叫响赣菜“十大碗”的题名菜肴。
—— 利村牛肉 ——
利村乡牛肉
利村牛肉,源于于都县利村乡。利村圩上曾有一位名叫“高脚婆”的妇人,特别擅长爆炒牛肉,每当逢圩,周边的百姓会买好牛肉到高脚婆家里让她代炒。因高脚婆用麦叶炒牛肉,麦叶清脆牛肉鲜嫩,荤素搭配味道鲜美,使得利村牛肉的做法和名气在赣南十八县流传开来。
——富硒珍珠粉——
禾丰珍珠粉
于都珍珠粉,是于都特有的食用产品。传说最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逐渐流传开来,其中于都禾丰镇的“禾丰珍珠粉”最有名,是于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禾丰珍珠粉由于都富硒大米磨成米浆后凉至半干,再用米筛筛制而成,因外颗颗形似珍珠玲珑剔透而得名,汆汤入味鲜滑可口、香甜细腻,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纯天然食品,别具风味。
—— 愈来愈好 ——
黄麟农家芋丸
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当地百姓想尽办法让红军吃饱吃好。将芋头煮烂,去皮,压成泥,配以红薯粉,拌匀再用手抓成丸子状,用水煮熟,配上辣椒盐水,口感软糯、劲道。之后于都百姓将芋丸用高汤烩煮或清蒸,成为一道名菜。这道菜原材料是芋头,“芋”与“愈”同音,象征着国家扶贫振兴政策好,农民生活必将愈来愈好。
—— 幸福大团圆 ——
桥头双丸
这道菜由农家特质的鱼丸、鱼脯组成,寓意“年年有余,团团圆圆”。当年于都人民送子送郎当红军,把鱼做成圆润饱满的丸子,期盼革命早日胜利,亲人回家团圆。现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农民生活幸福美满,鱼丸、鱼脯成了于都人民逢年过节与亲人团聚时常吃的一道菜,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象征人民群众幸福大团圆。
—— 红军大锅汤——
银坑汆前夹
客家氽前夹又称“大锅汤”,当年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时猪肉特别少,偶尔有少许。为了让红军都能喝上肉汤,老百姓取猪前腿肥瘦相间的夹心肉,拌本地红薯粉切片备用,先将肥肉片下锅,熬出猪油,再与已拌入味的前夹肉片炒匀,加水煮熟倒入碗中,配葱花即可。
—— 送郎情深——
雩河鱼干
当年领唱《送郎去当兵》的歌手谢红莲,也是于都苏维埃政府的妇女部长,小名叫红妹子。她爱上了世代在于都河上以打渔为生的刘家富,并和刘家富成婚。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开始时,红妹子头一个动员丈夫参加了红军。临走的那天,红妹子特意在贡江河里打捞了一大网兜小鱼烤成干货,然后油炸后配以姜葱蒜辣椒焖入味,再浇酒酿炒干,让家富带在路上吃,家富将美味的鱼干子分享给红军兄弟们,战士们都称赞好吃。
—— 军民鱼水情 ——
罗坳草鱼
于都百姓为怀念当年和红军鱼水交融的情谊,用鱼肉、淀粉做成饺子皮,包上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今天,用罗坳镇当地草鱼制成的鱼饺嫩软爽滑,口味鲜香,更寓意着军民情深,于都干群关系血浓于水。
—— 苏区“二合一” ——
段屋豆腐焖五花肉
“红烧肉”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菜肴之一。打战时期,毛泽东的饮食太简单、太艰苦了。在他看来,能有红烧肉吃就是大补了。因为当时猪肉只是偶尔有少许,当地百姓便把自制的豆腐加入肉中一起焖煮。这样做出的来肉质肥而不腻,醉香解馋,豆腐也十分入味。
—— 情深意重——
峡山道菜+富硒冬瓜
1930年盛夏,毛泽东来到于都的竹篙寨视察军械修理保管处。当地谢表嫂不知拿什么招待毛泽东,知道毛委员爱吃红烧肉,可当时没猪肉,就用冬瓜去皮蒸透,再炸上色,还像模像样的切片扣入碗中,再配上梅菜干,这颜色、这味道还真像他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此食材采用我县扶贫产业富硒蔬菜制作而成,2019年5月被评为“江西名菜”,更寓意于都人民对毛主席情深义重。
—— 长征野菜 ——
祁禄山马齿苋
1934年9月底,毛泽东在江西于都突然患上恶性疟疾,红军中的著名医生傅连璋用野生马齿苋熬汤,使他转危为安。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治疗痢疾等多种疾病的功效。就因这道菜肴的神奇作用,后来发展成为现如今的长征野菜,它的食材就取自于祁禄山野生马齿苋,再配以蒜子、辣椒清炒或凉拌而成,不但味道鲜美,据美国科学家发现马齿苋具有保护心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客家擂茶——
盘古山擂茶
客家人热情好客,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擂茶。取茶叶、花生、芝麻等翻炒,用擂茶钵配擂茶棍擂碎,配上木油,冲入沸水,制作成擂茶。当年红军在于都河集结出发时乡亲们手捧着擂茶送红军远征。客家擂茶选用江西名牌—于都盘古山茶制作而成,茶叶含茶多酚、氨基酸高,具有淡雅清香的口感。
——富硒红米饭——
车溪富硒红米饭
富硒红米富含锌硒铁众多营养元素,有降压降脂的功效。食疗作用明显,口感丰富,适合不同人的喜好。当年红军更是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虽说现在和平年代再也吃不出那时候的味道,不过来到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富硒红米饭却是值得品尝的佳品。
—— 红军南瓜汤 ——
新陂南瓜
红军长征出发时,于都河沿岸群众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搭建浮桥。当时瓜农老赵主动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于都河边,还特地将未成熟的南瓜切片,用米汤煮成南瓜汤,送到了架桥工地,感动得红军将士们热泪盈眶。
——锅巴米冻——
沙心米冻
赣南生活的客家人以米为主食,把本来是主食的米,变着花样吃出了各种风味,而于都县沙心乡特色小吃米冻就是如此。沙心米冻特采用于都富硒大米制作而成,生长在富硒土壤之中的富硒大米富含硒元素,营养价值更高。沙心米冻放入红椒葱花酱汁翻炒,吃起来口感香糯Q弹,香辣十足。
——特色奶硒——
屏山炸牛奶拼富硒米粑
于都奶酥(香炸牛奶)以鲜奶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鲜奶来源于于都靖石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于都高山青草奶。此甜品充分保持了新鲜牛奶的营养成分,温油炸后,外皮脆而不硬,内层鲜嫩可口、奶香浓郁;中间配上于都富硒大米制作而成的米粑,米香四溢、柔软细嫩,营养丰富。
——石螺老鸭汤——
小溪石螺汤
精选小溪乡深山无污染泉水里生长的纯天然特有野生石螺和乡下扶贫户家散养真胡鸭煲制而成,汤汁清澈鲜美,是清热袪火、滋补养颜的佳品。
订餐热线:0797—6338266/6338288
订房热线:0797—6338918/6338919
领悟感人历史
打造经典菜品
诠释长征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
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