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富硒大米肥料(富硒大米生产技术)
2019年度优秀科技调研论文二等奖篇目
我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赵胜利 周凯 葛红心 郝兴顺 张选明 黄卫群 王俊义
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汉中是我省水稻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籼米的最佳适生区,常年种植面积118万亩左右,总产51.14万吨,占全省种植面积及产量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全省水稻产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陕西省水稻产业体系组织专家,通过问卷调查、产业调研、实地考察、农户询问、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对水稻主产区的汉中、安康、商洛、榆林、延安及关中地区的渭河、黄河流域等水稻主要分布区的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先后两次组织全省水稻岗位专家、农技栽培专家、水稻种植大户、相关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等100余人对汉台、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汉滨、汉阴等县区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机插秧技术示范、高产高效大田生产等进行了田间观摩,全面梳理了陕西水稻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制约瓶颈和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一些认识思考,提出了对策建议,了解掌握全省水稻生产状况对促进汉中水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诣在为政府部门生产决策、产业定位、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全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明确我省水稻生产发展趋势,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加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省稻谷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稻谷总产和单产稳中有升,总体呈现以下特点(注:主要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农村农业厅统计数据库)。
1.1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从211.2万亩下降到181.02万亩左右,幅度减少达14.3%,2014至2016年全省水稻面积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基本稳定在185万亩左右;2017年全省种植水稻面积下降为181.02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4%(见图1)。
1.2稻谷总产和单产水平稳中有升
2001年~2017年间,全省稻谷总产量从2006年最少的66.36万吨增加到92.04万吨,增产幅度达38.69%(见图2),稻谷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从7%增加到7.6%。单产水平从435.9公斤/亩增加到508.5公斤/亩,增幅为16.66%(见图3)。
1.3优势区域布局更加明显
我省水稻产业在发展中形成以陕南为核心的主产区,区域布局特点十分明显。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和商洛水稻种植分别为118.41、44.78和0.87万亩。目前,陕南水稻总面积达164.06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7.5%;陕北榆林、延安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分别为1.97和0.64万亩,总面积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6%,关中的西安、宝鸡水稻种植面积分别为0.90、0.71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0.9%(见图4)。
二、水稻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2.1生产应用品种多,主栽品种不突出
水稻要增产,良种要先行。陕南是我国少有的I级优质籼米生态区,发挥好优质主栽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对确保我省水稻粮食安全及食米品质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生产上用种多达100多个,优质品种不突出,没有发挥好陕南做为优质稻主产区的生产潜力,影响了优质主栽品种的应用面积及其增产增效作用。
2.2农田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速度慢
陕南坡地面积大,水稻田块小,田间道路标准不高,灌排渠系不配套,部分田块灌排水困难,导致农业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机械化发展速度慢,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这不仅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限制了整个水稻产业水平的提升。
2.3水稻种植用工多,农户收入受影响
目前水稻还是以人工育插秧和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为主,生产方式费工费劳,生产效益低。且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多,现有劳动力基本为老弱病残、学龄儿童及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到位率不高,限制了水稻种植水平提升,影响着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4生产成本不断涨,经营主体发展慢
由于近年农业生产资料不断涨价,生产投入大幅增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水稻生产效益低、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以及土地流转难,地块小,不平整,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率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成长缓慢。
2.5加工产业层次低,潜力发挥不充分
陕西大米加工存在加工设备简陋,产业链条松散,优质稻原料基地不稳定,品牌影响力小,产品档次不高,质量包装不统一,价格低效益差。特别是高档优质米品种少,种植面积小,优质不优价,未做到单打单收、单贮运单加工,影响了品质质量。甚至有以次充好,冒名顶替,有损陕南优质大米品牌形象,影响了优质米的规模化生产。
2.6人均稻田面积小,难以规模化生产
通过对水稻主产区的城固县、南郑县、勉县、汉阴县、宁强县的10个乡镇10个村的农户水稻种植情况的调查分析,每户拥有3块以上稻田,户均2.72亩稻田,人均不足一亩,难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
三、水稻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主栽品种要突出,品种应用多元化
随着水稻生产中优质稻、名特稻、功能稻需求的增加,水稻生产用种将由过去的单一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和营养、保健、功能发展,特别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求水稻品种生育期适中,育秧的秧龄要短,耐密抗倒性好,高产优质兼顾,这就对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也对水稻资源创新、品种遴选、品质分析、分子应用、高效栽培、机械配套、精深加工、储运销售等产业链条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加强品种选育,充分发挥系统选育、杂交选育、辐射育种、分子标记、花药培养、基因技术等手段,不断创新方式、创制亲本、创育品种,不断适应生产新动向、新需求。二要强化品种管理,严把品种审定关、质量关,加大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做好骨干主推品种的宣传推广,提高良种应用面积和覆盖率。三要做好良种良法配套,协调水稻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搞好协同创新、合作研发,解决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大推广应用。
3.2单产水平要提高,栽培技术轻简化
随着当前水稻生产上生产资料涨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价格低迷、比较效益下降和土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紧缺、有效供给下滑,这就要求我们从有限的资源禀赋下,想方设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供给。一是充分利用分子育种、基因技术的发展,通过水稻抗病、抗虫基因的导入以及稻种资源的创新,使水稻新品种的抗病性、耐虫性、抗逆性、增产性进一步提升。二是大力推进高产创建、测土培肥、病虫综防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推动大面积单产水平提升,确保总产稳中有增。三是加大免耕栽培、生物防控、减肥减药、秸秆还田、抗灾防灾、机械插秧的推广力度,总结形成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易于接受的轻简化“傻瓜式”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从而达到节约劳动力,降低面源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比较效益的目的。
3.3优质面积要扩大,水稻生产集约化
高产、优质、高效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省水稻生产的长远目标。为充分发挥陕南I级优质籼米生态区自然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优质米、富硒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陕西大米的质量和地位,加快我省优质特异米产业快速发展,一要做好陕西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从资源禀赋、地域选择、时空分布、基地建设、质量调控、市场营销等方面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二要扩大优质稻面积,从品种筛选、高效栽培、测土培肥、绿色防控、有机认证、品牌创新等方面着力加强,提高单产,确保总产。三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出台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以水稻生产为主体的种粮大户、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积极投资水稻产业,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产值和效益。
3.4基础建设要加强,加快推广机械化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水稻生产基本条件,加大水稻全程机械化研发推广力度,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连片整治开发。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田间机耕道路、灌溉排水渠系、电路改造整治、土地坡改平整、旱地改水培肥、化零为整连片进行集中、统一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规模化生产。三是加快水稻机械化技术研发与推广步伐,积极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围绕水稻机械化品种选育、栽培研究、机械配套与模式改革开展研究;尽快形成完善的配套技术体系,在生产中扩大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3.5大米品牌要整合,稻米产业规模化
水稻生产是我省主粮产业的第三大优势产业,也是陕西稻米的特色产业。一要通过做好品牌资源的整合优化,汉中应加强研发、自主创新,推出地标产品“汉中大米”拳头精品,创出“绿色+特优”的“汉中大米”品牌形象,合力塑造新时代的汉中优质大米大品牌;安康应立足富硒保健、营养功能特色,着力打造“富硒大米”品牌;陕北突出粳米,关中发展糯稻,突显个性特点。二要扶持建立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通过“政府+农技(农机)+农户”的方式,鼓励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依托项目支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水稻品质、产量和效益;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形式激励农户建基地,发展优质稻生产。三要支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积极介入优质米订单生产,优先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化装备、农业信贷、产业化开发等方面予以扶持,奖励企业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使陕西大米成为国内名牌产品,实现稻米产业规模化。
备注:文中涉及面积、产量等数据均来源于陕西省农村农业厅统计数据库
文中机插秧节本增效成本详细统计表
附表 水稻常规种植与机插秧种植成本比较(亩)
项目
水稻常规种植
机插秧种植
种 子
1公斤杂交种成本60元
2-2.5公斤 (80%常规种) 成本86元
肥 料
秧田:22元
大田:N:P:K=(10-12):6:640公斤
45%复合肥(15-15-15)成本100元;
追肥尿素13公斤,成本26元,
小计126元合计:148元
秧田:6.0元
N:P:K=(12-14):6:6 40公斤
45%复合肥(15-15-15)成本100元,
追肥尿素16公斤,成本32元,小计132元
合计:138元
农 膜
15元
无纺布2元
农药、除草剂
32元
杀虫单、精克草星、井酮三环唑、阿维毒
死蜱等26元(秧田面积减少,农药使用量
减少6元)
秧田成本
秧田 66.7m2,成本40元
秧田6.7m2,成本4.0元
秧 盘 等
0元
25个秧盘按3年折成本38.5元、壮秧剂
1kg4元、营养土(基质)30元,小计72.5元。
育秧整田
12元
1.2元
育秧用工
1分秧母田,2个工(60元/工)
120元
0.22个工13.2元、机械播种50元
(机械折旧),小计63.2
插秧用工
2.5个工(120元/工)300元
插秧100元
大田管理用工
追肥、防病虫草、管水等用工
1个(60元/工)60元
追肥、防病虫草、管水等用工1个
(60元/工)60元
机械收获
120元
120元
总 成 本
1127.0元
768.3元
机插秧比手插秧节本358.7元,其中:农
民采取代育代插340元,在上述计算中育
秧成本为:212.3元,新型经营主体利润
为:127.7元,农民成本为:896元。
节 本
358.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