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谷科技富硒大米(硒谷米业)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对人体抗氧化、免疫、防病抗癌等诸多方面有积极作用的有益元素,但目前我国约有10亿人日硒摄入量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最低推荐标准:每天50微克。
在苏州工业园区,有这样一家企业,瞄准硒元素的市场机会,9年来专注耕耘,将农业玩出新花样,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这就是功能农业的践行者—硒谷科技。
“隐形饥饿”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
硒谷科技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专注于富硒产业技术的开发,研制出纳米硒肥、有机硒饲料添加剂、有机硒食品添加剂产品,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将纳米硒肥、有机硒饲料添加剂等成功应用于功能农业领域和功能食品领域,先后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茶、富硒禽蛋、富硒大闸蟹、富硒水果等有机硒农副产品和富硒功能食品。
(▲富硒产品)
说起功能农业,很多人都很疑惑,农业不就是农民种田耕地,难道也有功能性?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一方面营养过剩,另一方面,又很“饥饿”。这个“饥饿”并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饱腹感,而是指缺乏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隐性饥饿”,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
为此,功能农业应运而生,它将生产出的农产品赋予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营养需求,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所需要的钙、铁、锌、硒等,进而达到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目标。
不断教育 终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功能农业从2008年提出,作为一个新概念,很少有人知道,更难说认可。硒谷科技董事长尹雪斌坦言道,在创业初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功能农业的新方向对各方进行教育的过程。
2008年,国家农业还在五连增、六连增的发展阶段,农业产量在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是政府和民众更加关心的问题,而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概念。为此,尹雪斌多方游走各省、市、县的政府、产业界等,普及功能农业的概念。经过九年来一步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今年,功能农业有关表述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从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媒体都开始认识并肯定这个新方向。
(▲硒谷科技董事长尹雪斌)
一个新的概念,新的方向,在开始时都是亏的,谁也不知道究竟如何。尹雪斌非常感谢一些有前瞻性的企业、地方政府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举例,苏州太仓东林村在硒谷刚起步的时候,也在思考,村子该怎样做有特色的转型。听了硒谷科技的介绍后,一拍即合,以硒元素为特色带动旅游业发展。从当初村集体资产不足百万,到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老百姓家家户户吃富硒米,在最近三四年中,90岁以上的老人增加,出现了第一个百岁老人,而癌症发病率,明显减少,仅仅几例。
政府大力支持 带领企业走出去
9年来,园区政府给予硒谷科技大力支持,在最初推荐重要项目支持到扶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支持,园区、市区、省级给与累计支持资金2000万,在市场还没有打开时候,这笔钱对于硒谷科技而言就是雪中送炭。硒谷科技本身靠科技创新,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在硒谷科技成立初期,园区政府对于硒谷科技的科技农业方向十分支持,虽然园区没有多少农田,但是她将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两块对外辐射。园区政府主动带领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今年7月,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以科技扶贫的角度带领硒谷科技走进宁夏。而后,硒谷科技和宁夏农业厅、下面的市级多次实际互动,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宁夏枸杞、硒砂瓜、宁夏大米等接下来都将实现战略性的特产合作。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成就显著
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硒谷科技在苏州以及江苏、安徽、山西、广西、宁夏、河北、山东等十余省份,推广功能农业累计达数十万亩。仅在苏州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000亩,水果品种种植面积2000亩,螃蟹养殖面积5000亩,使当地种养殖户净收益提高2至3倍。硒谷科技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50亿元。
今年6月25-26日 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专家表示,“吃得饱”依靠科技进步,“吃得好”更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农业发展新动能。
8月13日-17日,“第五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大会”与“第十一届硒与生物学和医学国际研讨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以纪念硒元素发现200周年。
中科院院士、南京土壤所原所长赵其国表示,功能农业是科技创新提供农业新动能的典型之一。如果说高产农业解决了人们“吃饱”的问题,绿色农业解决了人们“吃得安全”的问题,功能农业旨在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
赵其国说:
“到2020年全球有望推出80种至100种功能农产品,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仅在我国的产值就将达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