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雷山县富硒茶(贵州雷公山富硒茶)
“远方的客人欢迎来做客,我们不光有好酒,更有那好茶……”步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大门,一曲悠扬的“敬茶歌”伴着茶香飘来,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们手捧茶碗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在进入苗寨前首先要穿过饱含着健康、美满等祝福的十二道“拦门茶”。
十二道“拦门茶”
作为雷山县大力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幕每天都会在西江上演,但它仅仅是步入西江寻茶问茶之旅的一个开始。
嘎歌古巷,因苗族古歌得名,如今更因为一个响亮的名字——“贵州绿茶”,焕然一新。
古巷中的“贵州绿茶”门店
从西江沿河主街道拐进嘎歌古巷,一连串悬挂“贵州绿茶”品牌标识的门店映入眼帘,门店中展示的银球茶等产品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此外,整条街中除了茶这一元素外,还穿插了蜡染、刺绣、银饰锻造、斗鸟、苗族古歌等非遗文化及手工技艺展示,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步行街。
游客在“贵州绿茶”门店中品茗
“看,这里还种得有茶树呢!”细心的游客不经意间又发现了嘎歌古巷中的又一亮点——9棵来自雷公山的茶树在古巷扎了根,真正实现了让游客观茶树、听茶事、品茗茶。
古巷中种植的茶树
“‘五一’期间,我们的门店每天营业额最高可达3000元,许多游客被‘贵州绿茶’吸引而来,在品茗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贵州绿茶’的认知和对雷山茶的喜爱。”雷山云尖公司董事长杨春艳说道。
“贵州绿茶”门店中展示的雷山银球茶
据了解,自去年9月底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雷山组织召开全省茶文旅融合发展大会以来,雷山县以西江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整合西江景区嘎歌古巷10个门店,按照“贵州绿茶”设计手册进行装修和氛围营造,精心打造茶文旅一条街,整条街充分体现雷山茶文化和苗族文化,突出茶文化元素,展示制茶工艺,讲好雷山茶故事,可视化展示雷山茶种植、管护、加工、包装、产出全过程。
古巷中随处可见各类苗族文化技艺展示
“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雷山7家茶企进行改造提升,我们公司是获得资助的企业之一,银球茶车间改造后,工厂变成了景点,注入了苗族文化元素,打造出园林式制茶园区,引入‘游客流量’,带动了茶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雷山毛克翕茶业公司董事长毛鹃表示,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底,公司共接待了游客及客商考察团共计1万余人次,2020年销量突破2000万元,成为了规上企业,今年前五月销售额已达1260万元。
“在嘎歌古巷新开发以茶为主题的旅游精品一条街,门店标识统一‘贵州绿茶’,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拓宽了我们茶产业的功能与范畴,也丰富了西江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真正做到了旅游搭台、茶叶唱戏,茶文旅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茶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雷山县委书记杨锦春说道。
嘎歌古巷旅游精品一条街
“贵州绿茶”,因为与文化和旅游的结缘,在“用美丽回答一切”的西江千户苗寨,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绿茶”出山不止于此。近期,在贵阳北站、贵阳市东西南北高速公路、贵阳地铁、龙洞堡国际机场等省内交通重要窗口,以及贵阳市主城区的城市大屏,统一设置的“贵州绿茶”宣传广告牌以及公益宣传广告集体“刷屏”,不断刷新南来北往人们的认知。如今,以“贵州绿茶”省级公共品牌为引领的“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名满天下,“正安白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雷山银球茶”“水城春”“普安红”“开阳富硒茶”等声名鹊起,成为全省各大景区、服务区游客购买伴手礼的首选。
显眼的“贵州绿茶”广告牌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纵观近年来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接续奋斗中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茶文旅融合发展正是推动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慕德贵在雷山调研茶文旅融合发展情况时表示:“茶是主题、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起点谋划贵州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依托贵州茶树资源、生态茶园、茶文化、茶产品等资源优势,深入推动‘产业+文化+旅游’跨域融合发展,着力推进茶园景区化、茶产品旅游商品化、茶文化旅游品牌化,积极开发茶园生态观光、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养生度假、茶产品购物等业态,让茶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下,“贵州绿茶”作为农业农村部首个以省为单位认定的茶叶类地理标志,这一“金字招牌”的品牌引领力和无形的号召力不断凸显,其生态之“绿”、干净之“绿”、希望之“绿”的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和延伸。“十四五”时期,在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浪潮中,将会有更多的“嘎歌古巷”涌现出来,“跨界”“融合”“出山”的“贵州绿茶”,也将引领贵州茶产业一路向前。
通讯员 伊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编辑 刘娟利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