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的发展现状(现状茶富硒发展趋势分析)
赵兴鹏
一、基本情况
(一)品种及种植情况
六盘水市境内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地方品种有木城大黑茶、木城大黄茶、木城小黑茶、枇杷茶、倒勾茶、苔茶等,目前茶园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迎霜、龙井43及乌牛早等无性系优良品种,部分茶园还种植了白叶一号、黄金芽等高端品种。
2018年,六盘水市茶园总面积31.35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4.9万亩。茶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4个县(市、特区、区)的48个乡镇,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3个。其中:六枝特区茶叶种植面积10.63万亩,可采摘面积10.63万亩,总产量1296.41吨,总产值3.11亿元。茶园主要分布在12个乡镇,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有新华镇(1.4万亩)、郎岱镇(1.2万亩)、落别乡(1.2万亩)、牛场乡(1.2万亩)、新场乡(1万亩)、新窑镇(1万亩)、月亮河乡(1万亩)。盘州市茶叶种植面积10.15万亩,可采摘面积6.93万亩,总产量1785.45吨,总产值2.65亿元。茶园主要分布在10个乡镇,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有民主镇(4.5万亩)、保基乡(1.2万亩)、竹海镇(1.2万亩)。水城县茶叶种植面积10.02万亩,可采摘面积7.29万亩,总产量800.3吨,总产值1.87亿元。茶园主要分布在21个乡镇,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有龙场乡(2.98万亩)、顺场乡(1.43万亩)、杨梅乡(1.64万亩)。钟山区茶叶种植起步较晚,种植面积0.551万亩,可采摘面积500亩,总产量0.75吨,总产值0.0061亿元。茶园主要分布在大河镇、大湾镇、汪家寨镇、保华镇、青林乡等5个乡镇。
全市划定核心茶叶保护区8.62万亩,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改种换植0.55万亩,推广茶叶专用肥2.9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0.4万亩。大力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推广茶叶专用肥提高土壤肥力。大力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推广黄金芽等优良特色品种以及黔茶1号、黔茶8号等地方自育品种。不断优化茶园环境,调节和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品质。
(二)加工及销售情况
茶叶加工企业情况。全市涉茶企业68家,其中有加工能力的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89家,其中有加工能力的23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专业合作社)7家,通过QS认证的7家,水城县茶叶公司、青龙春茶业公司通过了IS09001、HACCP质量体系认证。
新产品开发情况。水城茶叶公司成功开发生产了茶叶枕头,提高了茶叶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目前已生产销售茶叶枕头1万个,销售收入120万元。市农业农村局与水城县茶叶公司合作开发茶叶新产品,采用我市野生含笑花窨制绿茶取得了初步成功。水城县龙场乡茶叶基地开展抹茶基地改造试建工作,经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检测,茶树样本486项农药残留指标检测结果均达到欧盟茶叶生产标准,符合建立抹茶基地的要求。
产业加工销售数量情况。我市茶叶生产在春秋两季,以春茶为主。茶叶加工产品以绿茶为主,占90%左右,红茶仅占10%左右;大宗茶占70%,名优茶占30%。2018年,全市干茶产量3882.91吨,总产值7.63亿元。2019年早春茶产量120斤,平均每斤销售价格为4800元。2018年,全市茶叶总销售量2702.088吨,总销售额5.44亿元。按品种分,绿茶销售2539.07吨、销售额5.04亿元,红茶销售163.02吨、销售额3969.62万元。按销售形式分,批发销售数量2057.09吨、销售额3.42亿元、平均价184.69元/公斤,零售数量645吨、销售额2.02亿元、平均价335元/公斤。
茶叶销售市场情况。我市茶叶销售市场主要在省内。2018年,省内销售2345.3吨,销售额4.695亿元,占全市茶叶总销量的90%左右。省外市场销售茶叶356.792吨、销售额7428.56万元,占总销售量的10%左右。其中,北京销售71.78吨,销售额1636.76万元;上海、江苏、浙江销售75.09吨,销售额1380.13万元;广东、福建销售40.43吨,销售额1109.61万元;重庆、陕西、甘肃销售55.38吨,销售额1234.66万元;其他销售114.112吨,销售额2067.43万元。目前,在贵阳市等省内城市以及市内开设销售点194个,其中专卖店77个、店中店26个、专柜20个、代销点57个。省外开设销售点17个,其中专卖店8个,店中店2个、专柜2个、代销点7个,在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大连等大中城市开设了旗舰店和专营店。
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水城县茶叶公司入驻淘宝,引进线上商家271户,线下经销商73家;六枝特区天香茶叶发展公司入驻京东商城;水城县茶叶公司、贵州多彩黔情有限公司在互联网上建立了门户网站和销售平台。
(三)品牌及宣传情况
茶叶加工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商标数共有48个。绿茶品牌主要有:六枝特区“九层山”“牂牁江”“洒志”“郎山峰”“滴水滩”“天香”等,水城县“水城春”“春意”“勺米富硒茶”“米箩春”等,盘州市“碧云剑”“糯寨春”等。红茶品牌较少,主要有六枝特区“九层山”“滴水滩”,盘州市“盘州红”,水城县“凉都红”等。“水城春”“九层山”“牂牁江”“碧云剑”4个品牌获贵州省著名品牌称号,水城县“水城春茶”、盘州市“保基绿茶”、六枝特区“九层山茶”先后于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水城春”牌系列名优绿茶、“九层山”牌九层翠芽、“滴水滩”牌高级绿(红)茶及石斛茶、“碧云剑”牌高级绿茶等在国内名优茶评比中屡获佳绩。现正准备将“水城春”打造为全市茶叶公共品牌。
近年来,我市通过举办茶事活动和广泛宣传,不断提高茶叶品牌的知名度。2018年,共组织58家企业参加市内外茶事活动17场,品茗活动80次、茶文化“六进”活动25场。市农业部门组织参加2018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贵阳农交会、2018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等活动,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六枝特区、水城县也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茶产品展示展销、茶艺表演、采茶品茗等活动。如,在北京市玉渊潭进行“赏樱花·品黔茶”宣传推介活动,赴深圳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茶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分会场活动之“多彩贵州·绽放鹏城”第二届非遗文化博览会,赴广州参加2018春季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举办“凉都绿茶·香满人间”春茶展销暨品茗活动,“水城春·富硒茶杯”职工职业技能手工制茶采茶大赛,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第三届白族文化节(茶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电视、网络媒体宣传推介、播放广告1168条次,其中重点品牌推荐电视媒体报道89次、广告421次、网络宣传报道431条、广告201条。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立广告牌28块,设置户内外广告193块,流动广告76条。
(四)助力脱贫攻坚情况。
按照《六盘水市茶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明确全市2017—2019年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目标,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带动贫困村160个、贫困户4792户14488人,脱贫5700人。其中,六枝特区带动贫困村52个、贫困户1283户3807人,盘州市带动贫困村34个、贫困户486户1018人,水城县带动贫困村56个、贫困户2181户6868人,钟山区带动贫困村18个、贫困户842户2795人。目前,水城县和盘州市均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水城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通过资源入股、订单收购、销售分红等方式,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自愿以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利用“三变”政策促进土地向茶叶产业规范有序流转,共带动11320户40577人增收,其中贫困户3169户12117人,亩均分红达1300元。盘州市由盘州旅文投公司牵头建设茶叶标准种植示范基地,贫困村或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至少建成1个1000亩以上的基地,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乡镇至少建成1个1500亩以上的基地,重要节点或重要区域至少建成1个不少于3000亩的基地,覆盖贫困户5800户21737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2019—2021年产业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1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发展到3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28万亩以上,干茶产量达5000吨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
年度目标:2019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发展到3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25万亩以上,干茶产量达4000吨以上,产值达7亿元以上。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发展到3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26万亩以上,干茶产量达4500吨以上,产值达8亿元以上。2021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发展到3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28万亩以上,干茶产量达5000吨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三、我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小。201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31.35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4.48%,投产茶园面积24.9万亩,占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的5.19%,茶叶总产量3882.91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07%,茶叶总产值7.63亿元,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1.94%。
二是分布散。我市海拔高、地形切割深,耕地少、碎、瘦,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少,能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茶叶基地更少,茶叶种植散布在全市48个乡镇。全市涉茶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有157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7家;茶叶品牌有48个,获贵州省著名品牌仅有4个。企业小而散、品牌多而杂,行业缺乏龙头、品牌缺乏整合。
三是企业实力弱。茶叶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普遍缺少资金、技术、人才,茶园管护不到位,高产高效优质茶园较少。大多数企业(专业合作社)注重早春茶生产而忽视夏秋茶生产,夏秋茶茶叶产量低。茶叶产品包装特色不突出、不醒目、文化内涵不足。
四、几点建议
(一)围绕提质增效加强茶园基地建设。重点推进茶叶基地扩面工程,优化茶叶标准化基地布局,全市以郎岱镇、落别乡、民主镇、保基乡、龙场乡、顺场乡、杨梅乡、大湾镇等43个乡镇为主建设标准化茶园,规范建成杨梅、龙场、民主、新华等一批标准化茶园聚集区。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采茶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茶园管护水平,加强施肥、除草、修剪,提高茶园单产水平和产品品质。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以茶叶主产县区为核心,采取改种换植或新建茶园方式,推广黔茶1号、黔茶8号等地方自育品种及白叶一号、黄金芽等优良特色品种。开展茶园综合利用,推行林下套种、茶旅融合等业态,提高茶园综合效益。
(二)围绕新产品开发和资源利用加强茶叶加工。鼓励市内茶叶加工企业与贵茶集团等省内外行业优强企业及科研院校联合开发抹茶、含笑花茶等新产品,丰富产品线、提升附加值。切实推进夏秋茶采摘和加工,提高夏秋茶产品比重,积极发展红茶等种类,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支持茶叶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引进先进设备,优化加工工艺,提高加工能力、提升加工品质。
(三)围绕抱团发展加强品牌打造。充分发挥我市茶叶“早、好、富硒”的优势,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整合全市茶叶企业共同把“水城春”打造为全省拔尖、全国知名的品牌。坚持做强龙头、利益驱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总体思路,采取授权使用、委托生产、合资生产等整合方式,按照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的“五统一”要求,有序推进品牌整合,提高全市茶叶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围绕目标市场加强茶叶销售。开展本土茶叶进超市、进商场活动,支持鼓励茶叶企业(合作社)开设体验店、专卖店、专柜,不断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以贵阳、重庆、沈阳、大连和珠三角城市为重点,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平台、户外广告、微信微博等媒介,利用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交易会等渠道,大力推介凉都茶产品,拓展省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开设网络营销平台,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网络销售,加快我市茶叶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步伐,扩大茶产品营销辐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