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的缺点(紫阳富硒茶中的硒是什么)

硒宝 01-24 10:04 137次浏览

拜读紫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焦家燕主编、陈平军执行主编,方志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紫阳县志(1986—2010)》(以下简称“紫阳续志”),深感这是一部既符合志体写作规范又广泛吸取当代志书编纂诸多优良笔法且有所创新的佳志,也是出色完成陕西省二轮县志试点任务从而具有示范价值与意义的志书,可喜可贺!

“紫阳续志”以27编、109章、423节,计107万字的篇幅,将一个经历了25年努力奋斗,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产业大县、工业强县跨越,实现了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转型的紫阳县,呈现在读者面前。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特色鲜明,体例得当,语言规范,文风统一,其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可圈可点者评介如下:

一、篇目升格

首轮修志,篇目升格法由起初的引起争议到已成志界同仁共识,大家都认为这是反映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好方法。“紫阳续志”亦将升格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紫阳富硒茶和紫阳民歌是紫阳最靓丽的两张“名片”,升格为篇,既循常例,又是创新,为“紫阳续志”增光添彩。因首轮《紫阳县志》虽茶叶立编,但尚未发展为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只是在文化编中记述。其他如农业编的扶贫开发、水利编的移民搬迁升格为章,工业编的板石开采升格为节,均是对紫阳县情特点的娴熟与精准的把握和突出,张扬了紫阳的个性。特别是将紫阳富硒茶这五大支柱产业之首和最大地方特点作升格处理,是全志最为突出的一编。该编从产区概况、自然地理环境、茶树品种、茶叶品质、茶叶政策、茶园建设、茶叶采摘加工包装、茶叶销售、品牌建设宣传、紫阳富硒茶文化活动、茶叶机构等诸多方面,浓墨重彩全方位记述了紫阳富硒茶,展现了“中国名茶之乡”的风采。此外围绕着紫阳富硒茶还记述了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在自然环境编专设一节记述硒资源,详述紫阳境内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的含硒量,指出紫阳县土壤含硒量比全国硒含量正常地区高4倍,20余种中药材的含硒量比国内一般药材高20倍以上,紫阳被认定是继湖北恩施后国内第二个天然富硒区。这为紫阳富硒茶以及其他富硒产品的编写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在《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编提及紫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性质“以水为魂,以文化为底蕴,以茶乡民歌为主打,以富硒产品为特色”,明确将紫阳富硒茶为首的富硒产品作为地方特色。商贸服务业编第五章《旅游业》,将“中国硒谷”作为旅游形象品牌,介绍了中国富硒茶观光园和旅游名优特产紫阳富硒茶。《中共地方组织》编《宣传工作》章的重大活动宣传和特色产业宣传,都把紫阳富硒茶的宣传报道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紫阳民歌》编专门设节记述民歌与茶的关系。这就像众星捧月一样,使此升格之编有了照应,体现了该地方特点的影响所及和促成此特点的原因。因为地方特点不仅表现在当地的某个行业或独特事物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它与其他行业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上,因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关联广泛的整体性特点。

紫阳富硒茶的缺点(紫阳富硒茶中的硒是什么)-硒宝网

二、实事求是

“紫阳续志”以记述紫阳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的“精诚团结,迎难而上,苦拼实干,敢为人先”的紫阳精神为主,“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敢于“揭短”,客观地指出落后现象以及工作中的弊端与存在的问题,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实事求是精神。如《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编《环境保护章》中,指出违章建筑对汉江水质影响留下诸多隐患,虽经处理,但未能彻底解决。《农业》编《种植业》章记述1997年烤烟种植因价格偏低,致使农民表露不满情绪。同章记述2000年引进扶贫项目种植近万亩蓖麻失败,造成经济损失。《林业》编《林业建设》章指出,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紫阳县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仍不稳定,以致水土流失严重,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林业经济》章记述1988年,杜仲、厚朴价格一路攀升,不少农民为变卖现钱,将大树、小树剥得精光,偷盗杜仲、厚朴皮的案件时有发生。《紫阳富硒茶》编记载1980年代末到20世纪末,因科技成果无序竞争、经营失误等多种原因,天然富硒茶厂、金蕾茶厂、名优茶厂、灵芝茶厂及县茶厂先后倒闭,一度影响了紫阳茶的发展与销售等。这些均具有敲响警钟、吸取经验教训的作用,是编撰者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县情并表达的结果。

紫阳富硒茶的缺点(紫阳富硒茶中的硒是什么)-硒宝网

三、体例纯正

地方志书是有独特体例的一种著述,要求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体裁完整,文风朴实,语言规范。不能写成教科书式、总结报告、流水账式、议论文章、通讯报道、史书等。而志体编写上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横排竖写,即篇目层层横向排列到最小记述单元后以时记述(也有横排横写的)。“紫阳续志”在体例方面把握得很好,可谓中规中矩。当然也有独到之处。笔者作为黑龙江省地方志书终审专家库专家,经常参加省志分志和市县志的志稿评审,感到总结报告写法和流水账式写法是志书编写上的两大“顽疾”,几乎每次评稿会上都要提及这个问题。但是,纵观“紫阳续志”,看不到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很不简单的。这与编撰者对志体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有关。陈平军先生写有《浅谈如何将工作总结转换成志书语言》的文章,指出写成工作总结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详尽办法。正确的理论指导与肯下功夫认真去做,是使体例纯正之根本。之所以一些志稿志体不合要求,业务不熟悉是一个方面,再就是图省事,不愿下笨功夫,照抄工作总结或堆垒流水账资料,都没有解决好资料的“转换”问题。“紫阳续志”的编写经验是值得学习效法的。

四、写法独到

地方志书要求围绕着篇目最小记述单元的标题所限定的内涵与外延来编写,以纪实为要,记清事物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史实即可,一般不旁涉其他事物,且无须论述。简单的事物,记述一定的客观材料,可以让读者自行判断。但有些复杂的事物,则必须在与其密切相关事物的联系中才能记述明白。如何记述复杂事物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紫阳续志”在部分编章采用分析性写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紫阳民歌》编分析了紫阳民歌产生的条件、发展成因,艺术特征中的音调风格、歌词特色以及紫阳民歌与紫阳茶叶的密切关系:民歌与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同花朵与阳光、山岭与鸣泉,互为依托,互相辉映,互为彰显。再有对适宜紫阳富硒茶生长的地理环境、气候成因和土壤养分的分析等。分析性写法有议论的成分,但系客观地分析叙述,是纪实性写法的补充,利于说明主述事物与相关事物的关联性,是写法的深化。

“紫阳续志”在行文中穿插一些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有助克服志书面多点少的缺点,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也值得称道。如第154页记述飞播造林,写道:“每到飞播造林季节,漫山遍野红旗招展、人头攒动、镰刀挥舞,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农民家离播区较远,就带上干粮被褥住扎在山上连续作战。在飞播勘察和播种等导航期间,很多农民还沏上香茶、煮好饭菜,一跑几千米路送到地勤人员手上。”这充分表现了农民对飞播造林的欢迎程度,烘托了飞播造林的必要性和良好效果。再如第159页记述桑园建设,写道:1986—1988年“许多行政干部都会嫁接。春季干部下乡时包里除装文件外,还带上剪刀和锯子帮助农民嫁接。” 记录了全县开展老桑树改造的一个侧面,树立了干部亲民助民的良好形象。再有第228~229页记述商品超市中的一个个体经营者典型:“王思兰500元贷款起家,后发展壮大,2008年,个人独资510万元实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项目,在全县镇村建立直营商店84家、加盟商店286家,常年雇请从业人员68人,接受个体批发1000户;2008年,教育部门确定王思兰为蛋奶工程实施者,保障54所学校2.27万名中小学生的放心蛋奶供应。”还有第247页记述村级公路,写道:“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侯在德带领800山民,历经千难万险从悬崖陡壁修通一条村级公路,誉为‘天路’精神,成为全省的学习典型,成为‘当代新愚公’。”这些事例为志书添彩,会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当然,“紫阳续志”也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不足和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地方人民政府》编《民政工作》章将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政权建设,不当。乡镇是最低层级的基层政权,村一级则是村民自治组织。第二十二编到第二十五编,顺序是教、体、科、文、卫,以教、科、文、卫、体或科、教、文、卫、体的顺序为好。有几处证件如《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证》等,不该加书名号,因其不是作品。自然,这些小疵无关质量大局。

作者:梁滨久 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方志百科全书》编委及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志书终审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