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产品化惠力度(富硒产品化惠力度)

硒宝 01-19 18:09 118次浏览

nfinance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特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对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实践进行系列报道。

作者|李钧「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6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金融力量作为支撑,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条件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好公平与效率、共建与共享、区域与城乡、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等问题,均需发挥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普惠金融以包容性发展为初衷,为各阶层提供无歧视的金融服务,在减少贫困、弥合城乡差距、引导要素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彰显了金融温度,而这些恰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中的重要元素,两者在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方面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总结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上,立足我国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蕴含着思想深刻且逻辑清晰的经济内涵。

以人口规模巨大为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解决区域性、整体性发展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十四亿人民的现代化。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发展为了谁是任何经济制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也是党领导的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趋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理应是社会财富享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财富论关于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正确认识,体现着以全体人民为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烙印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传承和发展中。

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价值指向。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共同富裕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壤,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改善全社会整体公共福利状况,既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推动社会收入结构均衡,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强调防止两极分化,又区别于简单的平均主义,以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发展渐进式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财富极大充盈为基本要求,同时内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满足全体人民多样化、全方位的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高级状态。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是我国这一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前提和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突出强调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更快速的生产力发展和更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弥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背景下,新时代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必须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变革、思维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提振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谋求国民收入水平长期提升,实现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证。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逻辑基础,过程中充斥着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阶级固化、保护主义盛行、对外扩张掠夺等元素,私有制的弊端和资本的贪婪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不公平,现代化成果为少数资本家享有,持续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矛盾。马克思在其未来社会构想中提出,必须通过消灭剥削赖以存在的私人财产占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这一历史现象。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实现开放、包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崛起,为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与人本的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是制度优势和根本保证。

普惠金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逻辑

普惠金融致力于以金融的普惠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力支持,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与中国式现代化所内含的价值要求高度一致。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使然和实践必然。

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实践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金融的本质属性来讲,金融作为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以金融资源的公平合理安排带动优化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配置,其本源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此来说,金融原本就应是普惠的,但是在金融体系的资本化过程中,资本的贪婪性和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片面性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公平及金融排斥。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落后地区及弱势人群被排斥于传统金融服务甚至整体经济增长轨道之外,出现资产贫困者无法实现资产积累与升值的“资产贫困陷阱”。同时,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会加剧生产要素、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两极分化,形成马太效应,降低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同时这种金融体系聚集分配资源不平等的加剧也将凸显金融发展自身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所内含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是结构多元、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同时也应是普惠性的。普惠金融恰恰能够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克服金融自身局限性,通过解决缺少抵押品、风险溢价过高而导致的银行惜贷问题,为弱势群体提供低门槛、可负担、普惠性的金融服务,减少贫困发生以及提高机会的均等化,实现收入分配结构的均衡调节及社会的公平共享。

普惠金融是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动能。党的二十大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国内需求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提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消费需求效应看,普惠金融不仅为广大居民提供合意的财富管理产品,促进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而且面向长尾客群提供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金融产品,逐步满足并极大刺激了广大居民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升级又能够激励生产部门从垂直产业链和产业延伸层面提升产品的革新动能,有助于突破产业生产要素“瓶颈”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投资需求效应看,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使得金融机构通过广泛吸收存款完成资本的形成与初始积累,并根据企业生产所需的最佳资本调整投入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资本积累向投资有效转化,特别是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高服务覆盖广度和多样性等手段为融资需求长期受到抑制的小微企业持续输送资金与服务支持,在缓解企业资本约束的同时,增强了金融体系资本积聚作用,扩大了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此外,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千千万万遍布产业链各环节的小微企业,它们是畅通经济微循环的重要元素,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畅通资本要素和实体经济间良性循环,解决“脱实向虚”的结构性失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普惠金融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实支撑。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历史上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支撑和外循环的主导力量,特别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比首次超过50%,我国企业迎来巨大的全球化、国际化发展机遇。小微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活力既体现中国的外贸韧性,也是未来外贸稳健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以更加高效、便捷、优惠的信贷融资、跨境支付、贸易融资、结售汇等普惠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更多有效支撑,将助力企业实现贸易、投资、技术引进等系列合作,推动我国小微企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重塑优化,为内外循环联动、有序扩大开放以及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增添新的活力。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外贸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也将有利于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以RCEP为代表的高标准经贸协议落地为小微企业贸易出口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强化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其抢抓协议机遇、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区域市场竞争力,将有力地支持我国构建更主动、高质量、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普惠金融是实现创新发展、鼓励个体创业致富的重要引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普惠金融破除了广大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进入金融市场的壁垒,小微贷款、创业贷款、VC、PE等都将提升小微企业及创业者资金的可得性,显著改善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激发技术创新的社会底层动力和内在活力。特别是初创型小微科技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后,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高效研发中,促进创新技术迭代、落地及应用,在空间知识溢出协同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同时,普惠金融面向广泛个体提供平等化的融资支持,可以带来创业机会的均等化,为有潜在意愿的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财富匮乏的居民跨越创业的资金门槛,鼓励大众加入创业者行列,在此过程中,创业者的各类金融能力、技能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也将持续提高。

普惠金融是区域和城乡发展的纠偏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两大重要支柱,需要依托金融资源在区域间长期的有效配置来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金融制度演进至今尚未完全具备竞争市场的理想功能,金融资源尚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区域和城乡间的最优配置,市场失灵和信贷配给现象依然存在,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密度不均困境时有发生,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资源要素流转低效、金融风险积聚膨胀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普惠金融作为矫正市场失灵的一种机制,具备高效聚集和分配金融资源的功能,能够抑制金融资本趋利性带来的空间无序流动,均衡调剂城乡与区域间资金的余缺,并由此引致社会资源整体跨时空的配置调整,在不损害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的“帕累托改善”。特别是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将有效改善城乡二元结构、降低贫困发生率,进而实现包容性增长。可以说,普惠金融是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杠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有效提高了机构下沉度、网点覆盖率及服务触达度,通过惠农贷款、农业保险、涉农担保等金融服务,有效提高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整体发展和收入水平,促进农民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的分配共享中。

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策略

普惠金融要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找准“国之所需”与“普惠所能”的同心圆。

一是构建资源投向更加适配现代产业体系的普惠金融模式。充分发挥普惠金融贯通产业链、畅通内外循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纽带作用,坚定服务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持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上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定服务“制造强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融资支持力度,助推初创型、成长型制造业小微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融资产品,重点支持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是聚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拓展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作为覆盖社会各群体的金融服务业态,是连接金融服务与内需市场的重要纽带,是协同实现扩大内需与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应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拓展覆盖多元化消费场景的融资渠道,支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针对民生重点群体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合理平滑全生命周期的消费需求,传递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聚焦“提低”“扩中”,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财富金融服务,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更大价值;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针对融入城市全过程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三是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中定位普惠金融。继续发挥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进出口的支撑作用,聚焦贸易强国建设,强化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全球贸易有重要影响行业和外贸优势产业的融资支持,支持企业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巩固并扩大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出口;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加强外贸供应链、跨境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小微企业借助核心企业力量“组团出海”,形成“走出去”的集体优势。

四是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普惠金融是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应促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统一,提升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服务能力,健全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精准对接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消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需求,系统运用绿色信贷、碳金融等工具,为绿色环保小微企业及绿色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构建绿色金融标准界定体系,明确小微绿色信贷、绿色产业、绿色供应链、绿色农业主体等认定标准,降低普惠主体绿色行为的识别成本,实现对绿色普惠业务的精准快捷支持。

五是健全城乡与区域均衡布局的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应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重点推动区域内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支持普惠金融试验区、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提高区域内普惠金融的渗透性;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部署,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涉农信贷服务,拓展涉农增信模式,巩固乡村产业供应链,持续提高机构下沉度、网点覆盖率及服务触达度,支持带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