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简介(恩施玉露历史渊源)
恩施硒茶 和而不同
恩施玉露作为我国的知名绿茶,在中国的茶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曾经是朝廷的宠儿,在清朝时期是以贡茶的身份出现的。
如今,恩施玉露放下了高贵的的身段,走入平常的普通人家,大家平日里都可以喝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恩施玉露的历史与传说吧。
一、恩施玉露历史渊源
恩施玉露是中国蒸青针形绿茶,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
恩施玉露的蒸青工艺盛于唐代,外形制作创制于清代,成名于民国。
恩施是巴人的发源地,神农与巴人在清江流域产生交集,茶在这片地方得到利用。
在三国或更早的汉代,恩施所处的“荆巴间”有了“采叶作饼”的茶叶加工。
唐代的“施州方茶”成为江陵、襄阳一带的畅销茶叶商品。
据考证,恩施玉露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开始是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蓝姓茶商,垒灶研制。
其焙茶炉灶,与当今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称为‘玉绿’。
蓝氏家族始创了“恩施玉绿”及其制作技艺,并经历了第一代至第七代的世袭嫡传。
1946年,中国茶叶公司恩施实验茶厂庆阳坝公厂厂长杨润之在恩施玉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其茶汤色、叶底绿亮,鲜香味爽,外形色泽油润翠绿,毫白如玉,故改名为恩施玉露。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湖北省府西迁至恩施。
1939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恩施设立实验茶厂。
1942年,湖北平价物品供应处在恩施多地设立制茶所,1938年——1942年为恩施州茶叶生产出口盛期。
1945年,恩施玉露外销日本,从此”恩施玉露”名扬于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杨胜伟确立了恩施玉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规程,结束了个体间“手把手”传艺的历史,开创了群体传承的新局面。
二十一世纪初,张文旗建成中国第一条恩施玉露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恩施玉露机械化生产和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的两次技术飞跃。
他还制定了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准,成功申报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使恩施玉露起死回生。
并带领整个产业走上了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恩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恩施玉露故事传说
在清朝康熙年间,在当时的湖北恩施有一位蓝姓的茶商。
不知道什么原因,茶叶店的生意一直不好,眼看着就要倒闭,店主呢,也准备回家种地去了。
但是这位蓝姓的茶商有两位如花似玉的女儿,一叫蓝玉,一叫蓝露。
这两位女儿不仅仅貌美如花,关键在茶方面还有一定的敏锐度。
两位姑娘看父亲愁眉紧锁,整日愁困不已,茶叶堆积如山却迟迟卖不出去,试想,是不是茶叶出了问题。
于是,商量之下两人便决定亲自上山去采摘茶叶,二人专门挑选那种青翠欲滴的芽叶,只选一芽一叶或者是一芽两叶的鲜嫩叶子,而且要求严格到每片芽叶必须大小匀称、细嫩饱满、色泽鲜绿,而且形状像松针一样挺直而坚实。
因为要求较高,二人上山半个月仅仅采到两斤精品茶叶。
回去之后二人开始研制,经过一系列的蒸汽杀青、烘干揉捻,最后将一些碎片、老梗等摘除出去,用特有的牛皮纸包好,并储藏于密封的石灰缸中。
两人整整花了8天8夜才将这款茶制好。
二人将制好的茶冲泡给老父品尝,蓝姓茶商喝完之后惊为天“茶”,并赞不绝口。
这款茶还得到客人的广泛好评,并且一路畅销,蓝姓茶商高兴不已,便用自己女儿的名字将这款茶命名为“玉露”。
由于蓝家父女家住恩施,大家一般都叫作恩施玉露,自此恩施玉露名扬天下。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恩施玉露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它不仅帮助当地的茶农脱贫致富
也助力了
中国茶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