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硒能治新脑血管(硒心脑血管)
PART1
令人心碎的克山病
克山病,危害大,不知病因真可怕
几十年后终发现,缺硒问题是关键
大约60年前,人们记载了在黑龙江省一带,有一种奇怪的病,患者面色苍白、手足冰凉、头晕气短、恶心呕吐,死亡率很高。当时既找不出发病的原因,又找不着防治的办法,只因在克山县发病率高,症状典型,就把这种病定名为“克山病”。
经许多病理学家、流行病学家、地方病专家以及许多医学基础研究专家多年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的研究,才使人们知道,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脏病变为代表的地方病,病理特点是散发于心肌的多发性、局灶性心肌坏死,表现为心率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心脏扩大呈球形、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主要易感人群是2-6岁儿童和育龄妇女。
著名地方病专家,在克山病防治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于维汉教授,曾不止一次地看到当天还活着的人,第二天便突然死去了。还有一次,已经看出一个孩子可能要发病了,让家里人赶快送医院抢救,但那名儿童不幸在求救途中离开了人间。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碎?
克山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半山区,从东北、华北、西北到西南的15个省、自治区都有分布,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PART2
硒成了一方百姓的保护神
面对相此大面积的、危及人民生命的严重地方病,如何防治呢?
起初,医生们认为这是一种营养缺乏病,提出经常食用豆腐就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后来,经过多方面专家的探索,渐渐认识到克山病人群的内外环境都处于缺硒状态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70年代初,从全国6个省53个县的克山病区及非病区采集了200多份粮食样品,测定其中16种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即钾、磷、镁、 硫、钙、钠、铜、锌、锰、硼、钼、硒、钻、锶、钡和铅,发现与克山病最有关系的就是硒元素。进一步扩大采样范围,在15个省区收集了700余份样品,测定结果也是一致的。都说明了严重发生克山病的地区,是土壤中硒元素严重缺乏的地区。在这种土壤中生长的粮食作物含硒低,在当地放牧的羊群血硒、毛硒也低。以当地粮食为主食的儿童和成人,每日饮食中硒的摄入量仅相当于非病区的1/2左右。病区人群的血液、全天24小时的尿液、头发、心肌、肝和肾中的硒含量,都明显低于非病区,而且低的程度随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增大。
西安医学院克山病研究室监测了防治人员进出病区前后体内的硒变化情况,发现进入病区后,他们体内的硒水平明显降低,脱离病区后则回升。说明人体内的硒水平主要是受食物中硒含量的影响。
若以红细胞的半衰期为120天计算,一个平时能摄入足够硒的人,进入病区,完全食用当地的低硒膳食,3个月后,就可能出现克山病症状。
1974年在四川省冕宁县重病区给4500余名1-9岁儿童服用亚硒酸纳,8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时,只有10名儿童发病,发病率为2. 2%。,而相同数量的未服用亚硒酸纳的儿童中,有54人发病,发病率为13. 6%。。差别十分明显。
第二年继续扩大观察人数,效果一致。
第三年改为全面服硒,一万两千余名儿童中只有4人发病, 发病率仅0.3%。
此后又通过约14 0万人次的大面积实验,也取得类似结果。未服硒的发病儿童,约有半数在发病后一年内死亡。服了硒的儿童,即使发病,病症也较轻,其中大部分人的心脏功能在继续服硒后能基本恢复正常。
总之,服硒的人群病情轻、治愈率高、死亡少;未服硒的人群病情重、治愈率低、死亡多。说明了硒对克山病的防治效果是明显的。
截至1979年止,全国各病区服硒人群已达142万余人。至1983年底,全国已有1500余万克山病区人民坚持实行着服硒预防,经统计学方法严格处理后确认,硒是目前预防克山病(尤其是急型和亚急型〉最为有效的药物,具有可靠的预防效果。
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1993年报道:他们对陕西省克山病重、中、轻病区的病情及内外环境中的硒含量进行了监测和预防工作。在1986-1990年的5年中,病情基本稳定,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土壤硒含量有所提高,头发中硒含量也有所提高,是几年来硒膳食改变所发生的变化。
四川省冕宁县19 9 6年报道:克山病情随补硒面积的增大而好转。
几十年的艰辛努力,用硒制服了曾经肆虐横行的克山病。
PART3
中国人荣获了“施瓦茨(Schwarz)奖”
施瓦茨是从硒能保护肝脏的研究中,第一个认识到硒是动物必需微量元素的人。为了纪念这位著名学者,国际生物化学家协会于1979年决定颁发以“施瓦茨”命名的奖章和证书,用以奖励和表彰在微量元素研究方面取得开拓性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界“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成为人类认识硒的重要里程碑,因此,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专题讨论会上,获得了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授予的“施瓦茨奖”。
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主席施劳斯(Schrauzer)主持发奖仪式,施瓦茨夫人专程从美国赶来,把1984年度的施瓦茨奖的证书和奖章授予中国科学家。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荣获施瓦茨奖。这是对中国科学家证明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这一重大贡献的铭志。
PART4
硒保护心脏的缺血缺氧性损伤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临床上给心肌梗塞的病人补硒,能促进心功能指标的改善,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心肌梗塞时(还有体外循环时),受累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缺硒缺氧会对心肌造成严重损伤,在这种非常时刻怎样保护心肌呢?
为了排除神经、体液等因素的干扰,朱天义等利用器官培植心脏模型,只观察硒对心肌的作用。由于许多论文都引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因而在此略作介绍:
将孕龄16—18天的小鼠胚胎在无菌条件下剖取心脏,把还在搏动的心脏放入培养瓶内的气体和液体交界面的不锈钢支架上,使心脏的底部进入培养液,而心尖暴露在气体中,密封培养瓶后在培养箱中培养。
在培养环境中造成缺血、缺氧、缺血缺氧三个处理,并分别设补硒和未补硒两个实验组。各组培养14-17个心脏,观察心脏搏动的时间,在实验开始后的不同培养时间测定心脏组织的硒含量,并采样作心肌细胞膜系统的通透功能观察和超微结构观察。
实验结果是,在实验性缺血条件下,补硒组的17个心脏培养到30个小时,仅有6个心脏的心室停止搏动,而未补硒组的11个心脏的心室全部停止搏动。
在缺氧条件下,补硒组的14个心脏心室搏动持续时间平均为150分钟,未补硒组的14个心脏仅为100分钟。
在缺血缺氧条件下。补硒组的15个心脏心室搏动时间平均为93分钟,未补硒组的14个心脏心室搏动时间平均为54分钟。
在这三种实验条件下,都表明补硒组心室的搏动时间显著长于未补硒组,可以证明硒有维持心脏存活和搏动的作用。
心脏硒含量的测定结果是,补硒组心脏的硒含量比未补硒组的硒含量高4倍以上。
刘红刚等(1990)研究了自然状态下硒对心肌缺氧的保护作用,他们将健康大鼠分作补硒组和未补硒组,从上海市(海拔5米)空运至兰州市(海拔1500米)、青海省天峻县(海拔3416米)和青海省沱沱河兵站(海拔4700米),观察到大鼠由近海平面携住高原后,心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及间质水肿等病变,并随海拔增加而由轻微至严重,但补硒组病突明显较轻,证明了硒对大鼠心肌细胞高原急性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还有实验证明,在损伤的早期,硒能保护心肌细胞膜系统的通透性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当病变发展到结构损伤时,硒能稳定膜结构的完整性,推迟不可逆损伤的发生。并且根据加硒组心脏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增加而推测,硒可能在蛋白质合成和促进损伤细胞修复过程中起作用。
看了这些实验结果,就会稍稍明白一点为什么医学工作者在临床上给心肌梗塞病人用硒进行辅助治疗了。他们发现用硒可以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可以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性能,调整心律失常,甚至可降低死亡率。
PART5
硒对血管的呵护引人注目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壁内膜表面,与血液直接接触,它不仅是各种因子作用的靶细胞,其本身也是分泌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除具有杀肿瘤细胞效应外,还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和红等(1999)用体外培养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方法,研究了硒与TNF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硒可减轻TNF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及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生成。认为硒阻抑TNF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可能是硒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陆通等(1993)研究了硒对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影响。他们以鹌鹑为实验对象,先给予高胆固醇饮食(基础饲料+1%胆固醇+15%猪油),7周后,解剖一部分,证明已诱发了主动脉及头臂干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将余下的鹌鹑均分成两组,一组补硒,另一组作不补硒对照。15周后,结果表明,硒使动物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脂质过氧化物持续显著降低,并明显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值。试验15周末,动物动脉组织胆固醇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显著减少。说明硒有明显加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症消退的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硒与高血压相关,为了解硒为什么与高血压相关,张世联等(1999)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服硒后,红细胞膜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硒可以提高红细胞膜上钠泵和钙泵的活性,有助于减少细胞内Ca++含量,还可提高输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总体倾向于改善血压。预示了长期服硒有利于改善血压或辅助降压的效果。
Han等(1994)报道了补硒对预防妊娠高血压的作用,对52名有妊髙症高危险因素的孕妇,在妊娠后期给与6-8周补硒治疗(100微克/天),结果降低了妊高症和妊娠性浮肿的发病率。
刘红梅等(2002)通过研究指出,摄入适量的硒,增加血管中硒蛋白的含量,有益于血管正常功能的发挥,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
PART6
硒降低血液粘稠度 减少血栓形成
心脑血管病,一不小心就要命
用硒防用硒治,人生道路变光明
人体对氧的需要,是通过血液中的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当血液流过肺泡时,吸到肺泡中的氧便与血红蛋白相结合,随着血液的流动,把氧输送到人体各部位。
当空气中的氧不充分时,正常流动的红细胞不能携带足够的氧,于是人体就制造更多的红细胞,通过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来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这就是缺氧引起的红细胞的代偿性增加。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红细胞数增加了,血液的携氧能力提高了,满足了正常代谢的基本需要,这是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增加,而提高了血液的浓度,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大。
由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与粘稠度成反比,因此,血液粘稠度增加会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液流动状态的这种改变,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超常增加,使红细胞压积(一种红细胞数量的表达方式)超出正常范围(男54%,女50%)时,会引起血液粘度增加,常会在血液流动缓慢的循环系统造成组织缺氧,如在高海拔地区常见的颜面皮肤呈红紫色。
中国农科院的专家陆肇海、苏琪、刘强等(1996)在海拔为2300、3000和4000米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肉用雏鸡的试验,发现雏鸡的体重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死亡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发现随海拔升高,红细胞数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也随着增加,这是典型的高原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增加。经过补硒后的雏鸡,体重可增加4%,死亡率可降低40%,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约少增加17%。说明通过补硒,提高了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减少了红细胞的代偿性增加。
葛淼(1999)收集了我国151个市(县)及医院和有关单位测定的10724例健康中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分析这些测值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发现随海拔高度增加,红细胞压积也逐渐增大,相关很显著。表示随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加,空气逐渐稀薄,氧含量逐渐减少,机体为了适应缺氧的环境,血液中的红细胞代偿性地增加,使红细胞压积逐渐增大,继而血液粘度增加,以致容易形成血栓。
李爱阳等(1999)的动物实验证明,硒可明显降低红细胞积压、红细胞聚集性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使血液粘度降低,达到活化血液流变性的目的。
刘为民等(1995)指出,低硒还可以使红细胞变形性显著降低,而补硒和维生素E后,红细胞变形性明显提高。
在上述硒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功效的基础上,再看硒对血栓的作用。
郭委安等(1996)用外科手术方法阻塞大鼠一侧大脑中的动脉,复制脑梗塞模型,设补硒组和未补硒组。结果发现补硒组的平均梗塞面积明显减少,病变向“基本正常”的转化率明显增加,Ⅰ期活跃病变率明显降低。说明硒对实验性脑梗塞有保护和促进愈合作用。
PART7
硒提高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
在体外保存人的红细胞(血库中的血)时,加入微量的亚硒酸钠,可以显著防止红细胞“老化”,所谓“老化”,就是指膜上酶的活性降低和膜的功能降低。储存时间越长,防止老化的作用越明显。其原因就是硒保护了红细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和增加了膜脂流动性。
在人和高等动物血液中,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负责把氧带到全身各处的,在硒营养不足的情况下,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就会受到自由基的氧化破坏,造成携氧能力降低;在硒营养充足时,血红蛋白得到很好的保护,携氧能力强,能把氧带给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使每一个细胞都能行使正常的功能。
在克山病防治研究中早已发现,克山病患者有红细胞损伤和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在病区日粮中补充硒和维生素E后,能使红细胞中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的活性增加4倍(7.64/1.90)。红细胞体外H202诱发溶血实验证明,补硒也可明显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会造成局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病变,因此提高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对保护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PART8
心脏病人服硒康复实例
青海省贵德县人民医院,在对住院病人作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富硒食用菌”天然有机硒,发现绝大多数病人服有机硒后自我感觉良好,精神爽快,食欲增加,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心肌炎患者。
一位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入院时心率31次/分,血压无测量值,心电图示完全性心房传导阻滞,血硒仅0.024微克/毫升,在心肌炎常规治疗基碰上加服“富硒食用菌”天然有机硒,3天后,心率达74次/分,心律整齐,血压恢复正常。
另一位心肌炎患者,已住院45天,心率始终为45—47次/分,血硒0.070微克/毫升,心电图阿托平激发试验阴性,临床诊断为“病窦”。加服“富硒食用菌”天然有机硒7天后,心率达8 4次/分,服硒13天后,血硒值升到0. 1 04微克/毫升。
病人黄先生,66岁,男,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慢性腹泻每年因心脏病复发而住院1一2次,服“富硒食用菌”天然有机硒半年以后,胸闷、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自如, 慢性腹泻也痊愈了,补硒期间只发生过一次时间较短的心绞痛。
贵德县人民医院1990年5—9月,共收住心肌炎病人42例, 其中30例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仅为45—58次/分。以往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经加服“富硒食用菌”天然有机硒,7—15天后,心率都能达70—80次/分,心音增强,心律整齐。
1992年继续观察硒对心脏疾病的疗效。为了确定有机硒的疗效,又采集215份血样,测定血硒水平,确定贵德县一般人群的血硒水平是正常值的2 /3,心肌炎患者是正常值的1/2。先对患者作常规治疗,从中选择临床效果不显著或无效(心率不增,自觉症状无改善)的患者6 7例,其中50例为心肌炎患者,每日服“富硒食用菌”天然有机硒200微克,同时口服维生素E300毫克,一般补硒后一周即出现疗效。当血硒达到0.1微克/毫升以上时,对增加窦性心律、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个别患者经2—3个月后达到满意效果。
其中有一位22岁女性藏族患者,名为索南措,住院号:04328,入院诊断:心肌炎。开始常规治疗期间,曾二次出现阿斯综合症现象,入院20天,心率仍然为45次/分。第21天开始服用“富硒食用菌”天然有机硒,15天后心率达62次/分,心音增强,胸闷、头晕症状减轻,精神好转,30天后出院,心率达70次/分。继续补硒并随访4个月,一般情况良好,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
据报道,在中国的江苏、上海一带服用有机硒后也同样得到疗效。
类似上述因服有机硒而改善症状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医药界用硒治疗心血管病,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各个方面的实验研究表明了,缺硒与心肌病、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硒具有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正常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