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富硒地区有哪些(江苏含硒的地方)
“这几年,依托富硒产业园,村里慢慢带着村民们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村民告诉记者。在太华镇茂花村富硒产业园,“富硒稻米”打响了名声,不少客商慕名而来。
富硒土地资源和富硒康养的新概念,吸引了大量投资项目签约落户太华镇。太华富硒灵芝康养小镇项目和太华荣盛富硒国际康旅度假区项目,总投资达75亿元。乾元茶场生产的茶叶含硒量是普通茶叶的3~5倍,目前已批量生产且投放市场。产业园还引进了1000多株黄桃树苗和7万株金丝黄菊苗。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宜兴太华迈出了一大步。而这一步的关键,就在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这里发现了土壤中的关键元素——硒。
发现天然富硒耕地,并提供地质依据
土壤中的硒是如何被发现的?2003年~2007年实施的1∶25万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测试了2.4万余个土壤样品,查清了10余万平方千米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首次在江苏发现了几处较大的硒含量异常带,富硒土壤面积累计达700平方千米,硒含量大于0.6毫克/千克的成片土壤主要有4片。分布在苏南宜溧山区及其山前地带的数百平方千米的成片富硒土壤资源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片,地质专家初步判定这一地区的富硒土壤与地质作用有关。
此后,江苏地调院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通过持续多年的跟踪调查与“剥笋式”解剖分析,在江苏省宜兴与溧阳交界地区发现了纯天然富硒大米和茶叶。
江苏地调院农业地质环境课题组随之加大了在宜溧富硒土壤区的工作力度,通过大宗农产品种植范围与天然富硒土壤产地的对应关系调查,划定了多片稳定生产稻谷的富硒耕地。在走访当地农户和相关人员后,经过土壤沉积剖面测量,证实所采集到的富硒米属于正常生产所获、没有人为添加富硒的原料,剔除了土壤富硒人为因素。
地质工作者对富硒产地的岩石及相关第四纪沉积环境又进行了补充调查,通过对富硒耕地中的稻谷与根系土的跟踪取样分析,终于在2010年发现了当地稻谷富硒的线索——当地土壤中的硒主要由富硒岩石自然风化沉积而来,富硒米的出现与自然富硒土壤有关。这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
挖掘富硒土地资源,建立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是开发富硒农产品、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为探求本土资源优势,实现“双提升”中的“提升产出效益”,江苏地调院借助“矿地融合”推动了地质矿产和土地资源全方位协同一体化发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合作部署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江苏地调院发现,宜兴市44%的农用地土壤属于富硒土壤,拥有2万公顷以上的天然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南部低山与丘陵地区,包括芳桥镇、张渚镇、太华镇等地区,并圈出23处富硒开发区,其中5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水稻、7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板栗、11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茶叶。
基于这一调查成果,江苏地调院提出与宜兴市太华镇人民政府共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2016年,江苏首个天然富硒土壤开发应用示范基地由此建立。示范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宜兴市申报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及标识提供了数据支持,而且推动了地方富硒农产品品牌认证。
依托江苏地调院建立的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人员在太华镇茂花村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筛选出了大米、金丝皇菊、茶叶、小麦、大豆、油菜籽油等富硒品种。如今,这些富硒农产品已陆续上市。
其中,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水稻籽粒硒含量均值为0.16毫克/千克,是富硒大米标准的4倍,并建成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在生产富硒大米的同时,生态鸭也投入市场。
探索优势土地资源开发模式,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落地生根
江苏地调院发挥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优势,推动了宜兴富硒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江苏把发展富硒特色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宜兴为模板,在全省推广应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让更多的乡村振兴发达起来。
除了宜兴,江苏地调院还在多地发现富硒土壤,在无锡、苏州、泰州、徐州等地共初步圈定富硒土地50万亩。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的不断推进,江苏地调院目前已与苏南五市进行了对接,初步选定常熟、太仓、金坛等地进行试点,推广宜兴经验,创新提出“建立质量档案—编制产业规划—建设示范基地”的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最终,总结富硒等特色优质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探索建立江苏省富硒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形成富硒产业链开发的“江苏模式”。
调查不是目的,让调查成果真正落地才是地质工作成果的终极体现。江苏地调院始终践行着这一信念,创造了地质成果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新的篇章。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