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硒农产品(巫溪特色农产品)

硒宝 01-04 18:03 76次浏览

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总论1.1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1.1.1项目名称:XX县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1.1.2项目承担单位:XX县XX茶叶专业合作社1.1.3项目主管单位:XX县供销合作社1.1.4项目建设地点:XX县XX镇1.1.5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XX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成立的原XX县XX镇XX茶厂的基础上,按照XX县政府有关规定和县供销社等职能部门相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 年 月正式登记注册的XX县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该社吸纳了茶农和部分供销社职工入股,目前共有股东 名,生产、加工人员 名,技术人员 名,带动农户 户;注册资本 万元,总资产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万元;现有厂房 处总面积 平方米。供销合作联社,目前管辖三个直属公司, 个基层供销合作社,拥有直接支配资产 万元,全系统具有经济师、会计师等中级以上职称者 名,各类初级职称者 名,具有中专学历者 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 名。具有对项目承担单位技术指导、人、财、物全方位的帮扶和支撑力量。

1.2项目建设的编制依据及背景1.2.1 项目编制的依据本项目建设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国家农业部2002年确定的《全国主要农产品六大发展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政策、XX省《“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XX省的绿茶资源状况、XX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国际国内绿茶市场分析预测、《XX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资料。1.2.2项目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搞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2003年至今,中央连续下发的8个1号文件中,均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的同时,还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开发西部的发展战略。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在XX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突破陕南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下,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我县在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资源开发利用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县“三农”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狭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少,优势资源利用不足等等。

为了加大改革步伐,在“三农”工作中取得突破性发展,我县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等文件,提出“建设茶叶、药材、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创立名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农业支柱产业”的目标。XX县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由于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早在明清时期,XX县茶叶远销江西、武昌等地,一度成为钟宝旧城贸易商场抢手货。近几十年来,我县XX茶厂生产出的XX毛尖品牌茶更是供不应求。XX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尽力、尽快投资改造设施、扩大规模,实施《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实施后,可形成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绿色产业化体系,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模式,实现基地林网化、生产无害化、加工贮运卫生化、产出高效化的示范建设目标,真正为全县的茶叶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为我县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2.1.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XX县位于XX省东南部,处于陕、渝、鄂三省(市)结合部,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城口两县毗邻,西北与本省XX县连界,是XX省的南大门。

处于大巴山北麓,跨越东经109o17′—109o38′,北纬34o42′—32o13′,全县幅员面积1503平方公里,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3公里。汉江二级支流南江河由南向北环山而下,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半,呈现“两山夹一谷”的自然地貌特征,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最高海拔2918米,最低海拔540米,垂直高差达2378米;境内群山起伏,沟河密布,水、生物、矿产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6%。全县辖10个乡(镇)78个村43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9463人。2008年全县GDP46590万元,农业总产值34487万元,其中茶叶产值231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7%。2.1.2茶叶产业发展现状XX县是陕西最适宜的产茶区之一。茶叶在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中具有重要地位。2008年全县茶园面积18500亩,茶叶总产量450吨,茶叶总产值2316万元,全县有10个乡镇、52个行政村产茶。有百亩茶园的乡镇10个,集中连片百亩以上茶园13处,全县茶农1.5万人,人均1.3亩茶园,年人均茶叶收入3149元。全县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15个,其中年加工10吨以上的企业3个。茶园主要分布在化龙山脉海拔600米——1300米的区域,生态环境优良。

巫溪县硒农产品(巫溪特色农产品)-硒宝网

近年来,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和茶区生态资源优势,启动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开发,2008年末,全县标准化示范茶园2630亩,茶园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茶叶生产良种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取得初步成效。2.1.3XX县发展茶叶的优势条件XX县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资源条件,是发展茶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可增强XX县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1.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XX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2.1℃,平均降雨量1015毫米,无霜期240天,平均日照时数1498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与植物生长同季,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相对湿度较高,自然气候得天独厚。全县适宜发展茶叶面积14万亩,土壤以棕壤土、黄棕壤土为主,且处在XX市富硒带,土壤硒含量高,理化性状良好,平均有机质含量2.57%,含氮量0.1632%,速效氮114.75ppm,速效磷13.7ppm,速效钾104.46ppm,多数土壤为微酸性和中性,腐殖质土壤丰富,适宜于茶叶等植物生长,且品质好,抗退化性强,营养成份较多,保健效用大。2.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在农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由于采用深松与翻耙相结合,化肥与农家肥相结合的传统耕作方法,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处于全省最低水平,每亩实用耕地化肥投入量16.9公斤,是全省亩均化肥用量的五分之一;每亩平均农药施用量0.014公斤,是全省农药亩均用量的十分之一,土地工业污染程度极低,加之我县工矿企业少,大部分植被仍处于原始状态,尤其在茶叶方面多数茶农仍采用传统的种植技术,从没有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空气、土壤、水源不存在任何污染问题,有利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

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优异的茶叶品质,XX县茶叶质量,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3.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适制多种茶类。本县有多种地方群体茶叶良种。近几年来,又发展了绞股蓝系列茶,陆续选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系。良好的茶树品种及种质的多样性、多适制性,不仅奠定了优异的茶叶品质,还决定了XX县茶叶的多样性,为茶叶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品种基础和保证。4.人力资源丰富,技术支撑有基础。以茶为主的农业地域特点,使我县相对集中了大量科技力量。全县拥有一批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和生产经验丰富的茶农、茶工,为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科技保障。5.生产加工体系较完备,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目前,全县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兴办了数家茶叶初制加工厂,生产加工体系基本形成,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成为茶叶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生主体。6.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发展茶叶增收致富要求迫切。XX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的战略目标,把发展茶叶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政策和资金上向茶叶产业倾斜,茶叶产业在农业中的优势不断突显,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巫溪县硒农产品(巫溪特色农产品)-硒宝网

同时,茶业属于“绿色”行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茶叶作为优势农产品已被农业部列为九大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我省对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扶持正逐步增加,这些为XX县茶叶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1.4茶产业发展制约因素1.茶园基础差,产出水平低。我县茶园有近三分之一为上世纪70-80年代种植的老式茶园,建园基础较差,管理粗放,单产低,亩产值不足2000元,茶树良种化程度低,一方面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另一方面,影响了茶叶质量以及机械化的推广。2.茶园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县茶园多为农户分散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散、规模过小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资本积累分散,不能形成较大的资本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茶叶生产经营条件,茶叶适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茶业经济效益不高,影响资本投入和再生产的积极性,难以走出“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循环圈。3.茶叶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全县的茶叶产品,全部为条形散茶,在茶叶产品深度开发和茶叶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茶叶产品形态单一,茶叶产品附加值低。这种状况如不能扭转,将极大地制约我县茶叶市场的拓展、茶树鲜叶资源的利用,影响茶叶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

4.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茶叶初加工条件差,多数初制厂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急需改造更新;茶叶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规格不一致,茶叶品质难以稳定,加工工艺有待完善。茶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缺乏,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滞后,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和基地建设带动能力。5.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茶叶生产中只重视茶的色、香、味、形而忽视茶叶质量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茶农小规模茶叶生产,卫生条件差,检测手段落后,很难进行有效的源头监控,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安全。6.茶业专项资金投入少,对外开放度不够。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各级政府对茶业投入、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企业的融资和自我发展,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我县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的提出,同其它农业一样,随着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在生产上投入了大量的高能物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冲击了茶园生态系统,破坏了这个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另一方面是促进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浪费,产品质量下降。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相继对进口我国茶叶进一步削减关税,有利于我国茶叶出口。

但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进口我国茶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如从2000年7月1日起,欧盟茶叶进口国对茶叶进口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农残检测标准,新标准较原来的标准高10~100倍,使我国茶叶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安全的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特别是近来年出现的农药残留引起的各种病症,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性。于是,各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有机茶作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营养最丰富、最安全的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有机茶就是在无任何污染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有机农业方法生产出茶叶原料,在加工包装和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茶认证机构审查认证,颁发证书的茶叶产品或其再加工制品。有机茶在我国起步较晚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始进行有关有机茶的研究工作1999年成立有机茶中心,开始了我国有机茶的认证至今:全国共有200余家生产企业获得了有机茶认证我国有机茶主要是外销我国有机茶出口数量占全年产量的60%。但是,我国有机茶还必较少,审查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仅占全国茶园面积的.7%,生产的有机茶仅占全国茶叶产量的.5%。

我县在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符合当前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的但是,由于我县技术力量薄弱,农业基础差,农素质普遍不高,在进行茶叶生产管理上,存在着管理粗放,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与当前我国茶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有机茶开发方面,目前尚未有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及企业。为此,根据提出在我县建设茶园,以开发有机茶,带动全县茶业健康发展具有的必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老茶园的改造。对生产性能差和年龄老化的茶园,合理使用“分步淘汰及良种化”技术实现改造更新,做到生产改造两不误;对尚有较好潜力的非无性系良种茶园,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补种行道树,优化区域小环境,改良土壤,加强肥培管理,加强农药化肥施用的技术服务,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3.3茶业龙头企业建设茶产业链由茶叶生产(茶园管理和采摘)、茶叶加工(初、精制、拼配、包装、贮运)和市场营销(批发、零售)三大环节组成。其物流方向是生产→加工→销售;资金流方向与物流逆向;信息流、人才流则是双向流动。为了保证物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和快速,应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有利于统筹协调,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

巫溪县硒农产品(巫溪特色农产品)-硒宝网

因此,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培育并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业龙头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为了使企业与农民结成真心的利益共同体,生产基地建设应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茶农”的模式,建立“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步调、统一质量、统一服务)为前提的双向股份制公司,发展实现一体化的茶叶产业链。重点培育1~2家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发展。到“十一五”末,力争培育1~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千万元的茶业龙头企业。3.4市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一批茶叶初级市场,促进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并吸收有实力的企业、财团参与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成果和条件,建立茶叶销售网络。3.5品牌建设实施XX县茶叶形象塑造和宣传工程,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XX县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管理,认真落实管理制度和使用规则,建立XX县茶原产地域标志茶园保护示范村、示范园、示范场、示范基地等;实施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产品标准化。

同时,大力推广茶机械化生产,逐步实现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和QS认证,确保茶叶质量卫生安全。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公平竞争逐步实现品牌整合,并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坚持“品质是基础、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品牌扩张与资本运作是有效途径、人才是保证”的原则,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拟集中全力打造1个省内知名的茶叶品牌。3.6茶文化与茶旅游建设重视茶文化宣传,加强茶文化建设和茶文化经营。充分利用我县“自然国心”品牌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强茶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以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诗会、茶笔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文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