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硒特色农产品(珍硒山庄)
进入5月,许昌市襄城县湛北乡尚庄村的西瓜陆续成熟上市。记者在该村看到,田间地头停满了挂着各地车牌的大货车,西瓜收购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俺家今年种了13亩,根本不愁卖。前段时间,西瓜还没熟,已经有往年的客户打来电话,让给他们留着。”村民常素英笑着说。
尚庄村的大棚西瓜是许昌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许昌市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立足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效种养业转型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为抓手,聚焦“四优四化”,积极探索夯基础、育产业、创品牌、促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2019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70.92亿元,同比增长2.5%;粮食总产达297.69万吨,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牢牢扛稳了粮食安全责任;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7.5元,增长9.4%,高于城镇1.7个百分点,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立足特色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今年小麦长势不错,这是我种强筋小麦以来收成较好的一年。”日前,在建安区蒋李集镇下寨村的麦田里,种粮大户于天民告诉记者。
于天民是市农场的一名退休职工,一辈子与种地打交道。原来他一直种植普通小麦,虽然收成不错,但是卖价一直上不去。“这不,我看强筋小麦的价钱高、市场行情好,就在2017年的时候全部改种了强筋小麦,正常年景,每亩能多挣200多元。”于天民说。
近年来,许昌市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的思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47.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8.7万亩,夯实粮食稳定增产基础。
许昌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强筋小麦61.8万亩,订单覆盖率达到100%。许昌市发展“花、菜、药、烟”四大特色产业,全市花木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150亿元;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是河南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中药材连片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拥有道地药材36种;提高烟叶标准化水平,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许昌“浓香型”烟叶品牌全国知名,是国家高级卷烟原料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
许昌市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186.1万亩,流转率达到45%。许昌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抢抓郑许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60家、3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52个,农村电商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线上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延链补链 壮大绿色食品产业
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要规避市场风险。
许昌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逐步壮大肉制品、蜂产品、食用菌、“三粉”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市食用菌年加工量9.6万吨,建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年加工鲜薯60万吨,产值4.8亿元。长葛市积极推进蜂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扩大蜂产品、蜂机具加工业规模,全年蜂产品产值达46.3亿元。
许昌市积极培育农业产品品牌,推动“三品一标”认证,鼓励创建具有许昌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和产品商标;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1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6个、畜产品27个,绿色食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认证面积60.1万亩,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15.9%。
与此同时,发展“互联网+农业”,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全市农村电商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线上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全市67家企业开展了农产品出口业务,其中蜂产品年出口额7337万美元,占全国出口市场份额的30%左右。
提高质量 积极发展优质草畜
“俺滴牛,可不是一般的牛!这是荷斯坦奶牛。”日前,在俺滴牛牧场直送鲜奶奶源基地,河南源荣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浩强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是伊利的供货商,每天为他们提供5000到1万公斤的生奶。
近年来,许昌市认真落实“五控一隔离”措施,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累计排查生猪饲养场6万余个次,排查生猪180余万头,保持疫情零发生。
落实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调减禁养区面积1286平方公里搞好对散养户的服务保障,去年10月起全市生猪存栏和出栏环比连续实现双回升,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
大力实施畜牧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扩大优质奶牛、肉牛生产规模,积极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转型,加快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截至2019年年底,全年肉牛、肉羊存栏量分别达到11.5万头、62万头。
此外,许昌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加快了畜禽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提升,督促指导规模场完善和建设了粪污储存池、沉淀池等设施,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2019年全市704家畜禽规模场均配套建设和完善了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设施配套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