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蔬菜产业化(中国富硒蔬菜杂交)
据《吉林日报》报道,吉林省坚持把“菜篮子”稳产保供摆在突出位置,强化1亿元设施园艺专项奖补资金引导作用,有序推进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提升“菜篮子”供给保障水平。截至7月份,全省新建30亩以上“菜篮子”规模园区42个;新建各类棚室3.75万亩,其中标准棚室1.31万亩;累计撬动社会投资2.44亿元;“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由55家扩增到107家,地产蔬菜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发展棚膜经济,是实施“菜篮子”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内在要求,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产业。吉林省从实际出发,强化专项奖补资金投入,调动农民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棚膜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势头,其思路和做法可圈可点。
科学决策,突显棚膜经济发展“大手笔”。思路决定出路,吉林省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坚持保障“菜篮子”稳产保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吉林“黑土地”资源禀赋和东北冷凉气候优势,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集聚资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链,培育打造国家北方优质夏菜南运基地、冬季城市“菜篮子”保障基地和长白山名优山野菜基地。努力提升“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和营养品质供给水平,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发展基础。到“十四五”末期,全省棚室总面积达到80万亩,棚膜经济产值达到3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实施“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到2030年全省棚室总面积突破100万亩。
夯实责任,全省上下合力抓实“大工程”。为推进全省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府成立全省“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发改、商务、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为“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强化地方首责,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棚膜蔬菜生产、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迎难而上,化解难题。今年疫情期间,省、市、县成立“菜篮子”工作专班,重点协调解决受疫情影响导致的地产设施蔬菜生产资料种苗运输受阻、蔬菜采收上市不畅、园区生产用工短缺等突出矛盾问题。同时,将本轮疫情防控期间各地“菜篮子”稳产保供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到第二期全省“菜篮子”市长考核中。
“平战结合”,全面落实政策支持“大举措”。为有效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影响,吉林省启动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设施园艺专项奖补资金,按照“梯次提高补助比例”办法,重点支持30亩以上规模棚室园区建设,提升全省“菜篮子”应急保障能力。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省蔬菜仍然实现产量79.48万吨、同比增长1.8%的好成绩。同时立足长远发展,从九个方面落实支持政策。农业农村部门着眼生产实际,加强科技指导服务,改变“大集中、大课堂、大培训”方法,创新“短、平、快”服务指导模式,利用手机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云上”培训服务。开办“菜篮子”抗疫稳产农民夜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7位农业专家线上授课,提高设施蔬菜、水果种植技能和生产水平。
棚膜经济,拓宽了产业发展思路,撬动了“大市场”。在梨树县高家村的辐射带动下,周边乡(镇)、村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棚膜经济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梨树县万亩棚膜核心区。大棚种植的九月青豆角、甜瓜、草莓、火龙果等30多个品种果蔬,远销国内各大商超,深受消费者欢迎。长春市九台区上河湾镇,经过三年多实践,探索出一条“北菜南运”的新思路: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起“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打造果蔬套种示范基地、富硒蔬菜新技术示范基地、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目前,全镇棚膜数量发展到500余栋,年收益超过1500万元,为300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了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棚膜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棚膜经济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