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面粉销售商(富硒面粉厂)

硒宝 01-01 18:53 154次浏览

富硒面粉销售商(富硒面粉厂)-硒宝网

10月3日的《河南食品业的“湖雪陷阱”:有一种失败,叫逻辑很成功》吹皱一池秋水。河南面业,和所有传统产业一样,正面临一场革命性的重构。何以如此?本篇抛砖引玉,以后继续探讨。

文/周健

01

我们这儿,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几家面制品企业。

理由很简单:小麦生产大省、产粮大省、人口大省,民以食为天。

以周口市为例,该市现有涉粮加工企业96家(周口市共有7个县区,平均每个县区14家);其中涉粮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国家级2家、省级13家),比较有名的有五得利面粉、益海小麦、莲花面粉、辉华面业、雪荣面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在2014年,周口市还有各类涉粮加工企业150余家,6年淘汰掉了近36%。而这些地方的面粉加工产能,主要集中到外来的大企业手中,本土企业增长寥寥。

目前,周口益海小麦日处理小麦2400吨,年加工小麦80万吨,消化周口全年小麦产量17%;周口五得利面粉日处理小麦3600吨,年加工小麦120万吨,消化周口全年小麦产量25%,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核算单体面粉加工厂。

富硒面粉销售商(富硒面粉厂)-硒宝网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新乡、驻马店、商丘等河南省的农业大市。今年9月22日,五得利集团在新乡的面粉智造园区及面粉、面制品精深加工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将实现年加工小麦300万吨、生产挂面60万吨,年销售收入100亿元,整体上将继周口五得利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仅此一个整体项目,其规模及收益就占到了整个新乡市面粉加工产业的半壁江山。

在驻马店,由于克明面业、五得利等大型面制品企业的步步紧逼,再加上企业融资环境巨变,久久农业、大程粮油、一加一面粉等众多龙头企业,或破产,或资金链断裂,经营中举步维艰,逐步将市场拱手相让。

如今的市场,早已淡化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这样的诉求。不过,假如我们联想到克明面业起步于不产小麦的湖南,联系到位于河北的五得利早期在规模上远不如我们的金苑面粉、大程粮油,许多人就会警醒,原来这么多年,河南的众多面制品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战略扩张上,早就不进则退,大有被远远甩在后面的发展之势。

富硒面粉销售商(富硒面粉厂)-硒宝网

“大者愈大,强者愈强”,何况克明面业、五得利、益海等还具有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资本实力,其不断提升的智能化经营管理水平,也早已让人叹为观止。

目前,在全国市场,克明面业、五得利、金沙河等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香雪、古船、河套等一批地方品牌也崭露头角,面粉行业已经成为继食用油之后集中度最高的粮油加工品种。

这么多年来,不断有人感叹,为什么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我们却不能成为粮食效益大省?“麦强面弱”,面粉加工业的发展历程,或许就能从一个侧面提供答案。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在整体性的格局、视野和经营管理上出了问题。

这个优势产业领域,至今还没有产生多少本土性的大企业和大企业家。

02

去年年底,一位在法院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这两年,前来申请破产的农业企业、食品企业比原来多多了。

对此,我并没有表现出我的惊讶,因为我已“司空见惯”。可是当今年5月份我开车路过曾经是亚洲规模第一的金苑面粉,看到它破破烂烂的样子;当今年9月份,一个新乡的朋友邀请我去看一看即将建成的被称为世界第一的五得利面粉智造园,极为强烈的反差之下,我突然感到,当前河南农业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比我原来预想到的要严重得多。

当然,在这里,我更多强调的是中观、微观层面:战略雄心没有了;创业耐心没有了;经营管理削弱了;投资方向错乱了;思维视野缩小了;企业文化淡化了——具体而言就是,面对各种产业机会的诱惑,投机盛行;用资本运作逐渐替代资产运营;高举债,低收益;被各种流行的经营管理理念甚至粗浅的转型理念迷惑了头脑、搅乱了心智。

不少创业者步入老年,企业权杖传承青黄不接;他们的年龄周期也正好和经济周期、产业调整周期叠加在一起,这就更加助长了企业非理性发展的边际空间。

依据惯例,先看下面这份表格:

富硒面粉销售商(富硒面粉厂)-硒宝网

这里所统计的企业,只是现实中的一部分,多处于破产重整阶段,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大程粮油、双鱼面业、山花面粉等,但更多的未统计在内的面制品企业,则和一加一面粉、豫粮集团、中鹤粉业、雪龙面业、金苑面业一样,处于资金链断裂的半开工、半停产状态。大家都缺钱,缺流动性,传统的靠银行贷款维持企业运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这种情况下,你让它们像五得利、克明那样实现规模性扩张、跨越式发展,等于是痴人说梦,不少企业似乎只有被蚕食、坐以待毙的份儿。

与这些豫企地理分布几乎一致,外来的“侵略者”五得利、克明等面制品企业,几乎“攻陷”了河南传统面制品产业的腹地。

五得利在新乡(年加工小麦300万吨,挂面60万吨)、商丘梁园区(年加工150多万吨)、驻马店遂平(年加工165万吨)、周口(年加工100万吨)都设有分厂,在全身年加工小麦总量为700多万吨。相较之下,河南本土规模最大的几家面粉企业年加工小麦的能力,与它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周口雪荣面粉60万吨,金苑面业105万吨,大程面业100多万吨……

昔日金苑面业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现在短短10年过去,仅五得利在河南的产能,就是它的7倍。

富硒面粉销售商(富硒面粉厂)-硒宝网

(2017年,克明收购了五谷道场,将其生产总部放在了新乡延津)

企业规模大,就可以有充足的空间构建全产业链,大幅提高盈利水平。无论是五得利,还是克明,它们在四面开花自建面粉厂的基础上,通过小麦和面粉的生产、交易、加工等环节节约各项费用,同时通过小麦提前收储带来季节性利差,以全产业链有效降低了成本。

过去,河南面业企业高峰时期曾高达近千家,但其致命缺陷,却是绝大多数从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正如一位专家曾说的那样,河南面业从产品结构上存在着“七多七少”:原料品种生产多、加工品种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原字号的多、精深加工的少;普通品种多、特殊品种少;一般品牌多、名优品牌少;附加值低的多、附加值高的少。

近几年,河南面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纷纷向细分性的高端面粉加工领域调整生产经营,但是,在全国粮油行业经济态势出现下滑的大环境下,面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这种情况下,那些普遍依靠重资产、高负债经营模式运营的企业,开始步履蹒跚,逐渐陷入发展困局。

金苑面粉、新良粮油以及驻马店市的大程粮油、久久农业等国家级龙头企业跌落“神坛”,即是与此背景有密切关系。

但它们滑落了,就给五得利、克明、益海这些全国性的大型面粉企业以“可乘之机”。今年5月,周口市专门召开金沙河面业集团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会,后者拟在周口投建日处理小麦7200吨、玉米1000吨,日产挂面2000吨、瓶装饮用水2000吨的生产线项目,一些本土面业企业担心,这将又会带来区域面制品行业的新一轮混战和洗牌。

03

当然,河南面制品企业近几年普遍萎靡不振,也有各自的个性化原因。

比如天丰面业、双鱼面粉,死就死在为了冲击上市而过度地搞资本运作;比如金苑面粉、丹菊面粉,目前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曾经多元化大力搞房地产;比如中鹤粉业、新良粮油,因为为其他企业担保贷款,受到牵连引发偿债危机;比如湖雪面粉、一加一天然面粉,产品定位于高端,财务成本、营销费用等居高不下……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有几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做到专注、专一,面对诱惑常常三心二意;而且总是以邻为壑,缺乏合作、交流意识,彼此各占山头、恶性竞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营销手段,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市场。许多年前如此,许多年后,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还有一点,我们许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总瞧不上“勿以利小而不为”,殊不知,“可口可乐3元钱卖全球”的经营思想,正是五得利发展战略的灵感来源(该集团的经营理念就是让客户、农户、员工、国家和企业“五方得利”)。

再扩展一下视野,这倒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悖论”。现在的北方城市,满大街都布满了四川人、重庆人开的鲜面条店和重庆小面店。原因无他,一定是我们的勤劳、执着比不上人家,而且,人家已经籍以终端的市场规模建立了物流配送、成本核算、“同乡同业”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

面业的生产和流通,逐步拱手相让。本地人看不上的“饭碗”,都被外地人端了,对这样的事实,我们难道还要视而不见?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边变化快。目前我们身边虽然也出现了类似于想念食品、雪荣面粉这样的佼佼者,然而,只要一想到金苑面业、大程面粉这样的昔日的“王者”今日却走向了没落,只要一想到不少企业还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只要一想到还没有一家面业企业IPO,我们就会明白,河南面制品产业还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深思并予以破解。

富硒面粉销售商(富硒面粉厂)-硒宝网

是我们许多从业者两脚趟泥、文化素质不高、视野受限的原因吗?是这个行业门槛低、原料丰富、资本容易涉入、任谁都可以干、集约化程度低的原因吗?是我们还未形成更多比较独特、比较有影响力的强势品牌,缺乏龙头带动的原因吗?是我们没有得到政策层面的深度扶持和金融单位的持续支持的原因吗?

具体原因,一定体现于多方面,但并不见得都成立,都属于真命题。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明辨,那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行业,还未出现一个真正优秀的具有战略规划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就像五得利集团的丹志民、克明面业的陈克明一样,纵横捭阖、矢志如一,自始至终引领企业不断扩张性发展。

这不是妄自菲薄——白象集团姚忠良、三全集团陈泽民等严格说起来并不属于这个产业领域——我们有许多老板都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迈不过槛,错失了“称王称霸”的良好机会,比如金苑面粉的曹长安、湖雪面粉的陈发舟,等等,时至如今都让人为之抱憾。

历史地看,为改变河南面业领域“散、乱、弱”的局面,社会各方面其实都付出了极大努力。

例如2012年,“中国面粉城”永城市将全市148家面粉企业整合为河南汇丰、河南华星、河南三顺、河南远征、河南金源五家大型面粉集团,并以“五大面粉集团”为基础,培育五大面粉产业集群,力图实现面粉生产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

截至目前,该市规模以上面粉企业36家,年加工面粉能力40亿斤,其中,日产500吨以上面粉企业12家,日产1000吨以上面粉企业3家,已成为全国县域内规模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基地,几大企业在行业内也逐渐声名鹊起,有了不小的品牌影响力。

但是,这些企业与克明、五得利等巨头比较起来,规模、产能还是太小了,发展速度还是太慢了,仍立足于永城周围以及华东等有限的市场,产品仍以普通面粉为主,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和高等级粉所占比例虽逐年上升,但所占比例依然不高。近几年,该市利用富硒土壤的特性,鼓励企业在富硒小麦粉的生产加工上形成突破,目前,这已成为当地企业形成突围、对外扩展的一大产业特色。

诸如此类的努力,我们还可以在新乡、周口、南阳等农业大区看到。如南阳市近几年重点扶持想念食品做强做大,如今该企业正在备战IPO,拟在创业板上市。

不过,今年对许多面制品企业来说,因为疫情影响,虽有保障民生的发展大机遇,但有一些瓶颈问题依然绕不过去,比如融资难、融资贵,比如绿色转型,等等。今年4月以来,农发行等金融单位对一些龙头粮食全产业链企业提供低息流动贷款,助其复工复产,从名单来看,有此幸运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企业,仍在生存与停产的边缘痛苦挣扎。

这种情况下,你让他们做强做大,如前所述,时者、势者,都不具备。更多的企业,都在想办法度过债务危机,目前一些企业申请破产重整、涅槃重生,即是他们选择的突围方式之一。

(作者周健系河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文为河南商报原创,著作权归河南商报所有。

未经河南商报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