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地瓜干代理(富硒地瓜哪个产地的好)
人民日报数字福建
冬日街头,一阵迷人的焦香探入你的鼻尖,转过街角,小贩推着大烤桶,伴随着声声“烤红薯”的叫卖吸引出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
长长的火钳夹出一个个烤的通红的红薯,你迫不及待揭开焦褐微皱的皮,露出晶莹焦黄的薯肉,咬上一口,甜津津的薯肉在口中融化。
这大概是每一个冬天最经典的开场白,秋冬的人间至味不过是一个黏腻的烤红薯而已。
飘洋过海
一只番薯的前世今生
“红薯”“地瓜”“番薯”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其实甘薯、红薯、山芋、地瓜、甜薯都是番薯的小名,作为大多数人童年回忆的它名号是只多不少。山东人称其为地瓜,四川人叫它红苕,北京人呼之白薯,福建人则称其为金薯。
在红薯的众多名号中,被人们称呼最多也最为广泛的还是“番薯”。其实番薯的名字里带一个“番”,是因为番薯本人竟是个“外地人”。
而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当时,闽中正是大旱、五谷歉收,靠天吃饭的农民也流落街头。
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人陈振龙,发现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它不仅耐旱易活,而且生熟都可食用。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粮食不足,陈振龙便决心要将甘薯引进回国。经过精心策划,陈振龙将红薯藤缠绕进吸水后的麻绳中,再用粗麻绳捆住行李,巧妙躲过关卡的检查,最后放于船舷上运送回国。
番薯入福建后,因为自身强大的适应能力,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也很好,福建百姓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填满了口袋。因此福建百姓也亲切得将番薯称为“金薯”。
从此,这位历经艰难的“外来货”,凭借着极强的生命力,扎根在中国大多数省份的土地,以花样的吃法,串联出一个“番薯江湖”。
全民“长寿果”:
美食届的“天花板”
番薯君旧时曾多次解救在饥荒中挣扎的百姓们。如今,虽然早就不需要发挥养活人口的作用,但却依旧是江湖上闻名于耳的宠儿,有关它的记忆融进了国人的食俗文化之中。
番薯的闻名一方面在于其充饥饱腹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一定是在于它营养丰富的“高超内功”。
番薯含大量营养,水分占70%,膳食纤维的含量高于一碗燕麦粥,所以江湖人称“长寿果”,又因其软糯香甜的口感被人们喜爱,被挖掘出属于番薯的“无限可能性”,主食、零食、甜品甚至调料区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番薯含有大量蛋白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果胶、碳水、
葡萄糖、灰分等等优越的营养成分
说到主食,红薯必定是主食届骨灰级“OG”。早在明代就有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的说法。
而“蒸红薯”,是主食届最常见的“桌上客”,能最大程度的保存红薯的滋味。红薯洗净,两头切掉后直接上锅,大火蒸煮,薯肉在蒸汽中逐渐变得香甜软糯,一颗下肚,饱腹充饥、糖汁四溢。
除了经典老大哥“蒸红薯”,主食届不得不提到的是“红薯粥”。大概国人有一部分DNA是刻下了番薯粥的分子结构,谁也无法抵挡。
香甜的番薯块融进大米中,在水汽升腾中软化变香,甜腻的番薯和浓稠的白粥下肚,顿时浑身暖洋洋。
除了作为主食届的宠儿,“番薯零食”必定是番薯奉献给零食届的顶级美味。
刚出炉的烤红薯,一股热乎乎的香甜气冒上来,撕开薄薄的皮儿,露出软蹋蹋的红心,一口下去,软糯的红薯瞬间变为香甜的泥,甜味恰如其分的在口中蔓延。
零食届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位宜事宜家的气氛组“地瓜干”。整块地瓜蒸熟去皮,切成粗条后压制、烘烤,黄中透红的地瓜在太阳下均匀晾晒,糖分在薯肉中凝结,一口下去松软耐嚼,成为逢年过节的气氛组必备零食。
番薯的功力从不囿于主食和零食,更是以香甜的口感成功杀入“甜品圈”。
地瓜均匀切成小块,炸到外壳金黄内肉松软。放入冰糖或白糖,等待糖融化成深棕色液体时与地瓜块一同翻炒,砂糖的焦脆和软糯的地瓜相互成就,只一口就让你流连。
番薯糖水作为番薯甜品中的佼佼者更是在糖水届也混出了名堂。番薯、冰糖与水共煮。番薯自身的香甜有了冰糖的加持,薯块不烂,粉而带韧,别具特色。
饱腹、作零嘴或是制成甜品,番薯的魅力远不止于此,甚至蔓延到调料届。蕃薯粉作为调节菜肴口吻的“灵魂伴侣”,尽管入菜的分量不重,却能决定一道菜肴的成败。一勺蕃薯粉勾入锅中,可以让面线糊浓稠可口,让炸醋肉酥脆鲜香,可谓是一小勺却“拨千斤”。
龙岩
成就中国零食“小金条”
“无所不能”的番薯以多样的吃法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丰富了国人的食俗文化更是融进地方风情中,真正是做到如归故里。
而番薯的故事从菲律宾到福建,又从福建到全国。传说陈振龙的后代又带着番薯去往北边的山东、河南等地,那里的人们把番薯叫做地瓜,而作为推广者的福建人(多指闽南)从此也被称为有“地瓜腔”的口音。
过去困苦日子里的深情陪伴,激发了福建人对番薯的探索之心。在温饱后福建人四处求开拓,各地农民大力种植番薯,做到“人人识地瓜,人人吃地瓜”。
而福建龙岩作为“世界地瓜之都”,中国地瓜届的“扛把子”,已有三百年种植地瓜的历史。当地人利用龙岩独特的山区气候条件和富硒的土壤条件,成就了经典的黄皮红心的地瓜品种。
随着龙岩人不断钻研,真正开启了属于龙岩的“全民种薯”时代。龙岩政府组织一批土肥专家精心研究出“地瓜肥”,并成功繁育出脱毒薯苗,保证番薯能在龙岩的好山好水中茁壮成长、吃好喝好、绝不生病,成就了龙岩3000亩甘薯绿色标准化基地,形成大种地瓜的热潮。
在盲吃也不会踩雷的“美食天堂”龙岩,龙岩人的“野心”也绝不止于如何种好番薯,如何吃好更是骨子里的基因。
如果要提到龙岩的“吃”,当仁不让的必定是位于“闽西八大干”之首的“龙岩地瓜干”,早在在清朝乾隆年间,龙岩地瓜干便被誉为“金薯片”,成为宫廷宴席上的珍贵小点。
沿袭着老祖宗的技艺,龙岩人不断求索,推陈出新,将地瓜制品制成“两大门派”——“红心派”与“紫心派”,研发出3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开发出了蜜饯型、代糖型、保健型、香酥型的特色品种,让全国食客见识中国零食届的“小金条”。
如今,提起福建龙岩,大家立刻会想到它的红心地瓜干,可见地瓜干已然成为龙岩的代名词。
而带着“地瓜腔”的“龙岩地瓜干”也早就融入全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全国八成以上地瓜干都来自龙岩,现在回家看看桌上的地瓜干估计大概率就是龙岩的。
远渡重洋,落户福建。小小的地瓜干,伴着邻里街坊的笑语欢声,在生活的烟火气中将闽人风味声名远播。也正是这一块小小的地瓜干,串联出国人食俗风味的记忆,留住福建人的桑梓情怀。
重峦叠嶂的龙岩成就了黄中透红、软糯松香的地瓜干,这位中国零食届的“小金条”,展现着独“薯”于福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