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富硒源大米(富硒大米原产地在哪里)

硒宝 12-31 18:07 132次浏览

四川富硒源大米(富硒大米原产地在哪里)-硒宝网

四川富硒源大米(富硒大米原产地在哪里)-硒宝网

自我变革 11年后重启“稻香杯”评选

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多年来,“川米不好吃”已成消费者心中的“常识”;川猪的传统优势近年来也在逐渐丧失。在我省积极推进农业供结侧结构性改革、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时期,四川能否种出既好吃又“叫座”的大米,能否保持养猪大省地位并向强省谋变?

11月28日,成都市天邑国际酒店院内,20多个崭新的电饭煲一字排开,一群人时而俯身仔细观察嗅闻,时而挑一勺认真咀嚼品味,反复多次,才在表格上慎重记录。

这是时隔11年后,四川重启的“稻香杯”评选,经评选,四川省第五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结果近日出炉。

多年来,“川米不好吃”一直是“川米”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四川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亟需提高将优质稻变成餐桌上优质米的全程竞争力,重塑“川米”形象。专家称,重启“稻香杯”评选释放出重要信号,“蜀中无好米”历史将加速终结。

□本报记者 李淼

历时一年23个优质品种上榜

“二三十个品种‘匿名’摆在一起,绝对的盲评!”四川瑞星农业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宗新专门从西昌赶来,作为稻米加工企业代表,他跟来自省农科院、川农大、省粮食局等的11位专家一起,为第五届“稻香杯”优质米角逐进行最终把关。

此次“终极PK”主要是鉴评食味品质,包括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等指标。“‘好不好吃’是主要指标。”省农业厅粮油处稻作科科长周虹介绍,整体评选包括产量水平、内在品质、食味品质三方面,比重分别占5%、30%和65%。

其中,内在品质已由参评品种审定时的品质检测结果决定。而为了测定产量和确保在同一条件下种出的大米进行鉴评,第五届“稻香杯”这锅“饭”,整整“煮”了一年。

2016年11月,省农业厅向社会公开发布品种征求通知,正式启动“稻香杯”评选。经审定资格审查,15个单位选送的29个品种中26个有效品种参加角逐,其中籼型杂交稻25个,籼型常规稻1个。

参赛的都是实力“大咖”。“达到国标一级的3个,国标二级的14个,国标三级的8个,唯一一个品种虽未达到国标三级,但除了直链淀粉含量这一指标,其余全部达到国标一级。”周虹介绍。

随后,省农业厅进行密码编号,今年统一在崇州市、眉山东坡区、绵阳安州区集中种植。“统一栽培管理,成熟后再按品种单收、单储、单加工,并测定产量,再用专用设备色选、抛光,制备成样品。”省农科院研究员郑家国介绍。

历时一年,参评稻种终于变成香喷喷的米饭,端到专家面前。为一比高下,工作人员还特地将著名的泰米“混”入参评大军。“最终,3个低于75分的品种被淘汰,23个品种被评为优质米。”周虹介绍,其中1个品种食味品质超过了泰米,接近泰米的有4个。

推广获奖品种让优质稻变优质米

“没想到,四川这十年不仅涌现出这么好的品种,大米的品质也大幅提升!”这成为评审专家鉴评后的共识。

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刘代银还记得前几届评选情况,“第四届时能达到国标二级的凤毛麟角,第三届达三级以上的都屈指可数。”

1985年起,省农业厅先后举办五届优质稻评选,其中“稻香杯”举办了四届。2000年前后,全省水稻产量达到顶峰,调结构、抓品质提上日程,但随后几年全国粮食产量一路走低,抓产量又成为主要方向。于是,2006年“稻香杯”在第四届后暂停举办。

“培育一个品种起码要七八年时间,从这次结果看,10多年前评选的导向作用已经发挥。”刘代银表示,2000年后,以“宜香优系列”“川优6203”等为代表的四川优质稻米便不断涌现。

省种子站的最新数据成为力证:今年国家审定通过53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我省育成23个;7个国标一级优质稻种中,2个为我省育成。近年,我省育成国标一级优质稻品种已有3个。

此次我省重启“稻香杯”,就是为发现并筛选出一批优质稻米“拳头”品种,精准引导农民愿意种、企业乐意加工销售、消费者知晓并喜欢吃的四川好米。

“大米生产有个矛盾:内在品质好的不一定好吃;好吃的又因不利于加工等原因不受企业青睐,农民则更看重产量。”刘代银说,现在有了一大批优质品种可选择,经过1-2年探索,一定能在好吃、加工划算、产量高之间找出最有潜力的品种。下一步要向各地农技部门、加工企业和种粮大户推荐,建基地,发展订单种植,让优质稻变优质米。

成都花中花农业公司供应部负责人郑树江听说“稻香杯”结果出炉后很高兴,“以前都是自己跟种子企业对接,现在政府帮忙建起优质品种库,将作为订单种植重要参考。”

精准补短板重塑“川米”形象

我省水稻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左右,总产量1500万吨以上,均稳居全国前列,杂交稻制种面积也居全国第一,研究应用全国领先。2013年开始,全省优质稻种植占比每年都以10%以上速度递增,今年逾1600万亩。

“但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四川杂交稻产量高却口感差。”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优质米,而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产销衔接不紧密,品牌效应不强。”

刘代银介绍,全省水稻订单生产面积仅285万亩,不到优质稻种植面积15%,尤其混收、混贮、混加工现象仍比较突出。品牌多而小、多而散,设计包装和推介力都不够,无法形成像“五常大米”“盘锦大米”这样的知名品牌。

目前,成都大型商超高档优质米以泰米和东北米等外地品牌米为主,本地产仅占10%左右。“川米”形象亟待重塑。

“大力推广优质稻,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并打造有影响力品牌,四川才能在周边夹击中走出一条有竞争力的路。”中粮集团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徐元得认为。

我省已明确,力争到2020年优质稻面积达2400万亩,其中二级以上达1000万亩,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优质稻米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加快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建设优质稻基地、搭建全产业链发展平台、提高“川米”知名度,将是重点。

我省将打造优质稻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如川南发展“优质中稻+再生稻”和酿酒用优质糯稻,川东北发展富硒稻,川西南扩大粳稻种植。优先发展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积极发展加工专用品种,发展区域特色和地理标识稻米,发展“稻鱼”“稻鸭”特色综合种养。我省还将加强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标准化绿色生产。“3年左右再开展‘稻香杯’评选,更加向好吃指标侧重。”刘代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