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镇富硒大米(富硒大米基地)

硒宝 12-31 18:07 149次浏览

春光四月,来到太仓市金满仓米业有限公司,只见碾米车间内机器轰鸣,一粒粒“富硒大米”跃动在加工流水线上。经过全自动碾米机处理后,工作人员将大米真空包装、冷藏入库。仓库内,包装好的大米已经摞成了一座座小山。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前阵子我们收到了客户1500吨大米订单,正在加班加点赶工。现在还不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库存稻谷都不够了,‘农忙’提前开始了!”看着这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兴奋地说。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这家米厂就坐落在东林村合作农场内,杨林塘河穿村而过。两岸,春风吹过绿色的麦浪,一望无际。

对东林村来说,丰收的“高光”时刻来之不易。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出名的“薄弱村”,村集体资产不足200万元。2010年5月,为了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共享收益,东林村、东林劳务合作社、东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东林村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合作农场成立后,东林村实行集中管理、连片经营,并创新实施“大承包”“小包干”的生产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创下了9个人耕种2200多亩土地的“奇迹”。据统计,东林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从2004年的70万元一跃到2019年的2553万元,其中农资企业实现1747万元收益,包括农场营收315万、米厂营收152万等,村级总资产已超2亿元。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生产效率提上来了,产量随之蹄疾稳升。高产量的稻米收割完后,田里数不胜数的秸秆该何去何从?东林村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秸秆饲料化产业研究院”,把“没人要”的秸秆变成羊爱吃的青贮饲料,闯出一条秸秆处理新路,更创出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东林模式”。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离大米加工厂不远,就是秸秆饲料厂。还没走进厂内,目光就被眼前堆满的白色“大圆桶”所吸引。厂房内,只见两台秸秆包膜机正在飞速运转,白色透亮的一层层膜紧紧捆住秸秆,不出45秒,一个圆滚滚的秸秆“打包”完成。随后,两台夹包机便轮番上阵,将“打包”完成的秸秆运输至集中点进行发酵。在秸秆饲料厂内,这种忙碌的景象已经成为常态。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秸秆打捆包膜时,就自动添加了发酵剂生物菌。温度低的时候需要发酵半个月,温度高的话一个礼拜就能发酵完成。”东林村监委会主任张耀忠介绍说。打包完后,秸秆的“使命”尚未完成,发酵后的秸秆被制作成羊爱吃的饲料。在东林村羊厂,3500头本地湖羊嗷嗷待哺,秸秆饲料占湖羊食谱50%以上,平均每头羊每天可消耗3.5公斤秸秆饲料。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走进羊舍,一只只本地湖羊探出栅栏,低头嚼着饲料。这样的羊舍,在东林村一共有12幢。在成群湖羊的脚下,由铁链连接着的“肥料床”收集羊粪,再将羊粪导入生态肥料厂,加工成有机肥料,浇灌稻麦田和生态果园,为农产品提供养料,年均生产量可达6000吨。与传统粪肥相比,加工后的肥料更加提升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同时化肥用量减少约60%,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提升至4%。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据统计,目前合作农场建成农田2200亩,粮食生产全程实现机械化,化肥替代率50%;占地50亩的生态养殖场,年出栏6000头;有机发酵肥厂发酵羊粪肥3000吨;完工的4万吨级秸秆发酵饲料厂将填补国内工厂化生产发酵秸秆饲料的空白。

至此,东林村打造出了一套以“猪、羊—肥—稻、果”为主的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该模式荣获“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证书。通过机械化收割,稻麦秸秆捆包、发酵、制成饲料后,喂养生态湖羊,再将肥羊过腹消化产生的粪便、沼渣、沼液等制成有机肥料,通过电灌站、输送管道等方式输送到农田中,实现“过腹还田”。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这种“一根草、一片田、一头羊、一袋肥”的循环模式,不仅让东林村的循环农业模式远近闻名,而且地产的富硒大米、生态湖羊肉、翠冠梨等也广受欢迎,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源泉。近年来,东林村的村级经济、人居环境、民生保障等得以全面提升,先后获得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民主管理示范村、苏州市十大幸福乡村、太仓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对于未来的规划,“当家人”苏齐芳心里有本账:“循环农业是我们的特色,必须把循环产业链再拉长,链条越长收益才会越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围绕农旅融合目标发展乡村旅游。”

穗月广场、味稻公园、铜钱湖……翻开乡村旅游规划图,一个个“乡味”十足的名字跃然纸上。“我们规划在丰收路和稻香路范围内打造成集漫步、打卡、休憩的‘味稻公园’,今后还会建彩色透水路、景观桥等,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乡野乐趣。”苏齐芳说,穗月广场工程也在同步推进,游船、和笨猪羊驼玩耍、亲子农耕体验等互动“农味”十足。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漫步在东林合作农场,水清岸绿,处处田园风光。不远的将来,彩色的透水路在田间伸展、在风车里住民宿、品尝刚刚摘下水的水果……随着农田展示区工程、旅游拓展工程、亲子教育拓展区工程等一批旅游配套设施陆续建成,一个集生产、休闲、餐饮、体验、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交汇点记者 范昕怡 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