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山富硒大米(富硒大米厂家)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主任 李飞龙
我是湖南大学原定点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李飞龙,2014年5月挂职隆回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今年7月结束扶贫挂职返回学校。根据国家安排部署,湖南大学定点扶贫邵阳市隆回县,重点帮扶虎形山瑶族乡,并在该乡白水洞村开展驻村扶贫。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代表发言,现就四年来定点扶贫工作情况与个人感受,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进行汇报,请批评指正。
初次进入虎形山地区,就被当地的美景与独特的花瑶民俗所吸引,但更被贫困户的状况震惊,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没有想到现代社会还有如此贫困的状态。作为一名高校派出的扶贫干部,我是否可以以解刨麻雀的方式在当地开展驻村扶贫,培养当地致富能手成为致富带头人,致力于形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设,培养永不离开的扶贫队伍呢?
2014年9月,我开始调研虎形山瑶族乡的水稻、金银花、猕猴桃、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产业的生产情况,对周朋、白水洞和岩儿塘3个村开展水土调查,了解到白水洞村日照时间长,灌溉用水充足,其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在从海拔600米到1300米的梯田中还遗存着两个清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房;经检验,白水洞村土壤中硒含量适宜且无重金属污染。2015年1月,我决定利用虎形山高寒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将白水洞村作为“定制农业”与“定制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地,开展高山富硒水稻种植实验。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种植风险,我联络了十余名热心人士,按“三出”原则参与众筹以获得富硒大米,即:出资,购买生产资料、回购稻谷;出人,邀请参与3-5户家庭到项目实施地周末游;出力,发挥各自优势,为项目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围绕富硒水稻种植与旅游发展需求,我邀请了湖南金健种业和隆平种业的专家提供种子资源;选取了市场上成熟的有机肥品牌;同时湖南大学各相关专业也积极参与:化学化工学院提供富硒技术、环境工程学院负责水土环境动态监测、生物学院负责病虫害防治、设计艺术学院负责包装设计与品牌打造、计算机专业负责打造电商平台,为项目成功实施提供有效保障。当年试种70亩,种植户33户(其中贫困户16户),我们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肥、药,使村民实现每亩增收1100元,农户共增收7.7万元。与此同时,安排隆回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士到白水洞村开展接待礼仪、非遗项目的表演培训,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娱活动,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并指导贫困户改建农家乐,增加接待能力。通过邀请参与众筹家庭40余户前来旅游,为当地带来了成规模的旅客团队。众多游客的到来与富硒水稻的增收,帮助贫困农户树立了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旅游脱贫致富的信心。
2016年,辅导致富带头人李修祥带领村民注册了隆回九凤白水洞富晒水稻专业合作社,将 “花瑶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术、外观设计等内容授权给村集体在合作社持股25%,并明确村集体获得的分红用于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等工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同时,辅导致富带头人邓碧前注册了隆回县发瑶白水洞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民俗节目表演、导游讲解及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
通过定制农业与定制旅游项目的实施,催生了白水洞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村民开始自发修建农家旅社,恢复传统民俗活动,修复传统农业设施。由2104年的1个农家乐发展到目前的10个,形成了梯田、民居等10多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人数从2014年的不足50人次增加到现在的20000多人次。白水洞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村落老百姓的干劲,激发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老百姓由“带着干”到“自己干”,吸引返乡创业青年12人。
在做好白水洞村驻村扶贫的同时,我也关注湖南大学学科与隆回县相关项目的结合:一是着力帮扶隆回县发展职业教育,筹措各类教学设备设施价值300余万元,通过“培养一个职业技工,致富一个家庭”的工作思路,帮助贫困学子实习就业。引进湖南大学战略伙伴北汽集团株洲分公司与隆回县职中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北汽定制班”,实行定向就业。先后筹措资金110万元,开展各类培训班近十个,培训6000余人次;先后选派33名研究生支教,直接受益学生2000余人。二是开展智力帮扶,组织管理与建筑学科专家开展乡村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与改造47项。三是协调校内外资源,形成扶贫合力,先后争取到各级部门和企业资金800余万元。联合10余所兄弟高校,在花瑶语言保护、经济作物栽培等领域协同发力。动湖南大学校友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组织校友到虎形山乡开展公益扶贫活动,筹措100万元设立“花瑶文化扶持基金”。
在隆回开展定点扶贫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湖南大学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为我开展扶贫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与机制保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认为定点扶贫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一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片新天地,通过到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志愿支教和创新创业活动,深入了解基层民情,体验了扶贫开发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发展变化,增强了高校师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信心;二是高校基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与特色需求,凝练出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了科技成果,精准扶贫正在成为高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新阵地;特别是我本人通过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心创业,深刻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无限创造力,同时为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民间手艺人深深感动,在此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才干,还得到了众多正能量的激励。
最后,我个人认为扶贫过程中要换位思考,贫困地区群众承担风险能力弱,获取与配置资源不强,在引入与实施扶贫项目时,要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特色,高度重视项目的可操作性,充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为贫困地区打造可行的产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