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富硒大米酒(东北有机富硒大米)

硒宝 12-30 10:10 104次浏览

新华社长春3月7日电 题:“花儿”开在田野上——记农业战线的三位女将

新华社记者张博宇、薛钦峰、李典

惊蛰已过,吉林大地上的春耕大幕徐徐拉开。记者在一线走访中,遇到了三位风格迥异的女性,相同的,是她们都奋战在农业一线,并且个个撑起了一片天。

女人如花,当“花儿”开在田野上,又能绽放出怎样夺目的光彩?

怒放牡丹 “农嫂”玉米走向世界

如果你在世界各地大型超市里见到来自中国的真空包装甜玉米,那很可能是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东北农嫂”食品公司。“农嫂”,指的就是今年54岁的隋书侠。

隋书侠曾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年少时全家6口人只有5亩玉米地。她出外闯荡,做过出租车司机,开过饭店,投资过汽车配件和矿泉水。直到2012年,外地的朋友托她在公主岭购买鲜食玉米,让她意识到家乡的玉米也是“宝”。

“公主岭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我们这里产出的玉米产量高、品质好,大有文章可做。”说干就干,2012年,隋书侠注册商标,联系种植户,当年秋天便生产出40万棒糯玉米。但由于缺乏经验,一穗也没卖出去。

不服输的隋书侠马上调整了种植品种,瞄准年轻人更喜欢的鲜食甜玉米,并带上自己的产品奔走于各大展会。凭着玉米甜糯的口感和良好的品质,她收到越来越多的订单。

如今,隋书侠的企业年加工鲜食玉米达一亿穗,产品远销16个国家和地区。鲜食玉米的种植规模也达到了2000公顷,带动1000多户农民参与增收。

傲雪蜡梅 “大米姐”的田园梦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管延丽的前半生里是应有之义。

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的管延丽,一个人打理16亩水稻、14亩玉米和4亩西红柿。那时候经常天还没亮,她就要赶着牛车进城。种了4年地,她发誓要离开农村。

她如愿嫁到了城里。但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管延丽夫妇双双下岗。无奈之下,夫妻俩做起了粮油生意,起早贪黑,利润微薄,还曾被骗,后来总算渐渐站稳了脚跟。

但家乡的好大米始终卖不上好价钱,这成了管延丽最大的“心病”。2011年,管延丽在家乡柳河县找到一处位置偏僻、怪石嶙峋的火山岩地,与专家合作尝试培育富硒大米。两年后,“大米姐”品牌大米正式问世。

如今,“大米姐”的种植面积已扩展到2.7万亩,带动了柳河县2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富硒米乳、米粉、米酒等深加工产品相继“上线”,乡村旅游也做得风生水起。

“我年轻时想逃离农村,现在我的全部希望都在农村。”今年54岁的管延丽说。她计划建一个真正的田园综合体,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更紧密结合起来,绘出自己的“田园梦”。

亭亭荷花 “莲妹子”爱稻香

28岁的蔡雪没有把她的青春洋溢在一线城市的高楼间,而是播撒在了家乡的稻田里。

2013年,英语专业毕业的蔡雪“漂”到上海,成为一家公司的高级员工。一年多后,她回到家乡吉林省舒兰市搞起了水稻生产。“我不想重复过去传统的种植和加工销售,我要把它升级成现代农业,让好米卖出好价钱。”蔡雪说。

回乡后,她号召大伙成立水稻生产合作社,统一发放种子化肥,统一标准管理;又注册了“三莲”牌大米商标,通过了有机大米认证;紧接着,“可视农业系统”“私人定制模式”“大数据指导田间作业”等等“新玩法”纷纷上线。

经过几年的发展,蔡雪的合作社吸引了50多户社员,带动160余名村民就业,每户社员年均增收6000多元。

2020年9月,蔡雪获得了“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田野里的尘土不仅没有遮掩如花女子的芳华,反而为她赋予了泥土的芬芳。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