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速溶茶价格(富硒速溶茶的功效与作用)
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生态茶园
茶文化 茶产业 茶科技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茶区乡村振兴指出了实现路径,也赋予了茶产业更高的历史使命。
早在2004年4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调研时就曾指出,要面向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抓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抓好标准化生产和安全质量,抓好精深加工和营销网络建设,抓好茶文化的发掘和相关产业的拓展,努力促进浙江茶叶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近20年来,中茶所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引领茶学科发展、支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坚持科技创新、弘扬茶文化,立足浙江、服务全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中茶所聚焦茶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沿科技问题,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设立10个科研团队,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茶树生理与栽培、茶树病虫害防控、茶叶加工与精深加工、茶叶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研究,不断增强高水平成果供给能力。
茶树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源。持续开展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工作,建成了国家茶树种质圃(杭州),收集保存了我国20个省份及印度、日本、肯尼亚、韩国等9个国家的各类种质资源共计3700多份,是世界上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种类最齐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茶树种质圃。开展1500多份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信息大数据分析平台(TeaGVD)。发掘了百余份优异种质资源,为茶树育种提供了重要亲本材料。完成了我国绿茶主栽品种“龙井43”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组装,鉴定了一批与农艺、品质、抗性等性状相关的特异基因,开发出了首款茶树高密度基因芯片和一批功能性(高儿茶素、低咖啡碱、高苦茶碱等)分子标记,提高了茶树育种效率。近20年来,中茶所选育“中茶”系列登记品种4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4个,育成品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龙井43”“中茶108”成为绿茶产区主推品种“,中茶108”成为2010年以来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新育成品种。
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安全质量研究,为茶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中茶所提出了不同生产模式茶园适宜氮素用量控制指标、茶园养分最佳调控管理技术,研制出茶树系列专用肥;构建减肥增效集成技术模式,率先在浙江省示范推广,实现化肥减施25%~46%,茶叶增产4%~35%。该技术先后入选浙江省和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创制出茶园主要害虫高效性诱剂、LED杀虫灯、双色诱虫板等高效精准绿色防控系列产品,在全国十余个省集成应用超过200万亩,示范区化学农药平均减施76%,茶叶增产12%,高风险农药残留零检出。该技术入选科技部“科技精准扶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研制从茶园到茶杯的系列技术标准并应用,推动了茶叶标准化生产。牵头制定或修订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74项,涉及茶树种苗繁育、标准化茶园管理、茶叶标准化加工和茶叶质量检测等,积极参与指导全国“标准茶园”和“标准化茶厂”建设,推动了我国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提出了茶园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技术,建立了490种农药的高通量检测和典型化学污染物高效精准检测技术,该成果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精深加工和多元化利用技术研究,为茶叶品牌发展注入活力。中茶所以提质、节能、定向加工为目标,研制出名优针(芽)形绿茶、扁形茶(龙井茶)、炒青绿茶(香茶)、工夫红茶等连续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创新了绿茶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发了栗香绿茶、花(果)香红茶、γ-氨基丁酸茶定向加工技术,可实现规模化、连续化生产,产品价格比传统加工技术提高20%以上。突破了机制龙井茶加工技术瓶颈,实现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生产效率是人工的60多倍。发明茶多酚、茶多糖、咖啡因、茶色素、茶氨酸、茶黄素等功能性成分提取制备技术;研发了高品质低能耗速溶茶加工技术,突破了传统茶提取物色香味失真的瓶颈,构建了基于食品(饮料)专用原料茶、高品质专用速溶茶、高活性茶功能成分制品等三大类产品的夏秋茶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该成果获得2020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出低咖啡因茶、超微绿茶粉、高香冷溶速溶茶、鲜茶固体饮料、γ-氨基丁酸茶、茶氨酸保健食品等一大批新产品,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带动了一批新兴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大门
坚持弘扬中国茶文化,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魂
加强学科建设,补齐茶文化研究领域的短板。为做好中国茶文化的守正创新,中茶所专门成立了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与文化传播中心,组建了茶业经济与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茶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定期发布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开展云南傣族茶俗、广西三江侗族茶俗、藏族茶俗、湘西擂茶、土家族油茶等茶文化的发掘研究。
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积极传播茶文化。编写出版《茶艺培训教材》系列丛书,开展茶艺师、评茶员等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技能人才5000多人次;积极开展茶科普“四进”活动,以“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学会”等网站、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设科普云课堂,举办“全民饮茶日”“挑战100问茶知识有奖竞答”等活动,全年超过一千万人次参与,有力地传播了茶文化、科普了茶知识。
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编写出版《茶知识100问》中英双语、Know tea, Know life英文科普读本,开设国际茶文化线上讲座,连续举办“国际茶日美美与共云茶会”“全球茶学院所长会议”,彰显了中国茶文化和茶科技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中国政府设立“5月21日国际茶日”提议,并获得第7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积极参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为其成功入选贡献了力量。
坚持产业服务,助力茶区乡村振兴
积极与全国80多个产茶县(市)建立科技战略合作,积极参与中组部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科技特派团和浙江省山区26县等重点地区的科技帮扶,接力选派科技特派员,建立专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深入产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与科技帮扶,推广应用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有效推动县域茶产业发展,帮助茶农增收。
科技特派员持续接力,服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03年开始,中茶所连续选送15批166人次省派科技特派员、3批22个团队科技特派员,入驻浙江省磐安、缙云、武义、文成、庆元等19个县。派出6个科技特派团,服务陕西、贵州、广西等地。在浙江磐安县双溪乡,通过推广“中茶108”等良种,使当地茶园的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从10%提高到90%以上。在浙江淳安县文昌镇,通过建立良种“龙井43”优质高效示范茶园、标准化茶叶示范加工厂、扶持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措施帮助发展茶产业,该镇已发展成为淳安县9个茶叶强乡镇之一,全镇茶叶产值从2002年的554万元增至2022年的4221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在广西三江,协助当地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开展茶园草害有机防控技术难题攻关,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或人工除草的成本,实现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茶园生态环境友好。
坚持科技示范,辐射带动茶农增收致富。通过打造一批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农户,以点带面,促进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辐射应用。如在滇西边境山区的云南双江县,中茶所从2003年就选择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科技帮扶示范基地,通过协助构建“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管理模式,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通过16年的努力,建立起了分散小茶农衔接现代农业新模式,该公司从销售额不到300万元的小企业变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3亿余元,带动周边大批茶农脱贫致富。在秦巴山区的陕西紫阳县,从2016年开始,中茶所把紫阳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科技帮扶示范企业,帮助创新研发“硒香茶”系列产品,次年企业就新增销售额5000万元,不仅公司收购茶农的鲜叶价格每公斤增长了40-80元,由于新产品效益好,公司还集中周边中小型加工企业合力生产“硒香茶”,有效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和带动茶农增收。
以特异品种开发为基础,推动地方茶产业“三品融合”发展。中茶所在产业服务中,注重挖掘地方茶树资源,选育特异新品种,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中茶所联合浙江天台和缙云农技推广机构,利用当地的芽叶突变资源,选育出黄化特异新品种“中黄1号”“中黄2号”,并在当地推广种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茶叶加工工艺创新和产品标准制定,协助打造“天台黄茶”“缙云黄茶”区域品牌,前者已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后者入围浙江知名农业品牌百强。通过“三品融合”形成的黄化茶特色产业,带动茶农人均每年增收万元左右。
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三茶”统筹的建议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下,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其中,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核心目标,茶文化起引领作用,代表着产业软实力;而茶科技则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代表着产业硬实力。只有茶文化与茶科技双向发力,持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营造良好的营销流通环境,才能使茶产业真正成为茶区的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茶农得实惠,实现共同富裕。建议茶区各级政府成立三茶统筹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加强领导,组建由农业、科技、文化等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专门机构,具体落实三茶统筹的各项任务。
抓好茶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深入发掘各地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强化茶叶相关的人类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加强茶文化教育和培训,培养高层次人才;借助新媒体,加强茶文化宣传,讲好中国茶故事,发挥中国茶文化的载体作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茶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国茶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抓好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茶叶生产布局,稳定现有茶园面积,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和效益。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推广绿色生产加工技术,生产生态低碳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渗透融合,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农文旅,促进技术、品牌和业态全方位创新。
抓好茶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转化应用。重点围绕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压力持续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产值不高”等问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使科技成果供给充足,科技贡献率大幅度提升。着力加强茶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茶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工程、智能装备、大数据、物联网等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茶学科发展,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研机构要加强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打造各类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地方产业特色,推广新品种、绿色生态关键生产技术、节能省力或智能环保的茶园耕作、茶叶采摘、加工机械装备,集成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模式,真正让科研成果惠及茶区和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