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

硒宝 12-27 10:12 150次浏览

陕甘“茶马古道”与安康回族分布

马 文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摘 要

“茶马经济”自唐代以来,相继被宋、明、清几朝定为国策。隐秘在秦岭山脉的高山峡谷、陕甘地带的丛林草野中的陕甘茶马古道历史较西南茶马古道更为悠久。《新唐书》载:“金州土贡:麸金、茶牙……”据《华国志·巴志》载,金州(即今紫阳、安康一带)境内“西城、安康二县山谷”。”

依此探讨安康回族分布的历史格局原因及“陕甘茶马经济实践”,弘扬不同族群、宗教间的友好交流与文明对话,探讨新形势下“茶马经济”合力与循环发展思路,围绕安康市打造西北生态经济强省目标,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盘活陕南的青山绿水,将陕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寻找一条既能保护陕南青山绿水又能拉动陕南经济发展之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为省、市各级政府制定陕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陕甘“茶马古道” “茶马经济实践” 清真寺 回族迁徙

一、关于陕甘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一词源于古代中原与边疆的“茶马互市”。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稳固边疆,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装备骑兵。而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喜吃牛羊肉、奶酪,菜蔬果品很少,需要用茶去油腻、助消化,因而,对茶叶的需求量极大,甚至到了“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程度,《宋史》卷二十六卷曰:“一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基于这种需求互补,从唐代开始,朝廷就实行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宋、明、清几朝皆定为国策。《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载:“(中唐)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广为人知的川藏、滇藏茶马古道是川滇地区走向西藏的贸易之路。而陕甘茶马古道则是把川、陕茶叶运至甘肃等地,与西北少数民族换取马匹的贸易通道,这条古道的源头位于安康市汉江上游,秦巴腹地。西北大学教授李刚通过考察、考证、研究指出:“陕西是全国饮茶和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茶马古道的主干道,比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更悠久。”紫阳自唐代开始归金州辖区,紫阳生产的“茶芽”(今“紫阳毛尖”前身)作为贡品其时已饮誉朝野。《新唐书》载:“金州土贡:麸金、茶牙……”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茶经》(唐)陆羽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记载茶的产地时写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陆羽将安康产茶区划归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所产“香茗”等皆纳贡之。

当时朝廷将茶叶列为金州地区仅次于黄金的第二大贡品牞并沿丝绸之路,远输西域各国。安康市紫阳毛尖茶从此时起“每岁充贡”。

1985年,陕西省考古队在汉江沿线进行野外考察时,于安康市紫阳县宦古镇小腊子园遗址发掘出胡弦带板勾和波斯银币(现均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安康历史上曾与西域通商的另一佐证。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陕西安康紫阳焕古乡发现1枚唐波斯银币。无郭,宽平缘。正面中间有头戴王冠的波斯王头像,其外饰连珠纹1周。背面中部饰1塔状图案,两侧有持枪武 士,周布连珠纹1周。银币径2.7、厚0.1厘米。)

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为安康辖区茶叶开辟了广阔的西北市场,安康市的紫阳茶曾左右陕西全省茶市千百年。由于《茶马法》开始制定和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当时东南茶叶产地远离边关易马市场,运输不易,故私茶出境数量远不如安康辖区茶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用马所易茶不能满足需要者,大多从此输入。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这是关于安康茶区的最早记载。到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陕西通志·茶马志》雍正版),紫阳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新唐书》记载的金州土贡有茶芽,国家档案馆珍藏的《大清征茶令》记录了紫阳贡茶的历史。自从大唐帝国的第一个茶马互市催生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之后,这条古道便在陕甘境地绵延,最终汇入丝绸之路。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唐肃宗至德元年,在内蒙古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明万历年间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计量单位),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正如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陕甘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茶马古道的千年古树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成千上万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古道上艰难行进,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打破了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也是用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一条通往域外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和超越之路。著名茶文化专家、作家丁文说,历史上,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古道沿途绘制、雕刻的大量佛陀、菩萨、日月星辰等形象,却激发了商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韧性,衬托出人生的意义、价值、神秘和神圣。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茶马交易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秦、晋商人在西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为西北乃至域外送去了绿色,拉回了民间役使、军队征战所需要的大量良骡和良马。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根据古文献记载,回鹘、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茶”的读音在整个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j”,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唐朝时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之一;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办理茶叶文件

据西北大学教授李刚等专家考证,陕甘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为: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西北大学教授李刚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时说:“提及茶马古道,大家普遍觉得在云南。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前两者均是由陕西商人利用政策机遇而开辟的,后者也有陕西人的参与。陕甘茶马古道则是把川、陕茶叶运至甘肃等地,与西北少数民族换取马匹的贸易通道,这条古道开茶马交易之先河,比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更为悠久。”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二、元、明两代回族进入安康及其分布

(一)安康地区回族溯源

史书记载,元八年(1271),原长安以马姓为代表的回族穆斯林始移民安康。

据1989年版《安康县志》800页第三十二篇《宗教》:元代最早来安康的回族穆斯林是西安小皮院马姓,开始在汉江南岸,拓荒种枣,以牧宰牛羊,经营皮张为业,世称“枣园马”。由于安康是山货土特产商品的集散地,此后,南京水西门等地各姓回圌民陆续前来,以经营茶叶、牛羊皮、药材等,对繁荣安康市场,发展山货特产起过重要作用。因回民全民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进入安康之初,只在汉江边沙滩上做礼拜,后集聚定居者日多,便在城内修建清真寺。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续修陕西通志》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赛义德(后人称赛伊德巴巴)从南京水西门七家湾一带迁居安康,在安康清真城内寺讲经传教,为安康第一任阿訇,无常后葬于安康老坟石板房,后代人改称马姓。亦称马海提不。第二任阿訇茶巴巴,本姓马,甘肃人,来安康经营茶叶,有丰富的伊斯兰学识,被穆斯林群众留住,任城内寺阿訇。他注意培养伊斯兰人才,无常后葬于老坟花栏子墙。第三任阿訇阎伊玛目,注重寺坊建设,无常后葬回民老坟地。历史上把城内寺称为“阎坊”,现在安康的阎姓,为其后裔。他们是被安康众穆斯林世代赞颂的三位大阿林,称为三位巴巴。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茶马古道回回村庄

《明史·西域传》载:元末明初,回回人“居甘肃者尚多”。又据《回教在甘肃》载,“甘肃在明代,几乎回民全部区域”。陇南市徽县民宗局官方博客介绍,位于陕、甘茶马古道的甘肃陇南徽县东关清真寺,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同样位于陕、甘茶马古道的陕西略阳县城关镇的北街清真寺,其创建年代在明洪武1368年—1398年间。

1985年,陕西省考古队在汉江沿线进行野外考察时,于安康市紫阳县宦古镇小腊子园遗址发掘出胡弦带板勾和波斯银币(现均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安康历史上曾与西域通商的另一佐证。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据以上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推断安康城内寺第二任甘肃籍阿訇茶巴巴,来安康经营茶叶时间界限为1398年前后。据此,以逻辑推断,明永乐、宣德年间,当时新疆、甘肃的穆斯林已与当时的西城县(今安康)通过陕甘茶马古道有了茶马贸易往来。那么当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管辖的静宁州穆斯林商人在此时间已到安康经商。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至清时,通过大量实物、石碑考证,安康穆斯林来源有四:

①、据《安康县志》等史书记载,元八年(1271),原长安以马姓、安姓为代表的回族穆斯林始移民安康。

②、明定都南京后,曾派大批军民到西南、西北驻扎,后大部分人在当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这其中又有很多回民。如云南寻甸马氏《族谱》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姓马。”再比如青海化隆《莫氏家谱》载:”详考我莫式,尚有士焉,生著金陵,长养南京珠玑巷。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至明、清时期,南京水西门内七家湾一带以纳姓、常姓、童姓、乌姓、班姓为代表的回族穆斯林在陣陣涛声中从水路舶船而来。

可以推断安康城区汉江段的地名“水西门”来源于南京“水西门”,老家南京藉回族人异地复名,同样是怀念家乡的表现。

③、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记载:朱元璋为了恢复生产,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明朝统治者制定了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又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明洪武帝后的明永乐、明宣德、明成化年间,史学界称,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有了进一步提升。国内民族大迁徙具备了政治、经济条件,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回族哈之吉等人主持集资在略阳县北门外建造清真寺。曾名称“静宁寺”。又据陇南市徽县民宗局官方博客介绍,位于陕、甘茶马古道的甘肃陇南徽县东关清真寺,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曾名称“静宁寺”。再据《略阳乡土志》载,后期建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的西乡县清真北寺,原名也是“静宁寺”。此后,散居在陕、甘茶马古道的静宁州穆斯林又陆续在汉中沙河坎、贯子山、私渡河、柳树店等地建造清真寺。

这些散布在陕、甘茶马古道沿途的清真“静宁寺”,有力地阐明了自明洪武年后,“静宁人”逐步走出家乡,在悦耳的驼铃声中通过陕、甘茶马古道辗转经商,相继定居茶马古道沿途重镇,如略阳、茶镇、汉中、西乡、安康等地。在安康、西乡等地“围寺而居,面市而生”后,不忘家乡“静宁”遂取名清真寺为“静宁寺”。

④、1644至1873年间,特别是清同治年间,捻军起义失败后,部分义军躲避战乱,携家带口翻越秦岭移居安康。移民安康的回族,其代表姓氏有禹姓、马姓、寇姓、满姓。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后嗣为其始祖所立墓碑记载:“始祖禹开云,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顺治年间,跋山涉水,来到兴郡安邑(陕西安康),住在梅子铺东、越河西岸(越岭关)。”

这四路回族移民成为后来安康穆斯林成份主干。

(二)异地回族经济生活方式

据2003年《安康地区志。大事记》,1271年,回族人始来安康定居。

由于回族宗教信仰的特殊性,除了经商贸易、务农外,清真饮食业便成为当地回族群众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 。民谚道,“回回两把刀,一把切蛋糕,一把宰牛羊”。直到今天,安康城的回族群众仍以清真饮食、肉食、糕点、饮食、茶叶为其主业。饮食业门店醒目处都标有“清真食品”标识。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清光绪八年(1882)赐进士出身、孝义营都司哈元祥专为陕西安康新城清真东寺定做的香炉

伊斯兰教规范着回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伊斯兰教崇尚经商,在穆斯林看来,经商是真主喜爱的职业,那些依照伊斯兰教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将会被给予高贵的荣誉。此外,在经济活动中伊斯兰教推崇互惠互利、公平交易、反对投机取巧的原则。《古兰经》中有“伤哉 !称量不公的人们;当他们从别人称量进来的时候,他们称量的很充足;当他们给别人或称给别人的时候,他们不称足不量足;难道他们不信自己将复活,在一个重大的日子吗?”“我的宗族啊!你们应当使用充足的斗和公平的称,你们不要克扣他人应得的财物。“他曾规定公平,以免你们用称不公,你们应当秉公的谨守衡度,你们不要使所称之物分量不足。”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清代安康文物大型香炉

这此经文将回族的经商行为置于内心的道德自律和契约化的他律之上,为回族赢得了良好的商业信誉。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安康铭刻遗存碑头

我们可以从同治年间起义前后陕西回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变化中窥之。起义前,陕西回民的经济结构是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商业。又因为伊斯兰教对回族饮食有诸多禁忌,所以回族人在满足自己饮食需要的同时,开发出了一系列链式产业。这个链式产业从牛羊骡马的饲养开始,由此派生出运输业、牛羊骡马行到农闲时节的骡马贩运,屠宰业又派生出清真饮食业和皮毛加工业等。起义后,陕西回民的地产被没收入官,其经济结构变为以商为主,清真饮食业成为这一时期陕西回族主要从事的经济活动之一,规模增大,但因为战争留下的创伤而发展缓慢。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安康清真寺铭刻遗存清代石香炉

马光启在遗著《陕西回教概况》一文中有 “省内有回教居民,中等营业除牛羊肉行为大宗外,其他商业则不过少数。由此可知回族的宗教文化特征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支撑回族适应经济生活变迁的强大动力。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50年代安康清真寺塔,毁于1983年水灾

在清代回民起义后艰难的经济生活中,遵循着伊斯兰教的宗教思想和经济思想,找到一条新的适宜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慢慢走出困境。使得大部分回民结束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结构,被商业贸易经营取而代之。

(三)商业经济与人口流动

明代初期,回族已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商业经济已与回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明代回族商业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回族在对外贸易中已失去原有的地位,经营范围则从相对集中的城镇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边疆塞外和周边的陆上邻国;经营的商品亦已呈现多元化。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明代社会是一个具有相当流动性的社会。这种社会的流动性,涉及到各个社会阶层,从卫所之军、士人、农民,乃至商人、工匠、僧道,无不都是构成社会流动的重要力量。社会流动的加剧,其结果则是导致户籍制度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客籍与附籍。尤其是商籍的出现,更是证明商人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从时间上看,明初除官方有计划的人口迁移之外,社会基本缺乏流动性。明初后,社会流动性加大。不同地域的回族先后来到安康区域后,沿陕甘茶马古道分布定居,如紫阳县城及瓦房店(今紫阳县向阳镇境内)、洞河镇,安康城区及恒口镇越岭关、瀛湖镇前进村,岚皋县城、平利县城、宁陕县城及江口镇、汉阴县城、石泉县城、旬阳县城及蜀河镇、神河镇、双河镇。

(四)安康城区回族方言

回族方言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后,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对话中国思想、会通中华文化的产物,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外在表象。历史上的安康,人口的变动较其它地区最为频繁。安康是少数民族杂居区,境内少数民族均为迁入者。安康城区回族对内使用多为回族方言,对外多以中原官话交流。安康老东关回族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是汉滨区城关方言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普通话发阴平(一声调)的,安康城区回族方言多读轻声,普通话发阳平(二声调)的,安康城区回族方言多读阳平,普通话发上声 (三声调)的,安康城区回族方言多发去声,普通话发去声(四声调)的,安康城区回族方言多发阴平。基本接近关中话语音。在构词,语音方面别有特色,明显区别于安康当地方言。而在这些方言词中,安康穆斯林使用波斯语词汇频率又大于阿拉伯语词汇。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安康方言以汉语为载体,兼收并蓄了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古汉语、甚至儒教、佛教常用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词汇。

安康境内到底有几种方言?学界有论: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湘语(田禾话)、赣语(牛蹄话)混合方言区。

尽管安康方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作为中原官话片的安康城区回族方言,迄今为止,相关论著中对此却很少涉及,缺乏研究。

方言的形成与移民的迁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是从移民开始的。”历史上的安康,战乱、避祸,归属的更迭,导致安康地区人口的变动较其它地区最为频繁。

从安康地区的历史进程看,安康处于东西南北交汇之地。方言专家周正教授指出:“历史上这里的语言变化较之于我国其他区域也是最为频繁的,因为人口的变化也必然带来语言上的变化。”

安康回族穆斯林如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围寺而居,面市而生”, 早期,由于交通闭塞,加之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穆斯林与外界交往面狭窄,如此安康回族内部通用语言积久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方言。每个清真寺都形成一个“坊”,“坊上人”内部交流均使用“坊上方言”,即安康回族方言。

安康城区回族人口多集中在汉滨区老城办事处老东关区域,人口近3万人。

三、开发“茶马经济”,盘活陕南青山绿水

“陕甘茶马古道”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通过“陕甘茶马古道”沿途分布,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学习汉民族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为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经济上充分表现出了以商业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林业、牧业、副业多种经营并举、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少数民族经济特点。

安康富硒茶平镇(安康富硒茶园)-硒宝网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优化存量,做优增量,推进大调整、大协作、大循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打造陕西产业升级版。“陕甘茶马经济实践”所体现出的精神与其是相适应的,也是大有作为的。

日前,第十四次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工作座谈会在汉中市召开。陕西省省长刘国中强调,要立足陕南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努力实现陕南高质量发展。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汉江两岸气候温和而湿润,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且含硒,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营养丰富。“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目前安康辖区茶叶开发仍处于粗加工阶段,而开发前景较好的有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茶用品等仍是空白。茶饮品能解渴生津,是低脂肪,低热能的天然饮料。许多专家预测,21世纪的饮料茶食品是指含有茶叶的食品,食用茶叶比喝茶更能全面地摄取茶叶的有效成分,更有利于人们地养生延年。茶药品是指茶叶中含有500多种有机化合物,有许多防病治病的药效成分,可制出防治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等病症的系列药品。茶用品是指化妆品,芳香剂,防氧化剂,除臭剂等。

安康茶叶以“香高、味浓、耐冲泡、无污染、富硒保健”等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要充分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以富硒食品深加工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富硒茶全产业链,发扬“陕甘茶马古道”团结协作的精神,统一注册使用“安康富硒茶及陕甘茶马古道”商标或图案。安康,可在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化妆品、芳香剂防氧化剂、除臭剂方面大力开发,提升富硒茶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能力,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

茶马古道是陕南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的自然景观。“茶马古道”,它不仅与马和茶有关,不仅和商业贸易有关,它与各民族的生与死、爱与恨、悲与喜、与各民族的心灵和精神的家园都密切相关。

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高水平、高起点整合规划一条陕西境内“茶马古道”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打造“茶马古道”山水休闲度假胜地。

调整茶产业结构,延伸查产业功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体。大力弘扬“陕甘茶马古道”团结协作、埋头苦干、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市场导向、生态环保、科技支撑、园区承载。

对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精髓积极非遗申报,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品牌意识,延伸产业链,培育牛羊养殖企业,提供绿色健康牲畜生源。以良好的营商环境,招商招才,协助和支持少数民族企业茁壮成长。

借助“一带一路”机遇,建议加强保护传统回族文化、医药、手工艺等文化瑰宝,探寻回族文化“爱国爱教”“慈善清洁”“和平包容”的精神内核,按照安康市委“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总体要求,向外界诠释陕西安康弥足珍贵的“安康创优精神”,积极开展商贸往来,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以增进民族团结,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加强各民族互动和文化共荣。

四、结语

西北大学教授李刚表示,根据陕南现状,目前要做的就是以陕甘茶马古道为抓手,促进陕南经济发展,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李刚说:“陕甘茶马古道”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是一道独具特色的亮景。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陕甘茶马经济”所体现的包容、和谐文化理念、勇于探索的变革思想及伊斯兰教的共生互利的团结协作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一致的。

“陕甘茶马古道”,不仅是西北边地各民族进行商贸交流的一条古道,而且是进行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一条文明之路,在这条古道沿线的广袤区域,各民族在长期的迁徙、商贸交流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和信仰也相互碰撞、融合、互补,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多元文明奇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和文化和谐的格局。沿途的一个个村落,可能是单一民族居住,也可能有多个民族共居、多种信仰并存,相邻的村子可能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不同的民族,但人们彼此尊重各自的信仰和文化,相互通婚、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方的衣食住行习俗。

参考文献:

【1】马志荣:《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载《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8期,第94页。

【2】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年赵罡.杨志刚:《试论明代民族政策对回族经济生活的影响》

【3】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4】郎维伟,马俊峰.《明代对回政策与回民特征的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8(6).

【5】民族问题研究会.《回回民族问题》 [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0.

【6】(清 )刘智.《天方至圣实录》【M】.北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1984.

【7】傅统先.《中国回教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8】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1986.

【9】赖存理.《明代回族商业的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4).

【10】和龚.《明代丝绸贸易中的回回》 【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1).

【11】杨福泉。《西行茶马古道前言》。

【12】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13】《汉滨区2015年年鉴》。(康熙《紫阳县新志·物产》)。

【14】申莉琴。《论清代陕西回族经济生活变迁原因》。

【15】《陕甘茶马古道带动陕南经济绿色崛起》。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