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富硒茶香茗(仙寓山富硒野茶是什么茶)

硒宝 12-26 18:05 136次浏览

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

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

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

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

风鸣烧入空城响,雨恶江崩断岸流。

月出行歌闻调笑,花开啼鸟乱钩公式。

黄牛峡口经新岁,白玉京中梦旧游。

仙寓富硒茶香茗(仙寓山富硒野茶是什么茶)-硒宝网

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

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于公元1036年被贬至夷陵(今属于宜昌地区),经由当地茶园后所作的一首题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的七律诗。其中“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一句是欧阳修对位处三峡地区峡州的历史、地理、特产等最精辟的概括,准确说明了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宜昌市,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曾被称作夷陵,“宜昌”之名始于东晋。现辖三市五县五区的宜昌是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辖区内的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电设施是其有力的经济支撑。宜昌的综合实力多年连续位居湖北省第二位,被称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宜昌复杂的地形中,借助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占近70%面积的西部山地自古就成为湖北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16日,“宋韵中国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第二特别报道组一行,赶往与湖南壶瓶山镇一山之隔的湖北省宜昌市,寻访同一座茶山上的不同茶香。

“山左日出山右雨,浓淡高低满山绿。阴晴雨雾遍山茶,宜昌茶城弄茶戏。”宜昌城内最吸引人的是一座座大型茶城,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在此品茶、交易。然而,仅是这样忙碌的茶叶交易市场,为何会被欧阳修称为“陆羽茶经第一州”呢?

这还要从宜昌地区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厚的茶文化内涵、“茶圣”陆羽以及他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说起。《三峡晚报》的同行解释说,陆羽出生于与峡州地区毗邻的天门县,对峡州地区出产之茶难免有一点亲近之感。但他如此推崇峡州茶,却是他多年对当时全国各地所产之茶潜心研究后作出的公正评价,主要依据还是各地茶的优良品质和种植历史。

宜昌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在茶叶的饮用历史中,“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话传说一直被众多茶人所认可,作为距离神农架最近的宜昌地区,至今有茶树种植始于宜昌西部山区的传说。

仙寓富硒茶香茗(仙寓山富硒野茶是什么茶)-硒宝网

宜昌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科科长田丹向特别报道组一行介绍宜昌茶叶种植情况时说,宜昌西部山区的主产茶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冬春多雾,是茶科植物的古老产地。据《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说明在《茶经》形成之前,该地区就已经有高大粗壮的野生茶树存在。

据介绍,与宜昌地区悠久的种茶历史同步的是,早在《茶经》出现前的魏晋南北朝的著作中,就已经有了不少三峡一带出产名茶的记载。在《桐君采药录》中记载:“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夷陵图经》中云:“黄牛(峡)、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北堂书钞》引《荆州土地记》云:“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齐民要术》引《荆州地记》曰:“浮陵茶最好。”有关三峡一带多处出产真茗、好茶的记载,证明了在陆羽著《茶经》之前,峡州茶早已声名远播。

正是由于宜昌地区所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在陆羽的《茶经·八之出》中这样评价:“山南(道):以峡州上。”峡州,原称“硖州”,古代行政区划名,北周改拓州置,唐宋延续,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改“硖”为“峡”,而后称“峡州”。峡州之地,在长江三峡之口,治夷陵(今湖北宜昌),明朝时期为夷陵州,即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而陆羽所处的唐代时期,峡州茶叶生产的盛况空前,饮茶之风甚盛,《茶经》有云:“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说明当地家家户户都喜饮茶,也从侧面显示了当地悠久的饮茶历史。

“自古诗家多茶客”,峡州茶在唐代的盛名,还可以从唐诗中得到印证。虽然峡州地处偏远,其茶叶却早早走进了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之中。唐朝末期著名诗人郑谷游历三峡时,曾亲自品尝了峡茶,并即兴写了《峡中尝茶》一诗:“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前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菊里休夸乌嘴香,入座半瓶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诗中不仅叙述了他在峡江边茶园中坐在火塘前品尝春茶的情景,而且对峡州茶充满了赞美。除此之外,“酒中仙”李白,也作了他一生中唯一一首茶诗,用来赞颂峡州茶。

“兴于唐盛于宋”的中国茶,也是宜昌地区茶文化演进的真实写照。宋代曾在峡中为官或游览过三峡的文人墨客,莫不有赞誉峡州茶之吟唱,其中最钟情者当属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宜昌市西陵峡口的三游洞,陆游曾亲自取岩下山泉水煎茶细细品味,并即兴作诗云:“古经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遂称此泉为“陆游泉”。唐宋时代的峡州茶美名传天下,引得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留下许多关于茶文化的千古佳话。

当茶叶作为人们日常饮品在唐代兴起之时,地处偏僻西南的三峡地区,人们饮茶早已成为风尚。此外,一些茶厂不仅已研制出了名茶,而且茶叶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民间作坊也掌握了一套采茶、制茶工艺,煎茶的方法更是独具特色。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峡州远安县,在唐代就以盛产“鹿宛茶”而闻名。在峡江两岸有许多小地理环境、小自然气候,出产的茶叶品味各异、独具特色。如生长在溪边的“溪茶”、生长在涧边的“涧茶”、生长在山坡上的“坡茶”、生长在高山上的“云雾茶”、生长在富含硒元素土壤中的“富硒茶”等。

与三峡悠久饮茶历史同步演进的,是三峡茶文化的蓬勃兴起。三峡茶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名茶、名水、名人、名作效应。三峡地处“春秋战国西偏境”,山高水远、交通闭塞。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茶经》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故峡江中之山泉,当属泡茶的上上之选。其中,“蛤蟆泉”被《水品》列为“天下第四泉”。欧阳修赞曰:“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苏辙入峡时还专写了一首《蛤蟆碚》对其予以盛赞。正是由于峡州山水和佳茗之名,宜昌茶区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及茶客探胜寻芳而来。他们在这里写下赞美峡州茶和峡州泉的佳篇丽句,使峡州茶闻名遐迩,流芳百世。

仙寓富硒茶香茗(仙寓山富硒野茶是什么茶)-硒宝网

寻踪故事:

“酒中仙”李白唯一的颂茶诗

本报记者汪元蒙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此诗为李白唯一一首颂茶诗,名为《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诗仙李白自称“酒中仙”,在他的诗作中,咏酒诗占大半,而颂茶的诗只有一首。此诗赞颂的正是峡州(今宜昌)茶。

仙寓富硒茶香茗(仙寓山富硒野茶是什么茶)-硒宝网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的一位叫做李英(法名中孚)的族侄远在三峡地区(今宜昌当阳市)玉泉寺为僧,此人将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带到金陵(南京)栖霞寺给李白品尝。李白饮后诗兴勃发,挥毫写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并附诗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仙人掌茶”其形扁平似掌,茸毛披露,汤色淡绿,香味持久。中孚禅师仅给李白送去数十片,可见当时此茶之稀贵;李白行遍大江南北,对茶亦可谓见多识广,唯独对“仙人掌茶”如此青睐,足以证明三峡地区出产茶叶品质之魅力。

记者手记:

宜昌历史名茶璀璨“宜红”畅销不算辉煌

本报记者汪元蒙

品读宜昌的茶文化,不能像游历三峡大坝一样凭高远望,也不能像驾船横渡三峡一样独身其中。饮茶宜昌,最好是深入茶场、走进茶城,三两好友,相聚一堂,细品闲谈。

问世于19世纪,其产量约占湖北省茶叶总产量的1/3,并被“洋人称为高品”而红极一时的“宜昌红茶”,在宜昌地区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长河中虽璀璨闪亮却算不得辉煌。

品味宜昌香茗,不妨在宜昌茶史中,品读其兴亡故事,遥看其世事更迭。放下曾经的短暂辉煌与骄傲自满,厚积薄发,再图兴盛;放下已有的成就和压力,振奋精神,再攀高峰,这就是新时代的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