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关键技术(富硒茶文化)

硒宝 12-26 10:11 133次浏览

DB61/T 307.2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地规划和建设 . 1 5 茶树种植 . 2 6 土壤管理与施肥 . 2 7 病、虫、草害防治 . 3 8 茶树修剪 . 4 9 鲜叶采摘、处理和储运 . 4 10 投入品管理 . 5 11 生产档案记录 . 6 附录 A(资料性) 茶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 7 附录 B(资料性) 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使用标准 . 9 附录 C(资料性) 茶园禁限止使用农药 . 10 DB61/T 307.2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果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 DB61/T 307紫阳富硒茶生产综合体的第 2 部分。DB61/T 307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 1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产地环境条件; 第 2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生产技术规程; 第 3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加工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绿茶质量等级; 第 5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红茶质量等级; 第 6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白茶质量等级。

本文件代替DB61/T 307.4-2013紫阳富硒茶 生产技术规程。与DB61/T 307.4-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文件的范围(见第 1 章) ; b)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 c)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 d) 删除了“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增加了“茶园环境要求”(见 4.1,2013 年版的 4.1) ;更改了“茶园规划”要求(见 4.2,2013 年版的 4.2) ;更改了“茶园道路和水利系统”要求(见 4.3,2013 年版的4.3) ;删除了“茶树品种选择”要求,增加了“茶园开垦要求”(见 4.4, 2013 年版的 4.4) ;更改了“茶园生态建设”要求(见 4.5,2013 年版的 4.5) ; e) 删除了“茶园开垦”要求,增加了“品种选择要求”(见 5.1, 2013 年版的 5.1)和“种植方法要求”(见 5.2) ; f) 更改了“土壤管理”要求 (见 6.1,2013 年版的 6.1) ; 更改了“施肥”要求 (见 6.2,2013 年版的 6.2) ; g) 增加了“防治原则”要求(见 7.1,2013 年版的 7.1) ;更改了“农业防治”要求(见 7.2,2013 年版的7.2) ;更改了“物理防治”要求(见 7.3,2013 年版的 7.3) ;更改了“化学防治”要求(见 7.5,2013年版的 7.5) ; h) 更改了“茶树修剪”要求(见第 8 章,2013 年版的第 8 章) ; i) 更改了“茶叶采摘”要求(见第 9 章,2013 年版的第 9 章) ; j) 增加了“投入品管理”要求(见第 10 章) ; k) 增加了“生产档案记录”要求(见第 11 章) ; l) 删除了“附录 A (规范性附录)茶园宜使用的肥料 ”(见 2013 年版的附录 A) ; m) 更改了“附录 B (资料性附录)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要求(见附录 A,2013 年版的附录 B) ; n) 更改了“附录 C (规范性附录)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要求(见附录 B,2013年版的附录 C) ; o) 增加了“附录 C (规范性)茶园茶园禁限止使用农药 ”(见附录 C) 。

富硒茶关键技术(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DB61/T 307.22021 III 本文件起草单位: 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 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世明、张建成、任华江、孙越赟、苏京晶、李尤学、聂旺、冯茂询、邱红英、马东、饶伟、刘轲、千小绵、周欣。 本文件由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3年首次发布为DB61/T 307.46-2003,2013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 电话: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城紫府路县移民局一楼 邮编:725300DB61/T 307.22021 1 紫阳富硒茶生产 第 2 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紫阳富硒茶生产过程中的基地规划和建设、茶树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鲜叶采摘、处理和储运、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紫阳富硒茶生产中的田间生产管理。

富硒茶关键技术(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T 15063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T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NY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225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DB61/T 307.1 紫阳富硒茶生产 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基地规划和建设 4.1 环境 4.1.1 宜选择坡度在 35 以下的地块,应远离化工厂和有毒土壤、水质、气体等污染源。 4.1.2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 DB61/T 307.1 的规定。 4.2 规划 茶园规划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 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性状。 4.3 道路和水利系统 4.3.1 根据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便于运输和茶园机械作业。

富硒茶关键技术(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DB61/T 307.22021 2 4.3.2 建立能蓄能排的水利系统,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4.4 茶园建设 4.4.1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4.4.2 平地和坡度 15 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 15 以上时,宜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4.4.3 开垦深度宜在 50 cm 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清除石块、树(草)兜及树(草)根 4.4.4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宜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4.4.5 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乔木遮阴树,遮光率控制在 10 %30 % 。 4.4.6 缺株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 50 %的茶园,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提高茶园覆盖度。树龄大、品种老化的茶园应改植换种。 5 茶树种植 5.1 品种选择 5.1.1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所制茶类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优良茶树品种。 5.1.2 合理配置早、中、晚生品种,种苗质量应符合 GB 11767 的规定。 5.1.3 从国外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并符合 GB 11767 的规定。

富硒茶关键技术(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5.2 种植方法 5.2.1 平地茶园宜直线种植,坡地茶园宜等高种植;采用单行条植或双行条植方式种植,满足田间机械作业要求。单行条植行距 130 cm150 cm、株距 30 cm;双行条植行距 150 cm、列距 30 cm、株距30 cm,每穴定植 1 株2 株。 5.2.2 种植前应施足底肥,宜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宜在 30 以上。 5.2.3 种植茶苗根系离底肥 10 以上,防止底肥灼伤茶苗。 6 土壤管理与施肥 6.1 土壤管理 6.1.1 应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对于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超标的茶园应退茶还林。 6.1.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保肥蓄水能力,植物源覆盖材料(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6.1.3 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6.1.4 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或高光效牧草等,适时刈割,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富硒茶关键技术(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6.1.5 茶园应节水灌溉。灌溉用水质应符合 DB61/T 307.1 的规定。 DB61/T 307.22021 3 6.2 施肥 6.2.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测土平衡施肥,基肥和追肥配合施用。一般成龄采摘茶园全年每 667 氮肥(按纯氮计)用量 20 30 、磷肥(按 P2O5计)4 8 、钾肥(按 K2O 计)6 10 。 6.2.2 宜多施有机肥料,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 6.2.3 茶园使用的有机肥料、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微生物肥料应分别符合NY 525、GB/T 15063、GB/T 18877、NY 227 的规定;农家肥施用前应经渥(沤)堆等无害化处理。 6.2.4 基肥于当年秋季采摘结束后施用,平地和宽幅梯级茶园在茶行中间、坡地和窄幅梯级茶园于上坡位置或内侧方向开沟深施,深度 10 cm20 ,施肥后及时盖土。每 667 基肥施用量(按纯氮计)6 12 。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6.2.5 追肥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时间在各季茶叶开采前 20 d40 d 施用,以化学肥料为主,开沟施入,沟深 8 cm10 ,开沟位置与本文件 5.2.4 的要求相同,施肥后及时盖土。

追肥氮肥施用量(按纯氮计)每次每 667 不超过 15 。 7 病、虫、草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规定的范围。 7.2 农业防治 7.2.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茶树品种。 7.2.2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饼病等为害芽叶的病虫害。 7.2.3 合理采取深修剪或重修剪等技术措施,减轻茶网蝽、茶尺蠖、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为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7.2.4 秋末进行茶园深耕并结合施基肥,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7.2.5 清理病虫危害茶树根际附近的落叶和翻耕表土,减少茶树病原菌和在表土中害虫的越冬场所。 7.3 物理防治 7.3.1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尺蠖、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为害。 7.3.2 采用吸虫器捕杀,减轻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蚜等害虫为害。

7.3.3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7.3.4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7.4 生物防治 7.4.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对茶园害虫的抑制作用,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 DB61/T 307.22021 4 7.5 化学防治 7.5.1 按照制订的防治指标(经济阈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有限制地使用低毒、 低残留、 低水溶解度的农药。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 防治时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见附录 A)。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使用标准(见附录 B)。 7.5.2 宜低容量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