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峡富硒茶(福建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
编者按
“茶乡风光好,茶农幸福长。”陕南紫阳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美茶乡”,富硒茶产业是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和“金字招牌”,凸显出无尽的希望和无穷的魅力。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代代、一批批紫阳茶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茶人风貌、茶人风格、茶人精神,为振兴富硒茶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紫阳文艺开辟“紫阳茶人”专栏,以“生活在茶乡,建设新茶乡”为主题,陆续推出致雅致和致道的优秀茶人茶事文章,欢迎广大作者赐稿。
生命的火花在茶乡绽放
向连才
1957年出生在紫阳县原洞河区米溪乡铁沟村小米溪的梅紫青,先后获得陕西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曾任紫阳县区划办、农办副主任、县科委主任、县委办主任、卫生局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调研员等职,系中国微量元素学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西安交大医学院地方病所兼职教授,陕西省毒理学会常务理事、陕西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理事。
上世纪80年代,他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研究课题20多项,翻阅大量相关资料,采集样标,综合分析紫阳岩层、土壤,经科研单位三次抽样比对,惊奇地发现紫阳县为我国第二大高硒区。1982年该科学发现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二等奖。主持编写《紫阳县综合区划报告》,获省区划成果一等奖;与科技工作者一道共同完成《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获安康市科技成果特等奖、省政府科技成果奖、全国“星火计划”金奖。长期致力于微量元素研究,多次出席国际会议,以茶为媒开启紫阳与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夫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结下了深厚友谊,与中国科学院雒昆利、空军医科大学海春旭(文职一级)、西安交大医学院王治伦等科学家感情至深。1989年,紫阳富硒茶的营养保健与抗癌作用研究在北京通过医学鉴定,为国内外首次……
为追溯硒及其紫阳富硒茶的来龙去脉,我现场采访了年逾花甲的梅紫青,那些科学研究的故事又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1977年,20岁的梅紫青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系,回到故乡紫阳,被分配到县农林局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不久,他奉命前往川陕交界的紫黄、麻柳等试验点。梅紫青在这些实验点上了解到大巴山区的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等病,都与人体缺硒有关时,于是他把目光凝聚在微量元素硒上。
梅紫青翻阅大量有关资料,分析紫阳岩层,惊奇地发现,紫阳境内的土属、土种、土壤与我国初次发现的高硒区的土壤种类极其相似。
一次偶然的机会,梅紫青聆听了陕西省畜牧研究所程静毅研究员的《动物缺硒及人类克山病》的报告。鲜为人知的硒元素的神奇作用,燃起梅紫青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他向程老师主动请缨,调查紫阳县硒的分布情况。一位厚道的年轻人凭着自信与智慧融化了专家胸中的疑虑,程老师终于答应了梅紫青的请求,并免费给他提供土、岩样品测试化验。
当年,县革委会农林局张忠泽局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给梅紫青批了30元科研经费。没有钱买动物标本,梅紫青把自己每月40多元的工资投进去了,利用检疫工作的便利条件采样,换来数百种样土和岩样。几个月后,他提起两大箱标本,到省畜牧研究所检验,经过检测,400多个标样中,报废的就占4/5之多,仅有1/10的标样符合要求。一个惊喜传来了,“实验表明,样品的含硒量都很高……”梅紫青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紧紧地握住程老师的手问道:“真的吗?”。“要么是被硒污染,要么就是一个重大发现,这需要重新验证!”程先生严肃认真地说。
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梅紫青披一件旧棉袄,揣一块冷馍,顶着凛冽的寒风,跋涉在巴山汉水之间,采集重新实验的样品。腊月二十八日,80多个样品终于采集完成,但紫阳火车站货运部拒绝承运梅紫青手中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梅紫青只好提着两只沉甸甸的箱子赶到百里之外的安康火车站,却被当作文物走私贩子,被民警盘问一个多小时。办完托运手续,梅紫青只剩下5角钱。
春节将至,梅紫青来不及多想,跳上回紫阳的火车。他掏出唯一的“硬通货”,摆在茶几上。如果查票,就用手表抵押。
疾驰的列车,载着半是恐惧,半是羞愧的青年,隆隆南行。
正月十四日,大巴山还沉醉在节日的气氛里,程静毅研究员突然来到紫阳县城。他掏出化验报告,喜形于色地告诉梅紫青:“咱们可能发现了全国第二个高硒区!”
一个朝思暮想的科研结果,来得这么突然,让23岁的年轻人惊呆了。
“还需要进行第三次取样,最后定论。”一丝不苟的专家,收敛笑容。
又是一个多月风风火火的日子,又是上千个小时无报酬的“苦役”。梅紫青和专家们的努力,终于取得可喜的成果。三次样品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专家们一致认为,紫阳县是中国第二大富硒区的核心区。
第二个高硒区的发现,不仅得到中科院的认可,而且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举行的第二次硒研究国际会议上,引起与会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国际大会的代表们一致建议,第三届国际硒研究大会在中国召开。
一个默默埋藏在跷瘠之下的种子,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顶开瘠土,伸出嫩芽,散发着春茶般的馨香。
1987年11月,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引来首届“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会议”。在大会选印的118篇论文中,有关茶叶含硒研究的论文,只有梅紫青的《紫阳茶叶含硒量调查报告》。
面对14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名茶叶界专家,梅紫青打开英文讲稿,宣读他为之奋斗8年的科研报告。
“……紫阳的土壤含硒量,超过美国犹他州的4倍。小麦含硒量,是欧美各国的7128.8倍。蚕豆含硒量,为英属哥伦比亚牧场含硒量的210倍……紫阳茶叶含硒量,比安徽祁红茶高8.3倍,比杭州龙井茶高8.4倍,比福建乌龙茶高6.3倍,比日本绿茶高21.8倍,比肯尼亚红碎茶高8.8倍……紫阳茶叶含硒量为目前国内外已知茶叶的最高水平!”
会议大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梅紫青的报告征服了绝大多数的专家。
论文答辩,高潮迭起。
一位印度专家首先发难:“硒是致癌元素,你研究茶叶含硒量对人畜有何意义?”
梅紫青从容回答:“这是40年代观点。现代科学证明,硒不但不会致癌,而且还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能治疗由缺硒引起的40多种疾病。”梅紫青用一个个确凿的数据,让印度专家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紫阳富硒茶有无副作用?”一位美籍华人穷追不舍地提问。
“人无完人,物无完物。紫阳富硒茶有无副作用,我们正在研究,但对已作的研究证明,紫阳富硒茶对人体无副作用,不会引起硒中毒。”
掌声再次响起。
当此之时,国际著名的茶界权威、本次会议日方学术委员会主任竹尾忠一教授站起来发问:“茶叶中有许多物质都能抗癌,你为什么过分强调硒的作用?”
看到对答如流的年轻人终于停顿下来,竹尾忠一的嘴角,流露出胜利的微笑。
几个月前,竹尾忠一教授在收到送审的论文中,发现梅紫青的报告指出,紫阳富硒茶的平均含硒量居然比日本静冈绿茶高出近22倍,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竹尾忠一对静冈绿茶标样进行分析,让他吃惊的是,化验结果与梅紫青提供的数据完全相同。
奇迹,不可思议的奇迹!竹尾忠一教授牢牢地记住“梅紫青”三个字。现在,他要再次“领教”。
梅紫青意识到,答辩不仅关系到自己科研工作的成败,而且也决定紫阳富硒茶的命运,更关系着我国缺硒地区人民健康的大事。僵局必须打开,答辩必须成功!
几十秒后,梅紫青粲然一笑,不卑不亢地说:“你的观点非常正确,但有一点不能忽视。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有缺硒地带,我们国家也有3亿人处于缺硒或低硒的环境,紫阳富硒茶作为一种无毒有益的饮料,对全世界低硒地区的人民健康与保健,有着其他茶叶不可替代的作用……”
掌声再起,经久不息。
晚宴上,美国学者科根博士捧起酒杯,走到梅紫青身边。“Mr梅,我非常希望在美国的市场上看到紫阳富硒茶。富硒茶,OK!”蓝色的眸子,放射出诚挚的光芒。
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闭关40年之久的大门还没开启,几位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专家、科研工作者,却春意浓浓,凿开了茶与文化的交流之窗,成为海峡两岸的和平茶使,留下一段感人的故事。
紫青吾兄慧鉴:
来信收悉,你对茶叶的研究精神与成就非常钦佩。去年承蒙惠赠紫阳富硒茶,经弟一再冲泡饮用并分赠邱再发博士、台大刘荣标博士、阮逸明博士及其他人士将近50位。由于台湾对于硒的研究仍然未开发,我们纯以茶的角度来对待它。香气、滋味、色泽和外形,大家肯定紫阳茶属于上等好茶。
……弟并热忱邀请吾兄前来台湾访问,有关吾兄惠面及紫阳茶都曾刊载在《中华茶艺》杂志上,弟将奉上。
希望下次能前往陕西拜访,亲睹紫阳茶产地……
这是1989年3月23日,台湾“中华茶艺学会”理事长范仲淹的后裔范增平先生写给陕西省紫阳县梅紫青的私人信件,也是海峡两岸通邮后,紫阳县收到的第一封来自宝岛台湾的邮件。
说起这位“不速之客”的来龙去脉,记忆回溯到了难忘的1987和1988年。
1988年春节,台北一间优雅的书斋里,台湾大学教授、国际人畜共同疾病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刘荣标博士,饶有兴趣地浏览一本刚刚出版的论文集。
被誉为“台湾现代神农”的刘荣标教授,惊奇地发现,在十几个国家茶叶专家发表的50多篇论文中,有关茶叶含硒的研究,仅有一篇,且来自中国大陆。
时年75岁的老人,逐字逐句地品味《紫阳茶叶含硒量调查报告》。他欣喜地发现,这篇报告不仅发现了大陆第二个高硒区,证明紫阳茶含硒量居国际首位,而且指出紫阳富硒茶作为无毒有益的饮料,对低硒地区的人民健康与保健,有着其他茶叶不可代替的作用。
大陆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台湾也有二百多年的种茶史,但对茶叶富硒的研究仍未开发。新领域里的探索,对台湾茶界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
更让刘老高兴的是,他潜心研究发现福建乌龙茶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论断,在这篇论文里,得到证实,并有新的发现。
紫阳富硒茶给体弱多病的老人带来活力。书斋里,刘教授兴奋地踱来踱去,终于忍禁不住,挥毫给素不相识的大陆作者,写下热情洋溢的信件,“希望有机会交流,如有机会,希望会晤。”
一封包容着同行钦佩之心,弥散着同根温馨之情的台北书信,通过香港,辗转传递到梅紫青的手里。
三月的紫阳,茶绿巴山。柔情的汉江,给大巴山带来海峡早春的讯息。
就在梅紫青收到台北来信的同时,大陆邮电部宣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恢复两岸通邮。梅紫青随即复信,向“台湾现代神农”表达敬仰之心和相互交流的愿望。两个月后,梅紫青又托探亲的台胞,赠送刘荣标教授两盒“紫阳毛尖”。
神奇的紫阳富硒茶,率先打开了关闭40年之久的两岸茶文化、茶研究的交流窗口。
1988年5月,台湾《中华茶艺》杂志,全文刊登梅紫青写给刘荣标教授的书信,引起台湾不少人士的关注和兴趣。
同年6月,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迎来40年间第一个到大陆参访的“台湾经济文化探访团”。14名台湾来客中,一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中年学者形迹“诡秘”,一下飞机,急匆匆地又是发电报,又是寄信。他就是范增平先生,受刘荣标教授委托,急于会见梅紫青。
“我是刘博士的好朋友,因为刘教授已于三年前退休,且因为健康情况不佳,目前无法从事研究工作,有关茶叶的工作,刘教授都交给我处理……此次将于6月23日及27日分别在上海及北京有演讲和座谈。我的主题是有关台湾茶叶的问题,如果在这段时间能和你见面,那将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挟裹着殷切之情,浸透着两岸茶文化、茶研究交流的期盼,两只鸿雁翩翩北飞。
在紫阳从事富硒茶开发研究的梅紫青,收到电报、信件后,犹豫不决。
“大胆去北京赴约,紫阳人民支持你!”具有强烈开放意识的谷县长,在来信上批示:“请梅紫青同志与其见面,了解台湾及世界茶叶情况,以利于我县茶叶开发。”
改革、开放,不仅需要经济头脑,更重要的是需要洞察世界的眼光和敢于承担政治风险的魄力。
每年吃上级财政补助的紫阳县,经费拮据,县党政干部的包干经费,每人每年只有120元。谷县长破天荒批给梅紫青1000元差旅费。
梅紫青带着紫阳人民对他的期望,前往北京,然而他与范增平先生失之交臂,遂南下广州,在珠江之滨的“白天鹅”宾馆,与范增平先生相聚了。他向范增平先生一一介绍紫阳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紫阳县和紫阳茶的悠久历史以及逸闻趣事。纯朴的的民风,厚重的历史,浓郁的中华文化,让儒雅的范增平先生兴奋不已,他激动地说:“梅兄,下次来大陆,我一定去紫阳。中国统一前,茶业应首先统一起来。
茶——“和平的使者”,缩短了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心里距离。文化同根,茶香同源。“何时共剪西窗烛”?两位“茶使”的一夜长谈向台湾海峡发出深沉的呼唤……
1989年,紫阳茶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经专家评议会鉴定,正式命名为“富硒茶”,紫阳富硒茶成为国家乃至世界首次命名的富硒茶。梅紫青以科研人员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见证了紫阳富硒茶辉煌的时刻。自富硒茶鉴定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阮宇成、程启坤、陈宗樊(院士)三任所长、理事长,先后在《中国茶叶》刊物撰文讨论硒元素,盛赞紫阳富硒茶,从此紫阳富硒茶誉满神州,走进了人们的健康生活。
一个生命元素的问世改变了紫阳茶的大格局,在科学家的眼里,硒是人和动物生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生命的火花”。硒为人间灵物千年紫阳茶注入了灵魂,梅紫青对硒的研究成果,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紫阳茶的品质和品位,亮出了“贡茶”的底气。硒犹如镶嵌在“贡茶”皇冠山的一颗绿宝石,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紫阳因硒而扬名,因硒而举世闻名。富硒茶产业如火如荼,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2012年4月16日,第三届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织会议在山城紫阳举行,鉴于,科学无疆界,知识产权跨时空的准则,大会发表了梅紫青发起的由雒昆利、杨建国、王治伦等14名科学家共同签名的《硒.营养.品质—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织紫阳大会—紫阳宣言》,向世界发出了富硒食饮品补硒的倡议,重申紫阳富硒茶是21世纪的健康饮品。硒作为“健康之神”、“月亮女神”在茶乡紫阳显灵了。2020年底,紫阳富硒茶面积达24万亩,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全县12万茶农因茶走上了致富路。绿色发展的实践证明,紫阳的茶山就是金山银山。
科学研究是梅紫青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退休后,也始终不忘富硒茶的研发,他多次出席国家和地区之间微量元素学术研讨会,撰写多篇研究论文,并与中科院雒昆利等科学家长期保持科研合作,在硒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领域获得了重大创新突破。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成果,起到了福泽紫阳、惠及茶乡的作用,这些成果无不凝聚着梅紫青的心血汗水和无私奉献,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锐意创新的“拓荒牛”精神。硒依然闪烁着“生命的火花”,生命的火花在茶乡绽放,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和富硒茶的恢宏之路,留下了梅紫青的足迹。
向连才,男,生于1962年4月,紫阳县瓦庙镇人,中共党员,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县科协主席等职,现就职于紫阳县老年人体育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先后在《西安日报》《陕西农村报》《陕西政报》《西部大开发》《安康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散文集《茶乡》;主编新时期以来紫阳优秀散文作品集《醉饮汉江》《茶歌紫阳》及科普读物《科普耀茶乡》《我的中国梦》《紫阳县科普系列丛书》,创办科技刊物《紫阳科技》。2016年以来,协助退休老干部原党的十大代表杨世银出版《巴山红叶》《襄渝往事》,编辑老体文化丛书《漫步夕阳》《紫阳县老体协大事记》。2015年被安康市妇联、安康市文化局授予“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往期推荐
点击打开▼
【紫阳茶人】丁文:紫阳茶苑拓荒者
【紫阳茶人】谭华锋:从“贡茶”故里走来
【紫阳茶人】唐丽:牵手金桔硒茶的结缘人
(图片由李胜璋提供)